APP下载

农村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其与生态农业建设和乡村产业振兴关系的思考

2021-06-21谭德俊陈潇飞王国贵朱云芬马进李蓉谢骏辉

湖北畜牧兽医 2021年3期

谭德俊 陈潇飞 王国贵 朱云芬 马进 李蓉 谢骏辉

摘要:农村畜牧业在经历几轮阶段性跌宕发展之后,最终在转型升级失败和生产成本及养殖风险不断增加的综合作用下呈萎缩低迷的发展现状,积极探索引导农村畜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是促进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抓手。就近年来农村畜牧业发展现状、畜牧业对生态农业建设和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旨在促进畜牧业在乡村产业振兴的大战略中实现稳健和高效发展。

关键词:农村畜牧业发展现状;生态农业建设;乡村产业振兴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21)03-0026-04

畜牧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有着重要作用,是农民增加经济收入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支柱产业。但近10~15年,由于养殖利润缩水、疫病风险、资金短缺、深加工滞后及规模化程度不高等因素的制约,农村畜禽养殖业逐年萎缩。以1个自然村(300户)生猪饲养量为例,15年前全村生猪饲养量可达2 500~3 000头,能繁母猪饲养量达150~200头,而当前1个村(同上)饲养量不到1 000头,能繁母猪存栏低于50头,农村畜牧业在各种不利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呈低迷萎缩发展态势。农村畜牧业发展衰退将严重影响到生态农业建设,如何促进畜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和主要抓手。

1 农村畜牧业发展现状(以生猪养殖为例)

农村生猪养殖业近15年主要经历了4次大的发展波动,分别为:第1个周期2001—2004年;第2个周期2005—2008年;第3个周期2009—2012年;第4个周期2013—2016年。农村散养户和规模养殖户在4轮生猪价格短期上涨和持续下跌的过程中几乎全面亏损,散户逐渐放弃养殖业或仅以自食饲养为主,规模户大多数空栏转行或仅存少数养殖场(户)以限制饲养为主。在残酷的市场筛选过后,农户的养殖激情回归平淡,养殖业萎缩的势头逐年递增。

1.1 近年生猪养殖发展的几个阶段

1.1.1 第1个发展周期(2001—2004年) 这一时期可称为“萌动期”。传统生猪养殖业受价格刺激和饲养技术相对提高的影响,开始出现迅速发展的势头。生猪养殖业一直是农村的重要支柱产业,在传统农业收入中占比50%左右,但在生猪价格从2001年的3.0~4.4元/kg上涨到2004年的7~8元/kg时,生猪饲养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以每年50%~100%的速度增加,养殖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完善,整个行业发展迅速。萌动期让传统生猪养殖户看到了希望,但也为以后的亏损埋下了隐患。

1.1.2 第2个发展周期(2005—2008年) 这一时期可称为“转型期”或“蜂拥期” 。当养殖户迅速扩大生产的同时,迎来的却是2005—2006年猪价的持续低迷和2007—2008年疫病的暴发(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各种混合感染),让养殖户感到了恐慌,但疫情很快得到控制,而且研制出了防控疫苗,生猪发展态势很快稳定。随着生猪价格从2005年的5元/kg上涨到2008年的19~20元/kg,养殖户担忧的情绪迅速被100%的利润回报冲淡,在内生和外生动力的交替影响下,养殖户变得狂热起来,蜂拥而上的发展势头迅速蔓延,养殖模式也从过去的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转变。规模化和标准化生猪养殖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也增加了基建和资金投入,这成为后期负债经营和资金链断裂的隐患。

1.1.3 第3个发展周期(2009—2012年) 这一时期可称为 “规模期和负债期”。散养户逐渐减少或退出,规模养殖户逐年增多。这期间饲料价格整体上涨;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资金投入剧增、混感疫病多发及价格持续波动等因数相互作用,导致养殖利润微薄甚至亏损,多数规模养殖场处于负债经营和压缩生产的苦撑阶段。生猪价格在2011年底和2012年初短暂走高后恢复常态,养殖户的前期大额资金投入并没有得到丰厚的回报。持续大额的资金投入,已经让融资难的农村规模养殖出现了高额负债。

