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公子茶具套装包装盒结构设计
2021-06-20郭丹凤卢芳芳刘唤唤丁燕娜周琳瑞王若凡
郭丹凤 卢芳芳 刘唤唤 丁燕娜 周琳瑞 王若凡
摘要:在对目前市场上现有的茶具包装进行了分析调研之后,基于不同人对茶具的使用需求,再加上根据一定的包装结构设计原则,以独特的创新结构设计改变以往的茶具包装设计风格,对茶具的使用以及运输加以定位分析,采用瓦楞纸板的用纸材料,结合中国风的风格设计。一方面解决了二次利用、绿色环保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赋予了独特的创新结构设计风格,进而促进销售。
關键词:茶具包装;结构设计;绿色包装;中国风
中图分类号:TB48,TS97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00 (2021) 02-0062-03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19SJGLX157)
Structural Design of Package Box for Lu Gongzis Tea Set
GUO Dan-feng, LU Fang-fang, LIU Huan-huan, DING Yan-na, ZHOU Lin-rui, WANG Ruo-fan(Henan University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Economy, School of Packaging and Printing Engineering, Zhengzhou 450046, China)
Abstract: After analyzing and investigating the existing tea set packaging in the current market, based on the demand for different people to use tea sets, and according to certain packaging structure design principles, Change the previous tea set packaging design style with unique innovative structure design, position and analyze the use and transportation of tea set, use corrugated paper material and Chinese style design. On the one hand, it solves the problem of secondary utilization and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gives a unique innovative structure design style, and then promotes sales.
Keywords: tea set; packaging structure; green package; Chinese style
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大部分的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物质需求,而是更多地在追求并享受着精神文化所带来的幸福感。人们对于茶的享受也呈现出了只增未减的趋势,进而也促进了对茶的购买欲,然而“茶具”也成了不可缺失的成分。
大多数的购买者在挑选商品时,映入眼帘的是这个商品的包装,部分购买者可能会被包装的新颖、独特所吸引,也有人会因其包装的方便携带、易于开启等特点所钟爱,因此包装的整体设计风格也在影响着购买者的欲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茶具包装为适应各类各样的使用者的需求,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部分包装材料的选用不当,导致在二次回收使用时出现了不少的难题,甚至在产品的运输安全方面也没有起到良好的保护功能,出现了在运输过程中产品破损的现象;其次在包装的结构上普遍缺乏创新设计,一味地延续了传统的设计理念,进而在促销上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1 现有茶具包装设计的现状
恰到独特的茶具包装设计对于我国茶文化的传播以及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市场上可见的茶具包装风格也是各式各样的,在其包装材料的选用上,也是各有不同,有的选用天然的实木材质,有的选用天然的竹或者棉麻作为包装材料,在这几类包装设计上体现出了外观设计精美的共同特点,以此间接地促进了产品的销售,但是这几种包装设计在市场上出现的概率过低,且市场上的价格也是过高的。除了选用以自然材料为基础的茶具包装外,也有选用塑料盒材质和纸质材料的。相较而下,纸质材料的包装是目前市场上较为普遍的茶具包装形式,一般来说,这类包装多以粘贴纸盒的形式出现,在其粘贴纸盒的内部多选用以发泡塑料、泡沫板或珍珠棉作为其内部的缓冲材料,这类缓冲材料的缓冲防振性能较好。但是在回收降解问题上,这类材料是难以自然降解的。就茶具本身而言,既是我国茶文化的传承载体,同时又是典型的易碎产品。就其包装材料的选用上来看,纸质材料的选用在逐渐上升,其中以瓦楞纸板最为突出。
由此可见,目前市场上针对茶具包装的研究更偏向于款式方面的设计,而对于产品本身保护以及减量化、绿色化的包装并不多见。基于以上方面,本文针对茶具套装包装提出了内衬结构以纸代塑的设计方案,使其在具备良好的保护性能的基础上,更体现绿色环保;整体具备良好的展示促销功能,体现包装价值。
