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出呈现“发展中国”“复杂中国”(讨论)

2021-06-21张志安

环球时报 2021-06-21
关键词:发展

张志安

最近,某世界知名通讯社刊发题为“从牧民到旅店老板:中国引诱数百万游客进入西藏”的报道。文章看似是在介绍西藏当地政府通过发展家庭旅游业帮助百姓脱贫,但实际上却明里暗里地挑刺所谓“游客的暴增会导致传统的生活方式面临被侵蚀的风险”,歪曲旅游扶贫在“损害”西藏的传统文化。这件事再次给我们提了一个醒:伴随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国际传播更多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渠道去发出更多自己的声音,对于西方主流媒体这种传统意义上重要的“信息中介”,需要适当降低期待。

记得多年前,我在为《中国怎么样:驻华外国记者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一书做访谈时,有一位驻华外媒记者曾表示:你们很多中国人都太在意外媒怎么报道中国,难道更重要的不是发展好中国,而不是外媒如何报道中国么?这话其实挺在理,不少中国人对外媒有一种矛盾心理:西方媒体偶尔给我们点赞时,往往过于高兴,动辄以“某某外媒点赞中国某事”或“为何今天这些外媒齐声为某地点赞”为标题传播。当一些西方媒体按它们的套路、成见报道我们的所谓“问题”时,就很生气,指责外媒报道不客观、对中国不友好。

西方媒体和记者受其所处的制度、经济和文化语境影响,看待中国发展始终难以摆脱制度差异带来的意识形态偏见。而且,多数西方媒体的报道偏负面倾向,看问题比看成绩多、批判性立场强于建设性,期待他们积极、理性地报道中国非常之难。加之伴随中国经济的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客观上全球发展的利益格局正在做出新的调整,诸多方面的“此消彼长”使外媒报道中国时更不愿为中国点赞。

如果对外媒报道中国的期待适当分层,大体可分承认、理解和认同三个层次。承认,就是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我,或者即便你不喜欢我,你也能客观承认我的存在、我的发展和我取得的成绩。理解,就是你不仅承认我的存在和成绩,还能理解我为什么能够发展、能够取得这些成绩。认同,才是在了解我的基础上真正喜欢我、认可我。我们在国际传播中,对外媒的期待需要从长时间的“认同”降低到先争取“承认”,再增进“理解”。

对这个世界上的多数国家、多数外媒而言,承认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承认中国的经济发展、承认中国人的勤劳坚忍是没问题的,而要真正促使外媒理解中国却并非易事。比如脱贫攻坚,我们党用了若干年解决了数千万中国人的脱贫、为全球解决贫困问题做出巨大贡献,得到中国人民的真心拥护。同时由于体制机制、社会文化的差异,要让外媒理解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理解举国动员和对口帮扶的体制、理解普通党员的无私奉献,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因此,真正增进外媒对复杂中国的报道、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复杂中国的理解才是当下中国对国际传播的理性期待。在笔者看来,为营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后续中国的国际传播可更加注重突出呈现“发展中国+复杂中国”的报道框架。这既需要报道和传播我国先进、富强、文明的一面,也不避讳谈论我国社会发展和探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既要从宏观视角呈现我国的整体形象,也要更多地从个体故事等微观视角讲好中国发展和中国人的故事。

为此,我们可以更多运用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话语,逐步替代之前长期使用的“发展中国家”的话语。“发展中大国”表述中的“发展”强调我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有权利在国际贸易、气候变化等领域接受发展中国家的待遇,“大国”则可充分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幅员辽阔的发展差异和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责任担当,“发展中大国”可将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效区分,切实增强对“发展中国+复杂中国”的框架阐释。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是中央面临新的国际形势和舆论环境,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专门就国际传播问题提出的全新要求和系统阐述。

落实好这一要求,不仅需要政府、媒体、企业、智库等承担使命,积极在对外宣传和国际交往中推进国际传播,更需要普通中国人、海外移民和后代、留学生群体和对华友好人士等,从日常生活化的故事视角出发,从个人真情实感和生命体验的角度出发,去表达大家对中国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去共同建构对复杂中国的理解、对发展中国的肯定、对未来中国的信心。▲(作者是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研究分会会长、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猜你喜欢

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领导的嘱咐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