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以藏礼
2021-06-20韩建磊
摘 要 “文革”瓷是指1966年至1976年间生产的,有着明显“文革”色彩的陶瓷制品的总称。虽然“文革”瓷主要用于特定政治思想的宣传,但其中却也蕴含了许多今天看来依然非常珍贵的非政治思想,而教育功能亦有着许多值得今天思政教育借鉴的地方。本着“扬弃”的原则来研究“文革”瓷,会发现其中存在许多有益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
关键词 器以藏礼;“文革”瓷;教育;器物
基金项目:江西省“十三五”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传统社会“器物教化”应用及对当前道德建设启示的研究》(编号:17ZX02)。
“文革”瓷是指1966年至1976年间生产的,有着明显“文革”色彩的陶瓷制品的总称,既包括主席用瓷,也包括其它非主席用瓷。“文革”瓷的制作不是以艺术为目的,而是更倾重于实用,即把特定的政治及其它思想传递给民众,以实现特定的教育目的,这跟传统社会的“器以藏礼”(《左传·成公二年》)非常相似。虽然“文革”瓷所蕴含的“礼”主要是政治思想、政治主题,但同时却又有意无意地体现出劳动光荣、尊重女性、崇尚英雄、拥戴军人、努力学习、民族团结、艰苦奋斗等思想观念,即便在今天,这些思想观念依然弥足珍贵。研究“文革”瓷蕴含的积极思想及其教育功能,发掘其对于我国当前道德教育与道德建设的有利元素是撰写本文的初衷。
1 “器以藏礼”的含义(什么是器以藏礼?)
“器以藏礼”是一种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社会现象,原指把特定的“礼制”外化于器物之中,然后通过这些器物实现特定的政治教化目的。比如商周时期出现的青铜礼器,“主要使用于贵族宴饮或祭祀等各种礼仪场合,可以用以表明使用者的社会身份地位和衡量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等级关系的准则”。由于被人为地赋予了特定的“礼”,而那些看到或接触到这些青铜礼器的人则会马上意识到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并自觉地去遵循相应的礼数而避免出现僭越之言行,这就是器物教化。后來,“器”的种类越来越多,不再限于尊彝礼器,而是泛指一切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器物,而“礼”也不再限于那些体现尊卑贵贱的观念,而是泛指政治、道德、人生、宗教等方面的思想。
“器以藏礼”这种传递思想方式的优势非常明显:一是一劳永逸,即器物一旦制作完成,就能一直发挥作用,基本无需人的参与;二是特定场合效果好,比如酒器“公平杯”就能确保倒酒人公正地给在位的人倒酒;三是器物能引导人们进行自我反思,而通过自我反思所悟到的道理,往往是深入内心的。正是由于这些优势,“器以藏礼”现象至今依然广泛存在,而“文革”瓷作为我国特殊社会时期的产物,则生动地诠释了“器以藏礼”这一现象。
2 “文革”瓷承载思想的方式
不同于任何其它时期的瓷器,“文革”瓷几乎是纯粹的思想载体,其“更多的价值体现在它当时的社会功能”,创作者的“才华几乎全部耗费在体现政治话语的瓶体绘画、釉彩和烧制工艺上”,属于典型的“主题创作”。那么“文革”瓷具体是以何种方式体现这些思想的呢?笔者结合之前的研究成果将之归纳以下四个方面。
2.1规格尺寸
“文革”瓷的规格尺寸往往与其所表达的特定主题有关联。“文革”瓷中,规格尺寸最大的基本都是瓷板画,有些作品比如“毛泽东与五十六个民族彩绘瓷板”,尺寸甚至达到166 cm×8 cm的规模,远超过雕像、瓷瓶之类的尺寸。什么主题才适合这么大的尺寸?据樊建川先生主编的《“文革”瓷器图鉴》来看,瓷板画内容主要是各种毛主席肖像、毛主席与群众在一起、毛主席诗词及语录,部分是样板戏中的人物,还有一些涉及“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及“以阶级斗争为纲”等主题。很明显,在“文革”十年,这些主题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体现毛主席思想及毛主席伟大的主题则是重中之重。瓷板画作品中,除了毛泽东外,出现其他真实人物画像的作品非常少,这就凸显了毛主席的核心地位,也只有毛主席及其它极少量的重要题材才适合用这种大尺寸、大规格的瓷器。“文革”期间,如果一种主题出现于瓷板画,其一定是非常重要的。
2.2造型布局
造型布局主要指承载主题思想的器型、作品结构、画面比例等,“文革”瓷器型包括塑像、瓶、瓷板、摆件、挂件、盘碟、碗、杯、壶、坛罐及杂件等。以主席像为例,这些器型中最适合制作主席像的是塑像、瓶、瓷板及挂件等,因为这些器型多数不是日常生活用品,而是要摆放在桌子上或悬挂在墙上,所以能确保主席及其他伟人画像的严肃性、崇高性,也便于人们瞻仰,而盘碟、碗、杯等日常餐饮器具则明显不适合主席像。有些主题思想,像“抓革命、促生产”、“为革命种田”、“认真搞好批改”,是要人们马上去践行的,如果要确保人们能牢记这些任务,最好的方式则是写在每天都用的器物上,比如盘子、碗、茶壶上,每天都在用,一用就能看到。所以说,“文革”瓷在器型方面是非常讲究的,对于什么器型适合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思想,创作者们是有深入考虑的。“文革”瓷的比例也是非常讲究的,在以“毛主席与群众在一起”为主题的瓷器作品中,主席无一例外要比其他人更高大,且多数站在群众中间。通过这种题材的瓷器,人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毛主席在当时中国的地位及重要性,崇敬感油然而生。主题内容在瓷器作品上的布局也非常讲究,有些雕像作品同时包含主席像、主席语录及其它文字,那么语录与文字一定是刻在底座上,而主席像则置于上方,且底座一定要稳重,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出毛主席的伟大形象与崇高位置,这其中当然有美学因素,但就当时而言一定是有政治考量的。
