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2021-06-20耿昕钰
耿昕钰
摘要:高位推进、高效推广、高质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应在遵循其“立德树人”核心要义基础上,厘清思想育人同文化育人的对立统一逻辑,全面动员和广泛组织每一位教师投身“课程思政”建设之中。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党和国家根据新的教育国情做出的政策安排。围绕“协同育人”教学思维的新要求,将思政教育从专人教授、专业课程、专题研习转变为全校推动、全员普及、全面引导,突破原先的单一教学格局,进一步提升高校每一位教师的思想认识站位、专业理论水准、理解运用技能,教育学生群体“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牢正确世界观,充分发挥教师队伍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 教师 思想政治教育
一、“课程思政”发展改革进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中國共产党的重要执政经验,是我们党不断赢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虽经历过数次重大调整与变革,但其在高校内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课程的内容不断增加,目的与功能更加明确。梳理我国“课程思政”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的发展历程,大体分3个阶段。一是自2004年起始的前期政策指导,二是2014年上海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三是2017年至今总结经验、改革深化、全面推广。
(一)政策指导。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思政教育改革政策指导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各高校、各教师、各课程都负有育人职责、具备育人功能,要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特别是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针对高校思政课程进一步推进学科建设及完善课程体系,提出一系列改进意见,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上海试点。2014年,上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启了高等教育“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改革探索之路,逐步形成先期制度安排和创新工作体系。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汲取上海以思政课为核心、综合素养课为支撑、专业课为辐射的先期探索经验基础上,出台了第31号文件。
(三)全面推广。2017年,“课程思政”一词及其核心要义与基本内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被首次明确提出。2018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至此“课程思政”从地方实践探索转化为国家战略部署,课程改革建设在全国推广开来。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要梳理各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这是教育部文件中首次正式使用“金课”这个概念。为进一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相结合,更加全面地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20年6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二、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
高等院校教师群体,肩负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任,厘清教师在其中的主要价值、主体功能、主导地位,是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必要之基,也是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主观能动性的应有之义。
(一)教师是“课程思政”开展施教的主体人群。“课程思政”作为一次课程创新改革、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就是要围绕“协同育人”教学思维的新要求,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及融入各门课堂教学,从专人教授、专业课程、专题研习转变为全校推动、全员普及、全面引导。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要将家国情怀与理想信念相结合,将自身工作职责与工作使命提升到新的高度。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一课程实践中,若离开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育人同其他所有课程隐性育人相结合的目标,只能止步浮于表面的理论概念,无法落实、落地、落细。只有思政课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后,其课程内容才会有效传达给学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可信度、吸引力,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有效打造思政“金课”。
(二)教师是“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先锋队伍。学校能不能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学生全面进步、多向研究、深层发展,教师是决定性因素。国家能不能宏观擘画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人才教育培养机制建设蓝图,教师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推导同样是紧要环节。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就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专项指导意见,并肯定了教师在思政改革建设中的重要功能。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于领导和控制的主体地位,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关键力量。在思政课程中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以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感染和引导学生学好思政课程。正如习总书记讲话指出,如何探讨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必须重视思政课堂的显性与隐性教学环境的衔接,让我们的大学生真正浸润在思政的环境中成长和学习。
三、全面加强教师队伍综合素养
高位推进、高效推广、高质提升“课程思政”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老师”,好老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要”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高标准,也是课程思政建设中对每一位教师的新要求。教师要在认知自我职责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在教育与受教育这两个方面上时间的投入、情感的投入、精力的投入,主动提升自身在思想、能力、德性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工作、学习的获得感、幸福感。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关键作用,需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基础公共课教师的思想认识站位、专业理论水准、理解运用技能。
(一)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与思想认识。思想先行,高校教师要立德育人,首先要修德育己。教师个人理想信念科学与否、能否对真理有着坚定的追求、道德情操是否高尚,直接对广大学子产生深刻且久远地影响。思政课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意识,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牢牢把握我国意识形态的主流方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认真学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的精神内涵,并将其落实到实际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关注国际国内重大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全面领会党的基本路线、理论、纲领;要不间断地阅读、学习马克思义经典原著,用丰富的理论武装头脑,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并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确保教师队伍的思想认识立得“正”,“课程思政”建设推进才能行得“稳”。要模范遵循校纪师规,以身作则、以德施教、以理树人,为学生的德育培养、精神建设、信仰构筑全面“造血补钙”、“醒脑养心”,着力教育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信、真学、真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二)教师要增强知识储备与专业水平。教师应志向高远、乐于奉献,心中要有爱,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学高为师,高校教师不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扮演着知识汲取者的角色。在高校扎实推进新时代“课程思政”,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思政教学格局,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这个单一群体,其他各科任职教师都要兼顾德育施教、协同思政树人。面对“课程思政”实践创新的新要求,高校教师应维持求知状态、保持求实心态、坚持求新姿态,不断夯实个人的专业理论功底,深化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拓宽思政教育与本职学科相关联的研究视野,培养思政发展前瞻性思维,做好大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和学术“引路人”。
(三)教师要加强理解能力与运用本领。知行并举,高校教师既要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原理,更要将其融会贯通到各门专业课堂之中。只有明确掌握“课程思政”的理论概念“是什么”以及实践逻辑“为什么”,才能最终结合专业课堂实际,解决“如何做”的问题。高校教师,特别是非思政专业课教师,要围绕“课程思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学体系新要求,结合各专业课程的特点,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提升德育教学能力,充分挖掘积累、整合创新思政教学资源要素,系统化建立和具体化调整原先科目的教学结构,打通所教授的“课程”与“思政”之间的“任督二脉”,促成专业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有机统一,确保教学课堂方向精准、灵活多样、守正创新。学术创新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体现中国自信、形成中国气派、中国风格。
参考文献:
[1]以高度的使命感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N]..光明日报,2015-05-22(002).
[2]習近平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J].人民教育,2014(18):6-7.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4]刘清生.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18(12):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