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脾胃虚弱型糖尿病性腹泻疗效观察
2021-06-21郭莹辉杨志霞
杨 俐,辛 薇,崔 硕,王 迪,郭莹辉,杨志霞
(廊坊市人民医院,河北 廊坊 065000)
糖尿病并发症繁多,如影响到胃肠功能可出现多种临床症状,如腹胀、便秘、食欲差、腹泻等。糖尿病性腹泻发病机制复杂,现多认为由糖尿病神经病变、胃肠动力障碍、胰腺分泌功能障碍、胃肠黏膜防御机制减弱等多种因素导致[1]。该病病程长,腹泻呈慢性、间歇性、顽固性,多表现为无痛型,病情严重者甚至大便失禁,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西医治疗本病以控制血糖和改善胃肠道痉挛、营养神经为主,虽可控制病情,但停药后腹泻症状易反复。相关研究证实,配合中药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胃肠动力,促进胃排空,缓解患者临床症状[2-3]。本研究观察比较了匹维溴铵单用和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脾胃虚弱型糖尿病性腹泻的效果,旨在为该病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减轻患者痛苦,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1.1.1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并发症》[4]中糖尿病性腹泻的诊断标准,腹泻次数>3次/d,大便不成形或为稀便,病程1个月以上,持续或间歇性发作,行便常规检查无细菌感染。
1.1.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泄泻诊断标准,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弱型,主症为大便时溏时泻;次症表现为脘腹痞满、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畏寒肢冷。
1.2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及辨证标准;②患者血糖控制稳定;③年龄30~70周岁,性别不限;④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项临床研究;⑤受试前1周停用影响胃肠功能的药物及抗生素治疗。
1.3排除标准 ①经相关检查排除为糖尿病导致的腹泻,如感染性腹泻、恶性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等胃肠病变导致的腹泻;②处于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③对研究中选用药物过敏者;④合并严重靶器官损害者;⑤依从性差,不能按时服药者。
1.4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4月于廊坊市人民医院就诊的脾胃虚弱型糖尿病性腹泻患者60例,在自愿入组,签署同意书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5.6±5.3)岁;糖尿病病程(8.2±3.6)年,腹泻病程(1.89±0.56)年。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6.2±5.2)岁;糖尿病病程(8.4±3.3)年,腹泻病程(1.38± 0.49)年。2组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5治疗方法
1.5.1对照组 嘱患者调节饮食、运动,配合降糖药物,将血糖控制平稳。予匹维溴铵片(泰国 Abbott Laboratories Limited,批号:702025,规格:50 mg×15片)50 mg进餐时温水吞服,3次/d,改善胃肠道痉挛,缓解腹泻症状。治疗时间为4周。
1.5.2观察组 在对照组一般治疗及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处方:黄芪15 g、人参12 g、茯苓15 g、白术15 g、薏苡仁15 g、山药12 g、白扁豆12 g、白豆蔻10 g、五味子10 g、升麻10 g、砂仁6 g、陈皮6 g。每天1剂,水煎服,200 mL/次,每天2次,连服4周。
1.6观察指标 ①观察2 组患者临床疗效,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拟定疗效评定标准。痊愈: 排便正常,伴随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显效: 腹泻频次未超过4次,且腹泻程度减轻;有效: 腹泻次数较治疗前减少,腹泻程度减轻;无效: 腹泻次数、腹泻程度无变化。②治疗前后对脾胃虚弱型泄泻的主症和次症进行评分,按照轻中重不同程度对应计以1,2,3分,计算总分。③治疗前后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 IgG、IgM、 IgA 水平。④对 2 组患者中有效者随访2 个月,统计复发率。
2 结 果
2.1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脾胃虚弱型糖尿病性腹泻患者治疗4周后疗效比较
2.2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脾胃虚弱型糖尿病性腹泻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
2.32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治疗后,2组IgG、IgM及IgA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脾胃虚弱型糖尿病性腹泻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2.42组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有效的28例中,复发4例,复发率为14.2%;对照组有效的22例中,复发9例,复发率为40.9%。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患2型糖尿病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其并发症的发生与血糖控制情况及患病的时间长短紧密相关。糖尿病性腹泻在糖尿病的并发症中患病率相对较低,但其病因复杂,病程长,病情重, 严重影响患者的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仍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该病初期临床表现隐匿,中、后期表现为顽固性、间歇性腹泻,大便呈水样或糊样,可伴里急后重、肠鸣、腹胀等症状,有时可与便秘交替出现[5-6],且腹泻症状在白天明显,少数患者亦有夜间腹泻。糖尿病性腹泻是由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导致的胃肠运动障碍,引起腹泻的原因较多,如食物滞留在小肠,菌群大量繁殖、失调,导致脂肪泻[7-8];部分研究者认为主要机制为血糖抑制肠蠕动以及激素分泌异常影响内分泌水平导致腹泻;或由于病变累及胆囊神经,导致排出胆汁分泌障碍,排出不规律,排入肠道后,引起水、电解质分泌异常增多,造成胆汁性腹泻[11]。此外,免疫系统功能紧密关乎人类健康,其中肠道菌群的平衡对免疫系统具有巨大影响。免疫球蛋白IgG在初级免疫系统应答中发挥主导作用,对抗机体出现的细菌和病毒;抗体IgM在防御初期起到重要的作用,溶菌、杀菌和促吞噬的力量强大;肠道黏膜防御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分泌型IgA,在对抗病原微生物和病毒的同时,激活黏膜免疫,维持肠道内环境的平稳状态。
本研究对照组选用匹维溴铵片进行治疗。匹维溴铵属于钙通道拮抗剂,主要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拮抗钙离子内流,调节慢波峰电位的幅度,同时降低慢波频率[9]。该慢波频率和肠道的收缩活动关系密切,故可通过降低慢波频率减少肠道平滑肌过度收缩,调整胃肠道动力,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从而消除胃肠道痉挛[10]。匹维溴铵治疗糖尿病性腹泻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停药后病情易反复,远期疗效欠佳。
糖尿病性腹泻在中医学中并非单一病种,现代医家将其归属于中医“消渴”与“泄泻”的范畴。主要病机为消渴日久,耗损脾胃之气,脾失健运,胃失受纳,水谷精微不能运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下趋肠道而为泄。以脾虚不运为本,气滞、湿阻、湿热、食滞为标,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脾胃虚弱型糖尿病性腹泻多从健脾除湿着手,以健脾补肾、化湿止泻为法[11-12]。本研究据此病机选择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方中黄芪补气、升阳举陷;人参健脾益肾、益气固脱;山药、白术益气健脾,;茯苓、薏苡仁、白扁豆甘淡健脾,渗湿助运;升麻归脾胃经,善引脾胃清阳之气上升,取其升清降浊之意;陈皮理气调中;砂仁、白豆蔻化湿行气醒脾;五味子补肾止泻。诸药合用, 使得气机升降平衡,脾运复健,水液运化正常,湿浊得化,则泻止,余症皆除。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薏苡仁、白术对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山药、白术也兼具降糖功效,在改善胃肠运动的同时可以起到降糖作用[13-1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和免疫球蛋白IgG、IgM、IgA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及随访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相较单纯的匹维溴铵治疗,加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口服能明显提高临床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且在既往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该方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因此,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