2.3图像图案
在“文革”瓷上基本看不到什么纹饰,主要是图案,准确地说是图像。因为相比较纹饰,图像更能鲜明地体现主题思想。无论什么器型的“文革”瓷,其图像图案其实都差不多,其中最多的是主席像,包括主席肖像、主席与其他领导人在一起及主席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的图像。除了主席题材的图像外,还有大量的样板戏剧照,以及劳动场面、学习场面、文革场面、革命与建设重要人物等方面的图像,这些图像明确表达了当时的政策方针、价值取向等。而传统的瓷器图案纹饰在“文革”瓷中几乎看不到(注:只存在于部分外销瓷上),一定程度上说明“文革”瓷不再主推艺术性,而是更注重它的实用价值,即把它用作政治思想的物质载体及传达政治思想的工具,也就是本文题目所说的“器以藏礼”,并以此来实施特定的教育。
2.4文字
文字作为最直接的思想载体,大量地出现于“文革”瓷器上,按照内容可以归纳为颂扬伟人、政治主题、主席诗词语录以及其它文字。颂扬伟人的基本上都是“毛主席万岁”之类的文字,且除了毛主席,没有第二个人能享受到这种待遇。政治主题类的就多了,“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向雷锋同志学习”、“一定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斗私批修”、“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等,这些都是“文革”期间特有的政治运动、政治主题,以非常简短的红色文字出现在日常用瓷中,对人的视觉非常有冲击力,能让人感觉到中央对这些政治运动的高度重视,进而引导人们投入到这些运动中来。毛主席的诗词语录也非常多,大多出现在瓷板画、摆件与杯子上,诗词类有《卜算子·咏梅》、《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西江月·井冈山》、《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等;语录类更多了,有“虚心使人见步,骄傲使人落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要政治挂帅”、“要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抓革命、促生产”、“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不再列举。
3 “文革”瓷承载的主要思想
“文革”瓷承载的思想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政治类,二是非政治类。承载政治思想是“文革”瓷的使命,因为“文革”瓷基本上都是按照上级下达的政治任务来创作的,就是要在瓷器中体现一定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题。但是,这些“文革”瓷上却又或多或少地包含着一些非政治类的思想,即便在今天看来,这些非政治类思想也是弥足珍贵的。
3.1政治类
“文革”瓷承载的政治类思想无非是“忠于毛主席”、“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鼓励知青上山下乡”以及“农业学大寨”之类的思想观念。以“忠于毛主席”为例,“文革”瓷中有大量以毛主席画像及其语录、诗词等为主题的作品,尤其是雕像作品,绝大多数是主席像。所有包含主席像的作品中,主席的形象都是高大的、健康的、神采奕奕的,且无论与谁在一起,毛主席都是画面的焦点,而其他人则是谦恭地站着或仰首聆听教诲。很明显,这些作品是在塑造与宣扬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并努力地把这种光辉形象注入民众心中。除了画像外,很多作品上还会出现“毛主席万岁”之类的文字,再加上随处可见的毛主席语录,毛主席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国家领导人,更是一位精神领袖。人们忠于毛主席、膜拜毛主席,这就是当时这类作品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且也达到了。其它的政治类思想大致也是这种表达方式,不再论述。
3.2非政治类
“文革”瓷蕴含了许多珍贵的非政治类思想,即便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1)劳动光荣
无论哪一种器型,均有劳动题材的画面,题材中的人物既有王进喜这种真实存在的劳动模范,也有许多创作出来的工人、农民、知青形象等。非常可喜的是,部分雕像与瓷板中还出现了“毛主席与劳动者在一起”的画面,在当时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极大肯定。虽然部分劳动者形象的刻画比较夸张,但是从中我们依然能明显感觉到劳动者所表现出的自信、力量。今天我们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却往往忽略掉了整个社会赖以存在的“劳”。再次审视“文革”瓷所体现的“崇尚劳动”思想,我们或许需要思考人才培养目标中“劳”真的应该忽略吗?
