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服装3D虚拟缝制技术的社会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研究

2021-06-21侯凤仙

纺织报告 2021年4期
关键词:样板缝制技术人员

侯凤仙,王 焕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新技术也称“新兴技术”,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其他学科发展基础上,具有潜在的产业前景,发展、需求和管理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正在涌现并可能导致产业、企业、竞争以及管理思维、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经营模式等变革的技术[1-2]。也有学者把“新兴技术”称为“高技术”,因为新技术是在广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成本高昂的研究与发展投入,支持知识的开拓和积累,不断进行的技术创新;是指正在涌现的、被人们认识的、兴起的高技术[3]。不论是称作新兴技术还是高技术,都是社会进入工业4.0,也就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兴起的、具有突出创新性、很可能对产业发展乃至经济社会结构造成巨大影响的技术[4]。因此,诸多学者不断揭示新技术的内涵并研究其本质,普遍认为新技术具有创新性突出、复杂性强和不确定性高[5-7]等主要特征。

本研究以服装3D虚拟缝制技术为案例进行研究。服装3D虚拟缝制技术进入真正的一线生产应用时,所遇到的不仅是实验室研发时遇到的技术问题,还有新技术推广应用时遇到的操作人员匮乏、人才培养成本高、人才流动风险高、企业技术安全性低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和困惑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新技术推广过程中的社会风险,形成有效的新技术推广和扶持措施,并试图构建风险的防范机制。

1 研究案例

服装3D虚拟缝制技术是随着服装设计与生产智能化的浪潮而产生的,实现方法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设计师利用专业3D设计软件,如MAX、MAYA等在虚拟空间内使衣服形象视觉化的表现方法,这种表现方法只能看到衣服的颜色、款式等外观,不能得到用于服装生产的样板,动漫制作和电影制作使用得较多,以表现服装的真实感。第二种是先制作服装二维纸样,用服装3D虚拟缝制软件生成三维服装样衣,电脑虚拟缝制服装的程序与真实的服装制作过程一样,最终可以得到与实际样板相匹配的样衣。这种以二维样板生成CAD文件、用软件虚拟缝制、三维虚拟表演的过程则构成了3D虚拟缝制系统。服装3D虚拟缝制技术和样板系统对接,可以随时根据试衣效果改变存在电脑里的服装样板,再通过虚拟缝制技术制成虚拟样衣。服装3D虚拟缝制技术大大节省了服装新品开发的成本和时间,在劳动力成本高涨的现阶段,此技术为企业的技术革新和应对人力资源缺乏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并有助于企业控制成本、提高利润。

2 服装3D虚拟缝制技术和应用现状

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对服装3D虚拟缝制技术持续不断地进行研究,目前比较成熟的3D缝制系统有法国Lectra公司的Moders软件、美国PGM公司的Runway 3D软件、美国Gerber公司的V-Stitcher以及韩国CLO公司的 CLO 3D 软件等。这些软件基本上都实现了三维虚拟服装面料悬垂性的模拟、虚拟服装缝制、虚拟服装的修改与展示、三维纸样转化为二维平面纸样及输出等功能。

国内成熟的虚拟服装技术也有几项,如深圳博克时代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ET系统,多用于高级定制;香港理工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建立了一套三维人体模型生成及服装设计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实现了虚拟服装的设计、建模、二维平面转化与输出,提高了服装的生产效率;富怡集团推出的富怡试衣系统等为服装3D缝制技术产业化提供了技术保障。近6年来,浙江凌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浙江大学科研团队共同开发的stlye 3D服装虚拟缝制软件成长迅速,为推动服装产业数字化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诸多服装3D虚拟缝制软件中,全球推广应用较好的3D缝制系统主要有美国Gerber公司的V-Stitcher和韩国CLO公司的CLO 3D软件;在国内推广应用较好的3D缝制系统主要有浙江凌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stlye 3D服装虚拟缝制软件。这两个软件目前都可以在3D虚拟缝制软件的基础上为客户开发出适合该公司的ERP系统,实现了三维立体造型与二维平面纸样的互相转化。将二维平面难以展现的服装结构通过虚拟缝制技术立体地展现出来,能有效地检验二维服装结构样板的准确性,可在两个窗口联动地调整服装版型,以达到最佳着装效果。

3 服装3D虚拟缝制技术的社会风险

本研究选择韩国CLO公司的CLO 3D软件和浙江凌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stlye 3D软件作为调研对象,通过3种实践途径得到原始研究数据。第一种途径,与宁波凯信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组建3D虚拟设计学徒班进行人才培养实践。目前,学徒班已有两届共60名学生,从教学实践中收集原始数据,对人才培养成本有了初步掌握。第二种途径,先后挑选了10件服装设计稿,在企业员工中选择平均速度的操作人员,分别对10件设计稿进行CAD制版,然后进行人工缝制和3D虚拟缝制,对所需的时间进行详细的测试、记录和分析。第三种途径,对使用该软件的5家企业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记录了技术应用和人才需求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这3种主要实践途径,总结出主要的社会风险。

