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建筑的场所精神再现
——以福清市直幼儿园方案设计为例

2021-06-21

福建建筑 2021年5期
关键词:场所教学活动空间

吴 昕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1 场所精神与幼儿园建筑

场所精神是人与空间互动所产生,人是主体,空间是载体。承载场所精神的空间能够产生认同感、归属感,而这样的感受是建筑使用者们,尤其是幼儿园建筑使用主体——幼儿亟需的家园。幼儿园建筑是每个生命体接触社会、感知社会的起点站。良好的体验感、认同感将为幼儿提供成长必备的养分。而场所精神再现,恰能改善当下幼儿园建筑中普遍存在的核心问题——幼儿对日常使用空间缺乏体验感、认同感。富有场所精神的幼儿园建筑,其独特的空间体验为幼儿童年生活留下美好回忆,将成为塑造他们良好性格的催化剂。

2 幼儿园的建筑特性与儿童需求

2.1 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

瓦龙在《心理生活研究概论》中,将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分为4个时期,如表1所示。

幼儿园就读的儿童,恰好处于其中第二个时期——主观或个性时期。这一时期,儿童语言和感知发展较快。幼儿园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第一个公共建筑。空间的尺度、使用的灵活度以及室内的场景和氛围,对于幼儿的感受和认知都有很大影响[1]。因此,在幼儿园设计中,应以建筑的使用主体——儿童的需求为中心进行设计,营造适合这一年龄段儿童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生活环境、游戏环境、运动环境、学习环境。启发儿童在接触周围的人、自然、植物、建筑、环境的过程中,感知世界。

表1 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

2.2 儿童需求

诺伯格·舒尔茨的论述中提到: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2]。而幼儿园建筑的特性即是满足“儿童需求”。为再现幼儿园建筑的场所精神,设计需贯彻以“儿童需求”为先导。儿童需求包含行为体验和心理认知两个部分,如图1所示。

图1 儿童需求关系图

2.2.1 儿童行为体验

行为体验指建筑内人为活动的体验感受,是由建筑合理的基本功能流线和人性化尺度设计组成[3]。儿童行为体验反映在他们对建筑空间要素的体验和探索上,空间应该能够激发儿童行为,促使他们去探索和体验;空间还应该成为儿童相互交流的场所,空间可为儿童提供清晰的场所意向,从而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2.2 儿童的心理认知

心理认知是通过对儿童行为体验的满足,通过在空间探索和体验中不断提升认知能力来实现,儿童通过一系列教学空间要素的体验和感受,培养尺度感、秩序感、领域感、方向感、色彩感等一系列认知能力。

3 满足儿童需求的幼儿园设计方法——福清市直幼儿园方案设计

任何具体情境之所以能为人所知,是由这些因素特殊的结合而形成场所精神,如同一个整合的整体[2]。幼儿园建筑场所精神的再现需要诸多元素共同作用才能得以实现。以福清市直幼儿园项目方案设计为例,剖析该案例设计要素,阐述基于儿童需求的幼儿园设计方法。

福清市直幼儿园为1栋4层的18班幼儿园教学综合楼,基地东侧为在建的高层住宅,南侧为小学用地,西侧和北侧为城市道路。

3.1 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空间组织

在空间组织上,根据场地形状,将多个教学活动单元错落布置,用连廊串联起公共空间、辅助用房及教学活动单元,并围合出大小不一的4个庭院,化解场地不规则问题。营造满足儿童需求的建筑空间,如庭院空间、连廊空间、屋面活动场地、室外坡道和室外活动场地,并将之互相穿插,互相连通,互相呼应,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如图2所示。

图2 总平面图

3.1.1 由探索的室外空间

儿童活动大多集中在室外,场地北侧的外部空间,在靠近建筑位置设计成合班活动区和分班活动区,设置沙坑、跑道,采用软质铺装限定室外活动的范围,场地的布局方式可以看作是建筑肌理的外在延续,如图3~图5所示。