(2)男女平等
“文革”瓷中存在大量的女性形象,有《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中智勇双全的革命女性,有正在劳作的女工人与女农民,有下乡的女知青,有努力学习的女孩子,有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姑娘等。根据《“文革”瓷器图鉴》来看,“文革”瓷中女性出现的频次丝毫不逊于男性,这是对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重男轻女”观念的一种否定,向社会传达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理念,极大地推动了女性地位的提升。而今天,我国女性在许多领域与男性实现了平等,这其中就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政治家的功劳。
(3)努力学习
“文革”瓷中,学习的画面特别多,陈永贵读“毛著”、农民父女读报、老农地头读书、民兵读书、战士念书给老大娘听、女社员学习等等,这些作品给人的感觉是,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民众,一有空闲就要学习。这些作品对中国人传统的学习观、知识观等有着强烈的冲击作用,原来农民也要学习,大家都要学习。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当时群众学习文化的写照,更是一种导向,即希望群众都要学习文化知识,这也是党中央对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通过学习,不仅能改变个人的命运,更是有利于国家的发展,過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4)奋斗精神
许多“文革”瓷体现了非常强烈的奋斗精神,即便是今天,这些画面依然让人感动,比如铁人王进喜系列雕像、“齐心移山”彩瓷塑像、“垦荒造田”彩绘瓷瓶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确实跟那个年代的实际情况有些出入,但这是艺术不是写实,作品所要展示的其实是“改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不仅过去需要,现在依然需要,中国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离不开奋斗。当前,中国面对来自西方的封锁与刁难依然需要奋斗。
(5)崇尚英雄、拥戴军人
为了中国的解放与发展,无数的革命军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作为后来人,我们要铭记英雄、拥戴军人,这一点在“文革”瓷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比如,“文革”陶瓷雕像中就出现了大量军人题材的作品,有衣着朴素手握钢枪的红军战士,有英姿飒爽的解放军战士,有持枪牵马的边防女民兵,有救朝鲜儿童而牺牲的罗盛教,有手举炸药包的董存瑞,有勇拦惊马的欧阳海等。“文革”期间出现了这么多军人及英雄题材的陶瓷作品,足见当时国家对军人及英雄的重视。上行下效,民众自然也非常尊崇与拥戴军人,进而形成了“军爱民、民爱军”的良性互动与循环。
(6)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旧社会,中国存在严重的民族矛盾与对立,而新中国则极力提倡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等,这在“文革”瓷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有些大型作品,比如“毛泽东与五十六个民族”彩绘瓷板、“实现全国一片红”彩绘瓷板、“毛泽东与五十六个民族彩瓷塑像”系列等,抛开政治因素,我们能从中明显地感觉到各民族的团结与融洽,各个民族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没有民族对立,没有民族贵贱,大家都是兄弟姐妹。以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为题材的作品也非常多,尤其是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在“文革”瓷中经常出现,也就是说,即使是“文革”时期,我们依然没有忘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原则。当前,美国等西方国家种族歧视、种族矛盾日益严重,而拥有56个民族的中国却能很好地避免这些问题,这跟建国伊始就倡导并践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与理念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而“文革”瓷作为特殊时期的产物则很好地承载这了些政策与理念。
(7)重視农民、农业
“文革”瓷的题材中,农民、农业占了非常大的比例,有各种农民肖像、农民学习场景、丰收及庆丰收场景、知青下乡场景,还有“农业学大寨”之类的标语等。根据《“文革”瓷器图鉴》来看,农民、农业题材的作品远超过工人、工业题材的作品,由此可见,当时国家是非常重视农民和农业的,而农民阶段在当时的地位可见一斑。事实上,这是农民、农业应有的地位,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农民阶级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农业也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4 “文革”瓷教育功能及对当前思政教育的启示
4.1“文革”瓷教育功能的优势
“文革”瓷是“文革”期间重要政策、思想的物质载体,最终目标是通过“文革”瓷这一物质载体来教育人们去认识、接受并践行这些政策与思想。虽然“文革”瓷因其明显的政治工具性而为人们所诟病,但必须承认,作为思想载体与教育工具,它确实存在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优势。
(1)接触面广
瓷器作为当时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与人们的生活起居密切接触,尤其是杯、碗、盘碟等每天都要使用,将要宣传的政策、思想等以文字、图像或器型的方式体现在这些瓷器上,可确保使用人、拥有者能更频繁地接触、感受这些政策与思想。特别是鲜明生动的图像,即便是文盲也能看得懂画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所以,当时无处不在的“文革”瓷确保了特定政策思想能快捷、近距离、最大范围地传递给民众。
(2)主题表现准确
一种思想要体现在器物中,最忌讳的就是表现模糊,让受众难以看懂、难以理解,而“文革”瓷则避免了这一问题。樊建川在点评“文革”瓷瓶时说,“作者的创造才华几乎全部耗费在体现政治主题话语的瓶体绘画、釉彩和烧制工艺上”,这样就确保“文革”瓷能准确地、清晰地体现其中所蕴含的主题思想。即便是今天,在欣赏“文革”瓷时,其所要表达出来的政治思想、政治主题,依然能快速地为受众所识别与把握,这就是主题表达准确的好处。如果不考虑其它,单就工具性而言,“文革”瓷是一批非常成功的作品。