1.1.4 第4个发展周期(2013—2016年) 这一时期可称为“空栏期和萎缩期”。由于持续的价格疲软和保本经营、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行业利润持续缩水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养殖户退出了该行业,仅存的少数场户也只是惨淡经营。生猪养殖数量显著下降,较饲养高峰期下降了50%~70%,能繁母猪减少了70%~80%,出现了大量空栏、空场情况,在2016年底猪价虽有所升高,但生猪养殖热情已完全褪去,全面萎缩的势头已显现。

1.2 农村畜牧养殖业萎缩的原因分析

1.2.1 畜禽价格不稳的影响 畜禽价格涨跌幅度大。以生猪为例,一般是3年亏损1年赚钱,散养户和规模户几乎全面亏损。散养户亏损退出,规模户亏损负债难以恢复生产,两者相互作用导致生猪饲养数量急剧减少和传统养殖业的萎缩。

1.2.2 转型升级失败的影响 畜禽养殖由散养型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变的过程中由于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导致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或转型失败,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外加行业融资难、政策扶持的间断性等,导致许多养殖场只初步建成就已经负债,无力发展生产,反而造成资源、资金和项目的浪费。

1.2.3 产品深加工不足的影响 畜禽养殖业销售多以活畜直销为主,畜禽屠宰冷链、分类分割及品牌打造等深加工开发不足,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的经济附加值,产业链最底层的养殖户在利润层层剥离后,获利微薄,严重挫伤了其积极性,制约了行业的发展,由此形成恶性循环而导致养殖业的萎缩。

1.2.4 资源配置不利的影响 农村畜禽养殖业必须依靠土地、山林、水利、交通、电力、资金、项目等相关资源的配套支持,但农村资源分散,难以整合,阻碍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往往有發展意愿的不具备资源,得不到项目资金支持;没有发展意愿的具备资源,得到了项目资金支持,却不发展产业,只留一个空架子,影响了畜牧产业的良性发展。

1.2.5 资金、技术不足和理念落后的影响 农村畜禽养殖业由于资金不足,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和创新;由于技术缺乏、管理落后导致了饲养成本的增加,使养殖效益降低。以上因素交织影响,使养畜户散失了最佳发展及投资机遇期,错失了发展壮大的机会,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1.2.6 动物疫病防控风险的影响 农村畜禽养殖疫病防控风险大。由于农村动物疫病防控的意识淡薄,防控措施落后,导致畜禽养殖受1次疫情影响就全面瘫痪和养殖失败,缺乏应对和补救措施,许多养殖场(户)因疫情防控失败和惧怕疫情感染而退出养殖业,导致畜禽养殖业的萎缩。

1.3 综合影响导致畜牧业萎缩

农村畜禽养殖业在以上因素长期相互影响下,养畜户的发展意愿在多次受挫之后转归理性,盲目发展、冲动发展得到遏制;规模场(户)在转型失败中深度负债,短时无力恢复生产;以上两大养殖主体的减少,导致了畜禽养殖业的全面萎缩。表1为2001—2016年某村生猪饲养量和价格变化情况。由表1可见,该村生猪养殖与生猪养殖发展的4个阶段完全吻合,养殖高峰期生猪存栏量可达2 500~3 000头,能繁母猪存栏量达150~200头,而2016年生猪存栏量仅850头,能繁母猪存栏仅40头。