3.1 技术人员培养成本提高

新技术是智力密集型技术,是知识型产品[6],服装3D虚拟缝制技术也是如此,就目前的服装企业而言,率先使用该项新技术的企业需要和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培训技术人员,而这笔技术人员的培养成本,是在原有的企业运营成本上多出来的成本。根据该项目的调研数据,大部分企业新入职的设计师、样板师、工艺师都是有工作经验或者学习经历的,如果采用服装3D虚拟技术,需要通过两种途径培养技术人员:一是从现有员工中挑选人员,从零起点开始培训;二是委托学校进行学徒式培养。这两种技术人员培养方式的调研数据归纳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如果率先使用该项新技术的企业从现有员工中抽调部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时间是在员工上班时间内,势必会影响原工作岗位的效率。企业需要增加员工来完成被培训人员的工作,但企业的人力成本会提高,也就是说,培训一个在岗人员熟练应用服装3D虚拟缝制技术,累计需投入时间6个月,投入费用3.5万元。目前,有实力的企业委托学校进行学徒制培养,学校将3D新技术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企业给予培养费用支持。由于在校学生需要学习一些服装基础知识,培训时间相较于企业员工则长一些,根据实践,能够熟练掌握3D虚拟缝制软件操作累计需要时间12个月,但企业相对投入较少,人均约0.5万元。如果急需技术人员上岗,则不可取;如果作为企业战略投资,则是比较理想的人才培养途径。

表1 技术人员培训数据统计

经过两年的项目实践发现,企业在岗人员培训后能按照样板师制作的服装样板缝制3D样衣8.0~10.0件/天,如果根据基本样板修改样板并缝制新的3D样衣,每天则能够完成0.5~1.0件;校企合作培养的二年级学生如果全天上岗,能按照样板师制作的服装样板缝制3D样衣4.0~5.0件/天,如果根据基本样板修改样板并缝制新的3D样衣,每天则能够完成1.0~1.5件。数据表明,企业员工按照既定的样板标准缝制速度快,但如果按照设计稿进行修改样板,创造性地应用3D软件时的速度则比学徒班学生慢。

以上两种技术人员培养途径,对率先使用该项新技术的企业来说都有成本增加的风险。由于该技术人员较为缺乏,有些人员刚刚培训上岗就面临人才流动的局面,使得培训技术人员的企业遭受损失。但服装行业的从业门槛比较低,企业也没有较好的措施杜绝人才流动,企业不得不再次培训新的技术人员;如果这些成本都归于技术人员培养成本,要比调研的成本数据高。

3.2 从业岗位结构受到冲击

服装行业一直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类型也分为很多种,有外贸型企业、自主品牌企业、网销型企业、加工型企业和代理营销型企业等。在诸多类型企业中,规模以上的外贸型企业和自主品牌型企业都有完善的研发团队。服装产品开发部的从业岗位一般由设计主管负责,岗位细分为设计师、样板师、工艺师、印花设计师、面辅料管理人员等,以目标实验企业为例,人数配比和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设计主管负责的产品开发组的人员配比和工作流程,设计主管对外负责与客户、合作企业以及公司其他部门沟通洽谈,对内负责下达设计任务,协调完成设计任务等。以一个小组为例,如果每月的新品开发任务在300~400款,需要12名人员,岗位配比参照图1。需要人员多的岗位是设计师和工艺师岗位,设计师需要创新设计,有些创意不一定能够落地,所以一些劳动是无效劳动;工艺师需要根据每一款需要确认的设计稿制成样衣,工作强度大,且工艺繁杂的款式需要的时间较多。

图1 传统服装产品开发部从业岗位

当3D设计师工种出现以后,以前需要缝制的初样样衣和修改样衣可以用虚拟样衣替代,等到设计稿完全确认后,再开始制作真实样衣。这样,工艺师岗位人数就可以减少,设计师和样板师岗位的人数也可以减少,这是因为一部分设计师也掌握了3D虚拟设计技术,对于自己的设计稿,直接借助基本样板进行修改再虚拟缝制,不需要交给样板师制作样板再缝制样衣。因此,设计师和样板师的岗位人数都相对减少,具体配比和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新的产品开发从业岗位

从图2可知,总的工作岗位人数为11人,比传统的服装产品开发部的从业岗位人数减少了1人,但从物料成本而言节约了很多。以样衣面料消耗为例,每件衣服平均产生2 m面料消耗量。以1个月为时间单位计算,具体成本节约数据见表2。传统岗位产品开发耗费的面料约为960 m,新岗位产品开发耗费的面料约为240 m。统计数据显示,传统岗位产品开发需要的人力和物料都高于新岗位产品开发,可见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社会效益。但从另一方面看,新技术的创新性突出,往往会创造一个新行业甚至毁灭一个老行业,因此也被称作创造性毁灭[8]。未来,服装设计师、印花设计师、样板师、3D设计师工作岗位分工会越来越模糊,从业岗位结构会随着新技术的推广出现不可避免的变化(表3)。

表2 岗位变化前后的面料成本对比(每月)