2 茶具套装的包装结构设计
对于产品来说,包装才是其最好的广告。包装一方面对商品起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对商品起媒介作用,也就是把商品介绍给消费者,把消费者吸引过来,从而达到扩大销售占领市场的目的。
对陆公子茶具套装的包装盒整体结构设计分为三步:首先对茶具本身进行分析,接着根据茶具本身的特性选用缓冲性能较好的且符合绿色包装的材料——瓦楞纸板,最后进行包装结构设计,设计为罩盖式的盘式折叠纸盒,并将盒盖部分设计为中国风创意开窗,完成整体的设计思路。
2.1中国风创意开窗,体现中国文化
随着中国文化自信力的提升,“中国风”的设计风格在包装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也愈加广泛,从创意式产品到日常生活中的用品,都向我们展示出了大国的魅力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消费能力逐渐提高,很多人喊出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口号,国家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使得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融入了“中国风”元素。
镂空艺术是具备视觉表现力的装饰艺术,通常以剪纸的形式表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镂空元素在建筑装修、产品包装、服装等领域都有应用,既呈现出视觉上的美感,又表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独特的美学意境。通过镂空元素的通透性,在让人们能够看到包装内外部结构的同时,又使包装设计具有典雅、精致之美,让消费者感受到传统文化元素的美学艺术,提升现代包装设计的文化品位。
陆公子茶具套装包装盒在进行设计时就融入了“中国风”元素,盒盖部分采用中国风窗户的形式进行镂空设计,一方面既与陆公子的主题相符合,又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文化;另一方面采用镂空设计,方便消费者看到茶具实物以及内外包装结构的同时,又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从而激发购买欲望。
2.2六棱柱设计,堆放更牢固
茶具套装包装盒采用六棱柱的设计,在结构上不同于市场上传统的四棱柱包装,打破了常规的结构设计,更加新颖有特色,且六棱柱的盒体空间相比于四棱柱更适合对茶具套装进行包装,可以起到良好的促销功能;此外陆公子茶具套装包装六棱柱的盒体体现了陆公子的“陆”,与产品主题更加贴合。当进行一层一层的堆放茶具套装盒时,六棱柱的结构相比于市场上常见的四棱柱结构的包装更加牢固,对产品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保护性能。
2.3绿色包装,二次利用
目前市场上的茶具包装,往往追求精美大气,多件茶具组合包装大多采用礼盒包装,然而礼盒的大小往往是茶具的几倍大,包装内部使用泡沫、海绵、塑料、实木等和布来固定茶具达到缓冲包装的效果。浪费了大量的包装材料,增加了它的制作成本,包装空间利用率低的同时也增加了运输和仓储成本。而且由于整体包装材料的不同,回收成本也更高。随着近几年国内绿色包装的兴起,追求造型美观、功能齐全、简单大方的包装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
陆公子茶具也在设计上顺应了这一趋势的同时添加了更具中国特色的中国风设计。作为一款简单实用的茶具包装,陆公子茶具套装包装首先在内包装上摒弃了现在市场上的缓冲泡沫包装、海绵包装、布包装等,采用瓦楞纸板进行包装,以巧妙的结构设计对茶具起到良好的缓冲保护作用。外包装同样选用瓦楞纸板包装,盒盖部分的镂空设计,在外观上达到了装潢效果,同时可以不采用其他材料对包装盒进行装饰,整体包装达到了材料单一化,利于回收,更加贴合绿色包装理念。陆公子茶具包装整体采用瓦楞纸板包装,在不影响缓冲性能的同时,瓦楞纸板更易于回收制作,成本更低。其次,对于瓦楞包装还可进行二次利用,除去内包装,外包装可以作为简单的收纳盒,收纳一些化妆品和生活中的小物件从而达到二次利用的效果,有效的保护环境。
3 结语
茶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茶和茶具的包装也同样在不断改进,不断进步。根据现阶段我国的政策及经济发展状况,包装简化、绿色包装是目前的主流方向。在顺应市场发展的同时,陆公子以继承、创新和减量的理念设计茶具包装。以纸代塑,减少塑料的使用,在保证起到缓冲作用保护产品的同时,可以对包装回收利用。结合中国风特色,保留传统风格,将千年的历史融入产品的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冬菁.以纸代塑的套装茶具包装设计.包装工程,2019(10):202-203.
[2]姜美君.国潮风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绿色包装,2020(10):75-78.
[3]趙婷婷.镂空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美术教育研究,2020(01):50-51.
[4]胡飞.论瓦楞纸在陶瓷包装中的运用—以“碗居中式餐具”包装设计为例.南京师范大学,2014.
[5]刘方冉,周新华.简朴·自然·实用—茶具包设计浅探.设计.2016(09):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