(3)描绘美好生活
“文革”期间,中国非常贫穷,也非常混乱,如何在物质的贫穷与社会的混乱中还能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如何保持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对于当时中国的发展、对于民心的稳定至关重要。而很多“文革”瓷作品就给予了当时人们这么一种精神力量,让人们对未来充满期望与憧憬。比如雕像题材中的人物,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医生、干部,无论是老人、儿童还是青壮年,均精神饱满、身体健康、面色红润、衣着得体。有的研究者说,这是在“粉饰太平”,但换个角度这又何尝不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呢?憧憬着自己或自己的子女未来也是这种形象。再比如,瓷板画中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山村运动会”等作品,则展示了一种富裕、快乐的生活场景。虽然这些场景在当时是超越现实的,但它却给了人们希望,不至于因为当时的贫穷、混乱而萎靡不振。如今,这些场景早就变成了现实,而支撑着人们从当时的贫穷混乱走到如今“新时代”的精神动力之一,难道不就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吗?
4.2对当前思政教育的启示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并不好,很多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出现了与教育目标完全相反的情况。如何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而“文革”瓷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则给了我们重要启发。
(1)可尝试着将“物”用于思想教育
一般来说,我们所熟知的思想教育多是以人为主的说教,这也是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但这种思想教育方式有其明显的局限,即地点是固定的,时间是固定的,而且喋喋不休的说教很容易让人疲倦,甚至反感。而“文革”瓷则启示我们,特定的器物一定程度上也能实现思想教育想要达到的效果,特定的情况下,甚至比“人教”的效果更佳,因而我们可以尝试在坚持说教为主的前提下,让更多的人造“物”参与思想教育。
(2)思政教育的主题要明确
“文革”瓷总是把最重要的主题以极简的方式凸显出来,从而让受众能更快地认识与把握其中所承载的思想。反观我们当前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包括高校的思政课,一定程度上存在内容太多、主次不分的现象,受众往往不知所云,又何谈效果?所以,无论是思想宣传还是思政教育,抑或思政授课,一定要确保主题明确,要让受众(包括学生)能最迅捷地认识与掌握我们所传达的思想。
(3)要传播正能量
“文革”瓷对人物与场景的刻画让人充满力量,能让人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想像与期望,能让人精神振奋。而民众的这种状态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尤其是一个贫穷混乱的国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国家在精神层面上始终存在一种向上、向前的动力。这对于当前思想教育的启发是,作为思政教育者一定要传播正能量,而绝不能传播消极、颓废的思想。
5 结 语
当前学术界对“文革”瓷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然而“文革”瓷却是一个无法忽略的客观存在。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思想性均有其独到之处,如能本着“扬弃”的原则,从“文革”瓷中找到有益于当前社会发展的因素,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参 考 文 献
[1]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樊建川.“文革”瓷器图鉴[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3]李兴华,韩建磊.论传统器物的教化功能[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44-49.
Ritual Hidden in Utensils
--Research on the Cultrual Revolution Porcel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n Jian-lei
(School of Marxism,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Jingdezhen,Jiangxi 333403,China)
Abstract The Cultrual Revolution porcelain refers to the general name of ceramic products with obvious "Cultural Revolution" color produced between 1966 and 1976. Although the Cultrual Revolution porcelain is mainly used for the propaganda of specific political thoughts, but it contains many non-political thoughts which are still very precious today. As a carrier of political thought, The Cultrual Revolution porcelain has a lot of advantages tha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day. If we study the Cultrual Revolution porcelain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developing and discarding", we will find that there are many positive factors which are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day's society.
Key words ritual hidden in utensils; the Cultrual Revolution porcela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tens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