表3 技术创新对从业岗位的影响

3.3 企业技术安全性降低

新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在为社会贡献正面价值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8]。服装3D虚拟技术业也不例外,一方面,风险来自于新技术的“不确定性”。服装3D虚拟技术随着工业4.0的浪潮快速成长,由于其所需的科学基础和所处的市场环境等是动态变化的,表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技术不确定性、需求不确定性和竞争不确定性[1]。软件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时,都是不断完善的过程,最早使用软件的企业必然会冒着软件系统有很多漏洞的风险,企业技术文件的安全风险增加。另一方面,风险来自于外部因素的“复杂性”。服装3D技术无疑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但由于目前能够熟练操作软件的技术人员匮乏,企业投入成本培养好的人才容易被竞争企业高薪挖走。当这些技术人员流动时,一些技术文件势必会被共享,虽然现代企业都有技术安全保护措施,但技术人员本身带走的技术也能造成企业技术安全性降低,导致使用该技术的企业处于尴尬境地。除了人才流动导致的技术风险外,这种复杂性还表现在与其他技术的衔接问题上,在3D缝制系统和打版软件、设计软件的对接过程中,只要是系统内的人员都会共享文件,兼容性越大,这种风险就越高。

4 新技术的社会风险防范措施

根据服装3D虚拟缝制技术案例研究可以看出,新技术在快速推广的同时也面临社会风险,这些风险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合作,将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并让新技术最大化地惠及社会。

4.1 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推动新技术的健康运行

新技术革命是当代政府治理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大数据与新智能技术驱动新一轮政府治理变革[9]。除了一些国家战略层面的技术,大部分新技术都被视为科学家或者研发机构的“专利”,政府扮演的角色则是柔性监管,更多的自主权给予了新技术研发者,如服装3D虚拟缝制技术这类新技术,在进入市场时,面临技术人员匮乏、企业培养人才投入大而见效小的现象。在此现状下,首先,政府要进行深入调研,采取新技术扶持措施。在制定恰当的新兴技术发展战略规划的同时,应该担负起新兴技术评估、监测和监管的重要责任[10],做新技术政策的有力贯彻者。其次,可以利用政府经济杠杆来调节对新技术的支持力度,积极通过培训补贴、项目补贴、税收等手段来支持新技术的初期发展。最后,配合企业预测风险,联合企业、培训机构、学校等团体有序地为社会培养新技术操作人才,既降低了企业用人成本,又为新兴技术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让新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这也是政府强化对新兴技术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关键所在。

4.2 完善新技术风险评估体系

新技术风险评估要在技术发展现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伦理价值等因素的基础上预测技术的未知风险,并针对可能产生的风险,从概率、毁灭程度、影响深度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科学、全面、系统地反映技术风险的整体特征,为风险决策提供可靠基础。3D虚拟技术岗位的出现,对原有的传统设计岗位造成冲突,虽然目前的冲突不是很明显,但随着3D技术的推广应用,未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且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要有风险意识,充分认识新技术引发的岗位变化导致行业从业状态的改变,涉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人才标准的修改和薪资体系的变动、企业决策者如何审定岗位工作内容等因素的变化。企业只有具备动态应变能力,才能够适应新兴技术变革[1]。

新技术风险的评估要注意:一是新技术评估应从人类社会的平衡稳定发展出发,新技术革命可能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甚至引发“社会秩序海啸”,这些都需要系统、智慧地防范和化解[9]。对新技术的评估不能站在发明者的立场,而应在鼓励新技术发明和推广的同时,顾及受冲击方的感受,使新技术在温和的状态下逐步推广,避免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滋生。二是新技术风险评估生态化,注重新技术发展的生态效益,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忽略新技术引发的潜在风险甚至是不可逆风险。三是新技术风险评估不仅要考虑人类当下现实的、直接的利益,更要考虑人类和自然的长远利益,防止技术风险导致不可逆的后果。由于人类的实践受到时代的限制,当前,人类还不能完全认识新兴技术的所有风险。因此,建立健全技术的风险评估机制,对于身处技术社会的人们来说大有裨益。

4.3 建立多方合作平台,提高新技术安全系数

在此次新技术革命中,技术被一些新技术公司所掌握。政府要改进和提升服务水平,仅依靠自身现有的技术远远不够[9]。如3D虚拟技术,与该技术相关的平台有诸多面辅料商户、广大的用户群、相关联的设计系统、输出系统等。仅靠政府或者新技术公司来推动或者维护系统安全都是不够的,只有与政府、企业、用户、社会民众等多方合作: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借助新技术企业的智能技术、大数据、云端等方面优势,建立技术安全网络,共享技术安全平台,降低技术风险。此外,政府要鼓励科技创新,企业要积极参与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安全性能、风险成本、设施配套以及社会协调等问题[11-12]。有了政府、企业、用户、社会民众共享型的技术安全平台,即使企业人才发生流动,新入职的员工至多会因暂时性的技术操作不熟练而影响工作效率,不会造成重大技术资料泄露,有效地提高了新技术应用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样板缝制技术人员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净水样板的力量
女衬衫缝制作业标准动作的优化设计
朔城区:植保技术人员指导玉米红蜘蛛统防统治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穿上了奶奶缝制的旗袍
蟾蜍的大帽子
缝制香囊小记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人大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