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拓展思维,“学习”体验求知
2021-06-21马小检
马小检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也进行了大力改革,但传统教学造成的浅层次学习现象依然存在。究其原因,是缺乏深度学习的引导。“深度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改善传统教学的弊端,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自主反思,从而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深度学习,引导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实现思维与能力的有效发展。本文将从“掌握学情教材,让深度学习循序渐进”“借助生活情境,让深度学习感悟思维”“捕捉课堂生成,让深度学习随机渗透”“拓展推理分析,让深度学习持续升值”等方面论述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
新课改的颁布,带来了小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平等交流的师生与生生关系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得到了大幅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课堂学习却依旧停留在学生死记硬背、教师机械讲授等浅层次学习上。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不懂得在学习中思考,也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追根究底,就是缺乏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理念,最开始由美国学者弗伦斯·马顿以及罗杰·塞里欧提出,是指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前提下,依据自身的认知水平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质疑,从而生成新的思想和方法,最终重新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当重视深度学习这种有效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准确掌握知识内涵,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深度学习在数学课堂中开展的策略进行简要探讨,以期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一、掌握学情教材,让深度学习循序渐进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有两种水平能起到促进作用,一是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二是学生努力后可达到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利用各类实践活动充分把握学生的真实学情,并挖掘教材实质,进行全面解读,只有对教材掌握精准,才能在授课时由浅入深,化难为易,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获得深度学习。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时,教師先在课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充分调查,如,学生目前已了解了多少关于圆的知识?通过学习他们获得了什么?本堂课该如何展现圆的内容?并对教材解读做到三要点:1.利用推理、思考、实践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圆的特点;2.教会学生使用圆规画圆,并理解其中的知识本质;3.让相关数学文化发挥出有效的教育意义。随后,教师利用游戏的方式将新课进行引入:“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寻宝的游戏怎么样?假如离你们左脚5米远的地方有一张藏宝图,大家猜猜它会在哪儿呢?”在学生的不断反馈与发现中,一点,两点,三点,多媒体视频上渐渐呈现出了一个“圆”,教师继续引导:“同学们,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呢?你会画吗?让我们试着画一个直径为 4 厘米的圆,请拿出圆规开始作图吧。”待学生画圆结束后,教师还可将学生中画得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出来。正是因为教师对教材内容做到了精准把握,才能逐步将其细化,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借助生活情境,让深度学习感悟思维
深度学习的前提与基础都是学生的理解力,只有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深度学习的良好效果。教师不妨在教学时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巧妙设计具有生活性的教学情境,让生活化的情境驱动学生学习,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和他们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良好体验感,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思考,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移”相关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先向学生展示“拉黑板”“拉窗户”等动作,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在做这些动作时这些事物所产生的动态变化,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请大家依据自己课前预习的内容,说一说这样的现象是什么呢?”学生答:“这是平移现象。”随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的平移现象还有哪些?”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一番思考后纷纷答道:“还有拉抽屉、拉移门以及坐电梯时的上下移动……等。”教师首先为学生学习平移知识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拉黑板”和“拉窗户”的情境中获得相应的感悟,对“平移”的概念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印象,随后,再让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举例说明生活中其他的平移现象。这个引导过程看似简单,但却是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批判理解的,即对教师在上述情境中的行为所产生的现象进行一定的理性思考,并潜在思考什么是平移现象,从而在复杂多元的生活现象中再进行筛选。这就是从浅层学习逐渐向深度学习递进的一个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思考和情境体验中不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内化,不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学习力。
三、捕捉课堂生成,让深度学习随机渗透
很多时候,深度学习的切入点可能仅仅来源于学生在某一问题上的动态思考。小学数学课堂就常常充满着丰富而精彩的生成资源,教师更应当善于预设课堂,在恰当的时候及时捕捉这些教学资源,并通过这些资源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收获更加良好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图中有三个长方形,第一个长方形被竖线平均分成了两份,其中有一份涂了色,第二个长方形被竖线平均分成了四份,其中也有一份涂了色;第三个长方形被竖线平均分成了八份,也是有一份涂了色。请问这三个长方形的涂色部分分别占该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许多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答案:“1/2、 1/4以及1/8。”但学生A却认为:“这些竖线我看得并不清楚,且第二个和第三个长方形我看不明白到底是平均分成了几份。”于是,有学生说:“不需要看竖线,我也明白是几分之几。”这时候,教师适时地抓住这一课堂生成资源,先让学生A看看涂色的部分,自己估计一下是几份,占了几分之几,让他在观察中提升估计能力。A学生犹豫地说:“第二个长方形中涂色部分应该是 1/4 吧,但是第三个长方形空白部分太多,我确实分不清涂色部分是占了 1/6、1/8 还是 1/10。”因为第二个长方形较为简单,但第三个长方形图就较为复杂,估计出确切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有点难度。于是,教师又将问题抛给提出不需看竖线也能判断出是1/8的学生:“为什么这么说呢?”该学生说:“因为,第二个长方形中涂色部分很明显占了1/4,第三个长方形的涂色部分明显是第二个涂色部分的一半,那么,不就是4×2=8,所以是 1/8。”这一说法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教师正是及时捕捉了课堂生成资源,通过让学生自主估计、验证的方法,让学生在思维与思维的交流碰撞中逐渐进入深度学习。
四、拓展推理分析,让深度学习持续升值
让学生依据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进行相关的数学推理和拓展延伸,从而促进思维方式的优化与发展,是深度学习不断升值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可以从问题本身的角度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的推测、比较以及分析,从而不断丰富和加深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升值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关系”这一内容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小蓝说:‘从我家到这儿有655米,我需要跑10分钟。小明说:‘从我家到这儿有528米,我需要跑10分钟。小马说:‘从我家到这儿有528米,我需要跑8分钟。请问谁跑得最快?”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应该先算出每个人的速度再来进行比较,但教师并未就此打住,而是讓学生根据条件再进行延伸思考,想出新的解题思路。教师问:“小蓝和小明他们有什么条件是一样的?”学生答:“他们都需要10分钟。”教师问:“他们花的时间一样,那么,谁比较快,应该怎么算?”学生答:“可以直接比较路程,这样的话很明显小蓝要比小明快。”教师问:“那也用这样的方式继续比较其他对象呢?”学生答:“小明与小马路程相同,小马用时少,所以小马要比小明快。”教师问:“当有一条件相同时,我们可以比较另一条件的多少,那小蓝与小马都不相同,怎么比较呢?”学生答:“可以计算每分钟的速度,小蓝:655÷10=65.5米/分钟,小马:528÷8=66米/分钟,因此,小马快,所以题目的最后结果应该是小马最快,小蓝第二,小明最慢。”教师正是依据“路程=速度×时间”这一基本数量关系,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推理比较和延伸拓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也让学生获得了持续增值的深度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若想改变以结果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模式,消除传统教学的弊端,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完整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带领他们逐步开展自主化、多元化、创新化的深度学习,并将深度学习渗透进数学学习的每个方面,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逐渐领悟数学知识的内涵,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建洪.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03):67-69.
[2]胡红.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9(10):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