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拟地震振动台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2021-06-21康建军安徽三建工程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1

安徽建筑 2021年6期
关键词:测温温差骨料

康建军 (安徽三建工程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1)

1 概述

安徽建科院抗震检测实验室,位于合肥市蜀山经济开发区。地震模拟系统振动台是实验室的主要设备之一,该设备为一套台面尺寸3m×3m的三向六自由度振动台。振动台通过8个激振作动器与预埋在混凝土基础里的作动器连接件相连接。振动台基础采用开口箱形固定基础,外形几何尺寸为11m×4.8m×7.5m,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混凝土总用量约1300m。根据《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GB50496-2018)相关条款,本工程属于大体积混凝土基础范畴。基础见图1、图2所示。

图1 基础平面图

图2 基础剖面图

大体积混凝土由于厚度尺寸较大,混凝土内部水泥水化产生的热量较难散发,内部和外部温差导致的温度变形不一致,从而在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温差大到一定程度,混凝土表面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在混凝土表面会产生有害裂缝,有时甚至会产生贯穿裂缝。

而振动台基础属于动载基础,基础承受振动台工作时传递的动荷载,如果振动台作动器连接预埋件与混凝土基础之间出现裂缝,将极大地破坏振动台基础的整体刚性,作动器无法传递激振力。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和收缩力,从而防止混凝土裂缝,成为该振动台基础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控制点。

2 原材料选择及配合比设计

2.1 原材料

①为降低混凝土中?水泥的水化热,采用外掺法配置混凝土。使用海螺P042.5低热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中掺加适量粉煤灰,在保证胶凝材料总量前提下,降低了水泥用量,从而能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并且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可泵性、粘聚性等性能。使用前必须对水泥的强度、安定性、凝结时间、水化热等性能指标进行复验。

②细骨料采用中砂,细度模数为2.5,含泥量为 1.1%,级配区间Ⅱ区中砂。

③粗骨料粒径级配为5㎜~16㎜:16㎜~31.5㎜=1:3,试验含泥量0.1%,且为非碱活性粗骨料。

④粉煤灰选用F类二级。外加剂采用高效缓凝、减水型,为江苏苏博特PCA-I型;膨胀剂为江苏苏博特HME-Ⅲ型。

2.2 配合比设计

经试验室技术人员多次试配,根据各种混凝土配合比的性能及强度试验报告,最终确定采用的配合比如下表。

3 浇筑工艺

①根据振动台基础尺寸及振动台作动器预埋件安装工艺要求,混凝土拟分四次浇筑完成。第一次:-7.5m至-6.2m,高度1.3m,混凝土约 211m;第二次:-6.2m至-3.38m,高度2.82m,混凝土约469m;第三次:-3.38m至-1.6m,厚度1.78m,混凝土约 229.8m;第四次:-1.6m至0m,厚度1.6m,混凝土约207m。混凝土分次浇筑大大减低混凝土收缩产生裂缝,每次混凝土浇筑间隔20d左右。见图2所示。

②每次混凝土浇筑前重点处理施工缝界面,使混凝土结合密实牢固。根据混凝土每次浇筑体量、运输混凝土时间及混凝土初凝时间,采用整体分层连续式浇灌混凝土浇筑方式,每层混凝土厚度为400mm。振捣从浇筑层的下端开始,逐渐上移,以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见图3所示。

图3 混凝土浇筑斜面分层示意图

配合比设计表

③现场采用的是电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时,振捣棒应呈45°斜插,快插慢拔,插点间距一般在300mm~450mm,插点应均匀排列,逐点移动,循序渐进;振捣时间宜为10s~30s,以混凝土表面泛浆和不冒气泡为准。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复振,将振动棒插入混凝土中,排出混凝土中多余的水分。待混凝土表面收水后,用磨光机或木抹搓平,防止混凝土干缩裂缝出现。

4 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措施

4.1 降低混凝土的搅拌出机温度及入模温度

①除水泥水化热外,考虑到本工程基础混凝土浇筑时间恰逢合肥市5月份,搅拌站对骨料可进行喷淋冷水预冷(但注意做好骨料含水率的测定及施工配合比用水量的调整),亦可进行覆盖或设置遮阳装置避免日光直晒。

②水泥生产出厂后,应停置冷却一周时间后方可使用。

③尽量缩短混凝土的运输时间,运输罐车如具备条件,也应设置避阳设施。

④使用冷水搅拌,掺加相应的缓凝型减水剂。

4.2 加强施工中温度控制

①在混凝土浇筑完,表面处理好之后,立即用塑料薄膜及土工布覆盖。塑料薄膜及土工布具有很好的保温作用,同时对混凝土还具有明显的保湿效果。这样混凝土表面可以持续保持湿润状态,缓慢降温,混凝土徐变特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降低温度应力。采用表面覆盖隔热保护的方法,避免表面降温过大,起到了降低内外温差防止裂缝的作用。