表1 2001—2016年某村生猪饲养量和价格变化情况

[年度 生猪存栏量//头 母猪存栏量//头 生猪均价//元/kg 2001 1 500 80 3.6~4.4 2002 1 600 95 4.4~4.8 2003 2 000 110 4.8~5.6 2004 2 500 150 6.0~8.0 2005 2 400 140 4.6~5.6 2006 2 240 130 5.0~7.0 2007 2 650 150 7.0~16.0 2008 2 700 170 14.0~18.0 2009 2 800 180 10.0~11.0 2010 2 350 155 9.0~10.0 2011 2 500 165 14.0~20.0 2012 2 800 170 12.0~16.0 2013 2 300 140 10.0~12.0 2014 1 800 115 9.0~12.0 2015 1 350 85 10.0~13.0 2016 850 40 10.0~14.0 ]

2 畜禽養殖业发展对生态农业的影响

2.1 畜牧业发展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生态农业是一种循环、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农业生产中的初级产品、劣淘产品和加工副产品是畜禽饲养的优质饲料,可就地通过畜禽转化为优质畜牧业产品,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同时也提高了畜禽产品质量。

2.2 畜牧业发展可为生态农业提供优质有机肥

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粪污经发酵、沉淀、加工处理后,用于农业生产是优质的有机肥料[1],以猪、羊为例:1头猪全年可产粪547 kg,产尿1 095 kg;1只羊全年可产粪547 kg,产尿274 kg。2~3头猪或者3~4只羊产生的肥料可供667 m2农田使用。

2.3 畜牧业发展可改善农副产品品质

农业生产中由于有机肥的大量使用,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减少了农产品的农化残留,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

2.4 畜牧业发展可改善土壤肥力结构

畜牧业生产中产生的有机肥用于农田,可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系水力和通透性[2],改善土壤微生物菌群数量和结构,促进土壤营养因子的分解吸收,从而增加土壤肥力。

2.5 畜牧业发展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畜牧业发展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拓展农业生产链条,合理利用各类资源。畜牧业发展可充分利用农村的草场、草坡、农作物秸秆,发展种草养畜,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可改变单一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多渠道生产经营,增强抵抗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

3 畜禽养殖业发展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

3.1 畜牧业是乡村传统的支柱产业[3],有基础,发展快

乡村畜牧业有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优质多样的畜禽种质资源,有丰富廉价的饲料来源,有比较成熟的饲养管理技术,相对基础较好,容易发展壮大,是乡村产业振兴容易扶持的支柱产业。

3.2 畜牧业发展可带动多个产业的发展

畜牧业的产业链条前后延伸长,产业链前可以带动农业、饲料加工业的发展,链后可以带动屠宰加工业、动物性食品加工业、餐饮业、产品营销业、运输物流业等的发展,可以拉伸产业链条,拓展精深加工,增加产业收入,繁荣农村经济。

3.3 畜牧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乡村大农业的良性循环

畜牧产业是个消耗性产业,它可以消耗农业初级产品,生产绿色健康的畜牧业产品;又可以产生大量有机肥还田,减少农残并提升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保障粮食安全。

3.4 畜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业和订单农牧业的发展

畜牧业养殖品种较多,合理规划布局的乡村畜禽养殖业可以增添寂静山乡的活力,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4],可以让游客亲临养殖场和绿色种植基地,增加游客对绿色健康农牧业产品的了解,从而发展订单和体验农牧业,提高农牧业生产收入。乡村产业振兴是农村产业振兴的基础,乡村产业振兴是充分利用农村的林果、蔬菜、粮油、药材、畜禽、环境等优质资源,汇聚各行人才,发展精深加工,打造名优品牌,拓展产业链条,拓宽营销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美丽乡村。

4 促进乡村畜禽健康、稳定发展的解决思路

针对农村畜禽产业萎缩的现状,必须探寻长效、务实、切合乡村实际的解决措施,促进乡村畜禽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4.1 根据乡村实际,合理布局规划

根据乡村实际,合理规划畜禽主导品种猪、牛、羊、鸡的长期发展。在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地区和养殖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的地区重点发展猪、鸡等粮食转化型畜禽品种,在草山、草坡和坡耕地较多的地区,实行退耕还草和草场改良,着力发展节粮型草食畜牛和羊。