图3 沿场地北侧鸟瞰图

图4 肌理延续与空间渗透

图5 活动场地分区

活动场地北侧设计成地形自然起伏的田野园,儿童可以在田间奔跑,在地上翻滚,接触自然,主动探索,获得自然的空间体验和感受,提升儿童对空间的认同和接纳程度。

建筑垂直方向的叠加疏远了幼儿与地面场地距离,因此要求在各层提供更多开放的活动空间[4]。将教学活动单元的屋面进行切割变化,并对屋面进行绿化和铺装设计,使屋面成为地面室外活动场地的补充,为儿童探索感知空间提供了可能性,如图6所示。

图6 教学活动单元构成示意图

3.1.2 舒适安心的室内环境

教学活动单元,是儿童接受基础教育和休息的场所,是获得归属感的直接场所。依据业主的意见将活动室和寝室分别设置,由中部共享的盥洗区和生活区进行分隔,活动与休息功能完全独立,具有各自明确的空间意向,有利于儿童秩序感的获得。

根据《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2019年版)》(JGJ39-2016)中对活动室窗台距地面高度不宜大于0.6 m规定,将活动室的窗户设计为飘窗,开窗面积尽量放大,光线可以均匀地照射到室内。低矮的飘窗台面采用软质铺装,儿童容易攀爬、坐卧、游戏,也是儿童感知阴晴冷暖、四时变化、与世界对话的巨大窗口。毕竟,窗外的鸟、匆忙找地方躲雨的人、树上落下的叶子、飘过的云、穿透的光线,这些都值得一顾。它们本身就是课程[5],如图7所示。

图7 教学活动单元平面示意图

3.1.3 内外渗透的过渡空间

在调研中,笔者也观察到,架空层、外走廊等灰空间,是儿童生活、交往、游戏的重要场所。而教学活动单元的错落布置,延展了外走廊的长度,在设计中也有意加宽外走廊的宽度,使之形成多义的模糊空间,成为室内外空间的缓冲和过渡。所有的教学活动单元和专用教室都通过外廊串联并围绕庭院布置。外走廊成为儿童的活动、游戏、交流的重要空间,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丰富性,如图8~图9所示。

图8 由外廊串联的建筑平面示意

图9 灰空间渗透

在建筑中央尺度最大的庭院内,设计了从三层直通地面的圆形坡道。坡道破解了原本相对方正的庭院,在庭院内种植各色树木,互为借景,互相渗透,也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如图10所示。

图10 庭院透视图

3.2 造型与色彩

造型上模仿积木堆叠的方式,高低错落的体块像是巨型的积木颗粒,搭建出高低错落的屋面活动场地、绿化退台通过连廊串联,营造出富有变化、充满乐趣的“积木山丘”空间体验,为儿童提供足够的展示和游戏空间。

积木堆叠的组合方式,也有利于远期校园扩建。可以根据未来的发展,校园以相类似的模块单元继续向场地的北侧生长、发展。

建筑立面的形态特征不是凭空产生,也不只是设计师的喜好为之,而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外在表现。教学活动单元的开窗、百叶和墙体在立面上组合成恰当的比例构成。建筑立面的材料选择以白色真石漆为主,点缀素雅的原木色格栅,作为夏日遮阳的有效手段,营造出温暖舒适氛围,并打造丰富的光影空间,为儿童营造家一般的归属感,如图11所示。

图11 立面材质与构成

4 结语

不同于其他的公共建筑,幼儿园往往规模较小,功能相对固定。幼儿园的设计不仅要体现设计师的构思、想法,更要以“儿童需求”为出发点,把握儿童的尺度,感受儿童的心理认知,以儿童的生理体验,来构建体现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形态,使儿童能够通过一系列生理体验,丰富自己的经历,获得安心、熟悉、舒适的心理认知,进而感知世界,养成性格。

猜你喜欢

场所教学活动空间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探究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空间是什么?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创享空间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