②鉴于混凝土表面有竖向钢筋,无法放置板材保温材料,混凝土浇筑后采用蓄水保温。根据《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GB50496-2018)计算蓄水保温的厚度,安排专人进行管理。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14d,并延迟侧模拆除时间,侧模拆除时间不早于7d,采用带模养护,降低混凝土降温时间和速度,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应力松弛效应”。

③进行混凝土温度测量,根据混凝土测温数值变化情况,适时调整蓄水保温层厚度,控制混凝土表面温度,从而降低混凝土里表温差,减小温度梯度。确保混凝土里表温差控制在25℃以内,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差均控制在20℃以内,保持降温速率2℃/d,控制混凝土温度陡降不超过10℃。通过加强测温和温度监测管理,以有效遏制有害裂缝出现。

④严格按照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安排各施工工序,确保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能分层分段进行,便于散发混凝土水化热,降低温升峰值。

4.3 提升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强度

①精选混凝土粗骨料,严格控制其含泥量,骨料级配良好。通过加强混凝土的振捣,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增加抗拉强度,减小收缩变形。

②混凝土拌制采取二次投料法、浇筑采取二次振捣法,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形成的空隙,提高握裹力,增强混凝土抗裂性;浇筑后及时排除混凝土表面泌水,加强早期养护,提高混凝土早期抗拉强度及弹性模量。

5 温度测量与数值结果分析

5.1 温度测量

①结合振动台基础结构几何特点以及混凝土分层浇筑施工情况,在待浇筑混凝土中布置测温点位。以第二次浇筑基础混凝土为例,混凝土浇筑厚度2.82m,测温位布置平面图,见图4所示。每个测位沿混凝土浇筑体厚度方向布置5个测温点,分别为混凝土上、中、下部及上中、下中部位,上、下部传感器分别距混凝土上、下表层50mm~100mm,测点竖向间距不宜大于500mm,见图5所示。温度传感器采用热敏电阻性,与结构钢筋及固定架金属体隔离,固定牢固。此外还在混凝土表面及保温层内,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混凝土表面温度及距混凝土面1.5m高的大气温度。

图4 测温位布置示意图

图5 测温传感器分布图

②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入模温度测量,每台班不少于2次。采用直接测温法测量混凝土竖向上、上中、中、中下、下部温度,将温度测试仪的测温接口与温度传感器导线连接,分别测量各测点的温度,并作记录。测温次数为:混凝土浇筑后每15min~60min测温一次并记录。当降温速率大于2℃/d或每4h降温大于1℃,表里温度大于25℃时应报警,及时调整优化温控措施。当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之间差值连续3d小于25℃时,且混凝土温度降低速率小于2℃/d时,且表里温差小于25℃规定,停止测温。

5.2 数值结果分析

测温结束,进行数据整理,绘制各测点温度变化曲线,编制温度监测报告。从混凝土基础表里温度变化曲线可以看出,浇筑完2d~3d后,中部测温点温度上升速度明显加快,达到温度最高点,而后期温度则缓慢降低。从图6可知,3#测温位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73℃,此测温位里表温差达25℃,7d区间混凝土里表温差变化范围15℃~25℃。从图7可以看出,5#测温位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达72℃,此测温位里表温差达24℃,其混凝土里表温差7d区间变化范围20℃~25℃。均符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GB50496-2018)的要求。通过以上混凝土测温度里表温差数值结果分析可以看出,采用一系列控制裂缝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里表温差。

图6 3#位温度变化曲线(单位℃)

图7 5#位温度变化曲线(单位℃)

6 结束语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质量控制,应根据工程特点,综合采取一系列措施,诸如混凝土原材料的选取、配合比及浇筑工艺设计、温度控制与监测、保湿养护等,完全能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经观察,混凝土设备基础未出现裂缝,混凝土质量控制适宜有效,满足设计要求,可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借鉴。

猜你喜欢

测温温差骨料
智能防疫测温机器人朔州“上岗”
何县安
针织暖意
雪可以用来发电吗
再生骨料混凝土强度离散性试验研究
肯尼亚:测温枪需及时校准
温差“催甜”等
高速CCD像机的测温系统标定方法
轻骨料混凝土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与推广对策
浅述轻骨料混凝土性能及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