4.2 打造一乡一品,促进特色发展

全县或全镇统筹布局,打造一乡一品的特色养殖,形成区块连片发展,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根据县域和乡镇环境气候、人文习惯、产业优势、内外资源等情况,统筹乡村特色养殖发展[5]。选择主导养殖品种,创建完整的产业链条,打造一批名优地方品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畜牧产业发展。

4.3 引领绿色发展,提升产品品质

依托乡村良好的自然環境,发展绿色健康养殖。实行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6]。根据适宜的地理环境发展一批林下、果园、茶园、药园生态养鸡模式[7]或一批半开放式生猪养殖模式 ,饲喂纯天然饲草、饲料,增加饲料品种多样性,提高动物福利[8],减少动物应激,尽量适应畜禽的生物学特性,促进畜禽健康,提高畜禽品质,增加畜禽养殖经济效益。

4.4 推进精深加工,不断提质增效

推进畜禽产品的精深加工,创建乡村集屠宰、冷链、分割、包装、畜禽肉制品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提高畜禽产品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加大鼓励乡村养殖企业和养殖联社创办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增加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增强养殖主体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乡村养殖业健康发展。

4.5 打造现代化销售体系

改变传统的活畜中间商销售模式,逐步形成畜禽产品的点对点销售或达成专供服务销售模式,实现乡村绿色养殖与大城市高端消费的有机结合,提升绿色畜禽产品的经济价值,确保动物性食品卫生安全;积极探索互联网销售,大力培育消费主体,增强品牌信誉、安全信誉、服务信誉,提升市场占位,增加营销收入。

4.6 创建区域品种保护体系和良种繁育体系

根据地方畜禽养殖业发展情况和实际,加大国家投入,建立地方性畜禽品种保护体系和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增强地方性畜禽保种场的区域供种能力,满足畜禽养殖业的用种需求,减轻畜禽养殖引种疾病风险和高昂费用负担,保障乡村畜禽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

4.7 加大乡村畜禽养殖人才、技术、政策支持

乡村畜禽养殖要不断提高从业者技术、管理素质,提升整个行业的规范化程度。应不断强化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职能,加大人、财、物保障,筑牢畜牧业发展最坚实、最前沿的堡垒;应建立覆盖县、乡的专业人才学习、培训、实训机构,定期通过网络、课堂、实训平台等传授现代养殖理念、疫病防控技术及饲料营养科学等知识,不断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技术和风险、危机防控意识;应加强畜禽医疗设备和生物实验室的区域建设能力,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满足乡村畜禽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为乡村畜牧产业的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5 小结

近年来,乡村畜牧业与其他乡村传统产业一样,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逐渐走向衰弱。应积极探索实现传统畜牧业和现代畜牧业的有机衔接,促进传统畜牧业的提质增效,发挥传统畜牧业产品的绿色、健康优势,而不是用遗弃、淘汰、禁止的简单办法来限制传统畜牧业的发展。只有这样乡村生态农业建设才可能形成,乡村产业振兴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 魏秀芬,王宗晨.种养结合治理畜禽粪污的对策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2):4-7.

[2] 陈 瑶,王树进.我国畜禽集约化养殖环境压力及国外环境治理的启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治理,2014,23(6):862-867.

[3] 谭 莹,李大胜.生猪的规模化养殖与环境保护:困境及选择——基于美国生猪产业养殖经验[J].中国农学通报,2010(13):28-30.

[4] 蒋建军.畜禽养殖中的环境保护与对策[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8,38(9):60-62

[5] 余侃华,祁 姗,龚 健.基于生态适应性的乡村产业振兴及空间规划协同路径探新[J].生态经济 ,2019(3):224-229.

[6] 姚志敏,丁腾远,檀鹏蕾.聚力农业产业扶贫 助推长垣乡村振兴[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9(2):62.

[7] 邸文辉. 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快速发展[N]. 齐齐哈尔日报,2019-03-02(002).

[8] 车序超.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3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