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举一动总关“魂”

2021-06-21黄琦琦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63期

黄琦琦

【摘要】本文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龄特点,立足写作规律,辅以经典名家作品,使学生能通过 “选取凸显个性的动作”、“分解并整合具象动作”及“声与动的有机结合”这三方面,感悟、模仿并内化动作描写,让笔下的描写对象举动在外,“魂”在其中。

【关键词】特定动作;分解动作;声动结合

老舍说过:“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在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人物描写方法中,由于动作的发生时效快,日常口语高频词多,学生往往将其笼统化、扁平化,甚至出现以“打”“走”等一个字来淡化动作描写的习作实况。

如何在学生的写作中渗透动作描写,让动作变得合乎人物、合乎情境,微言出“魂”,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理解,也是笔者不断努力探索的方向。

一、选取凸显个性的动作

叶圣陶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撰作。”任何人在写作之初,均会给文中的人物作定位:他(她)是个怎样的人?是“下课一条龙”的朋友,是凡事喜欢“慢慢来”的奶奶,还是性格急躁的妈妈?小学生的习作大都取材于生活,只要愿意观察、思考,人物的“魂”便能在脑海里呈现。

(一)特定的人物

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往往是他的情感、性格的最真实的外化。学生在确定写作对象,赋予其个性后,便可精准定位所需的动作。如,鲁迅《少年闰土》一文中,有两处特别的动作描写:“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我们在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捏、刺、扫、支、撒、拉”,短短两句话,精准的六个动作,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淳朴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由此,学生在描写人物时,一定要先考虑是否符合特定人物的形象特征,不能张冠李戴,导致人物动作与人物形象不相容。教师在指导的时候,或可先让学生在脑海里构思,怎样的人应当有怎样的动作,如在具体的语境中,年过耄耋的爷爷可以用“拄、驼、弯、颤”等动词来描写。

(二)特定的情境

情境指的是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情况。任何人物在不同的情境内,受周围环境、人群情绪等影响,外化出来的动作也不尽相同。如,梁晓声《慈母情深》一文中,“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母亲”在塞给“我”买书的钱后,马上进入了忙碌的状态中,如此片刻不敢停留,就为了那每月27元的工资。在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在震耳欲聋的缝纫机噪声中工作的“母亲”,是多么疲于奔命,平凡的她身上散发着伟大的光,此刻的“魂”便是母愛的精神了。

在针对描写自我动作的教学上,授予学生“进入规定情境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心理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笔者曾给学生一道关于动作的填空题:“老师催我交作业了!我迅速          书包拉链,          一摞书。我的天!怎么都是课文本?是哪一本?二号,二号,我        一个本子,          ,唰啦唰啦地           ,却是空白一片。怎么回事!我的二号本哪里去了?突然,我         数学书下压着一个浅蓝色的本子,心里一阵窃喜,就是它了!”在特定的情境写出特定的人物动作及心理状态,让学生的文章穿插流动,行云流水。

二、分解并整合具象动作

(一)遵循动词多样性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在同一篇文章中,只有遵循动词多样性的原则,人物形象才能定格在读者心底。

在俄国作家契诃夫《凡卡》一文中,凡卡在写给爷爷的信中,关于老板一行虐待他的场景是这么写的:“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其中“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中“打发、上、打”代替了“让、去、买”这三个高频词。这些多样动词,生动地刻画出“凶狠的老板”“恶毒的老板娘”和“欺善怕恶的伙伴们”的形象,写出了凡卡所处社会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的折磨痛苦,表达了他想回到爷爷身边的渴望。

(二)分解、整合具象动作

任何复杂、连贯的动作,都不是一瞬间完成的。如若将一个大动作细化成若干个小动作,再对每个小动作进行具体展示或描写,那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便是一个形象的、完整的、定格化了的动作,仿佛电影慢镜头,留下绝佳的观影体验。

在学生进行动作描写的时候,请学生用心回忆动作的具体分解,将“动作链”描摹到位。如,冯骥才《珍珠鸟》一课中,“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珍珠鸟轻巧的动作可以分解成“挨近——蹦到——俯下喝茶——偏过脸”四个“链结”,环环相扣,将珍珠鸟的俏皮可爱描摹得淋漓尽致。将一个具体动作细分几个具象“链结”,选择最恰当的动词呈现每个小动作,串联起来就是一个完整形象的动作描写。

三、声与动的有机结合

生活中的每个小动作往往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声音。动作与声音的有机结合,更真实地还原了场景,在更高程度上塑造了人物的丰富性,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在“声与动”的有机结合上,冯骥才先生的作品体现得可谓淋漓尽致。无论是简单有趣的“象声词”描述,如《珍珠鸟》中“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还是“视觉——听觉——效果”三者合一的“声动”描写。声音与动作的紧密结合,最大程度突出了珍珠鸟的俏皮。

在引导学生进行“声与动的有机结合”描写时,可请其回忆当时的具体情境,人物神态、动作,以及主体客体发出的声音,起码运用上恰当的象声词,如若能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好。

四、结语

动作描写在习作中是一个很小的切入点,却是写好 “魂”的关键。一篇文章的动作描写中,作者倘若能在以上三方面下功夫,定能笔下生花,字字灼见,使得描写对象有性格、有情感、有灵魂。

参考文献:

[1]杨艳侠.塑造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小学高年级作文人物描写指导[J].中国校外教育,2016(2).

[2]鹿世胜.动作描写小妙招[J].小学阅读指南,2017(5).

[3]周文强.让动作描写“细”起来[J].师资建设,2017(1).

责任编辑  温铁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