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调溯源

2021-06-20窦娜

农家参谋 2021年5期
关键词:曲牌剧种唱腔

窦娜

河南是传统的歌舞戏曲之乡,在滔滔奔流的黄河两岸,在广袤无垠的华北平原,在乡村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在城市的街衢里巷、茶肆酒楼,时常有一种旋律在缭绕、回旋。高亢、激越、苍凉、悲壮又不失柔媚、悠扬,一声声荡涤着我们的灵魂,润泽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感到那么亲切温馨,又那么酣畅淋漓。即便是我们远赴天涯海角,只要听一声这优美、独特的唱腔,就仿佛听到亲人的呼唤……

这,就是越调。

越调,又名“四股弦”,是河南的三大剧种之一,流行于河南各部。鼎盛之时,陕南、鄂北、皖东曾有班社存在,演出区域遍及中原,淮河中上游沿岸,亦曾远涉东、南沿岸,内蒙古、新疆等地,在全国有着一定影响。1992年,大型越调现代戏《吵闹亲家》荣获中央宣传部的“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的“文华新剧目”奖,成为河南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剧种。2006年,越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喜欢越调?在全国数以百计的地方戏剧种中,越调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越调到底走过了什么样的风雨历程?一代代越调艺人,有着怎样的悲喜人生,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越调剧种源远流长,有关它的渊源与形成情况,众说纷纭。有些艺人说它发源于春秋战国的越国,又有人认为,越调的慢板与相传的唐代《霓裳羽衣曲》有某些相似的因素。据《南阳府志》清朝末年的增编本,有张嘉谋对清初文人吴梅村所写的《绥寇纪略》中的一段话的批注:吴梅村的《绥寇纪略》写道:“兵未起时,中州诸王府造弦索,渐流江南,其音繁促凄紧,听之哀伤。”张嘉谋批注为:“盖今所传越调、南阳调者亦起于是时云。”张嘉谋是南阳人,清末河南政府参议员。吴梅村在原文所提“兵未起时”是指李自成的起义军。而张嘉谋的批注则明确指出越调、南阳调也起于此时,也就是明末清初。

越调原为曲牌体剧种。据老艺人相传,拥有曲牌(包括器乐曲牌)、小曲200余种。20世纪初期,还保留有仅用曲牌、小曲演唱的大量剧目,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仍为南阳一带老艺人所演出,这些剧目出于文人墨客之手,多为历史故事题材,唱少白多;每出戏中调号、拍号,都有明确规定,由于曲牌音乐不适用四弦伴奏,迄今老艺人仍常以“挂起四弦唱三天”来炫耀越调“家底”的丰厚。这些剧目虽然不断有板腔音乐掺和、注入,但仍可看出它当时的面貌。清代中叶以后,越调逐渐由曲牌体向板腔体过渡,并大量地采撷吸收了昆曲、清戏、罗、卷、汉剧等兄弟剧种的音乐,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的板式、曲牌、杂调和伴奏方法,演出剧目中曲牌、板腔音乐共存。与此同时,越调艺人还把罗戏及昆曲剧目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以充实自己。

清代末叶以后,封建社会逐渐解体,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河南诸地方剧种的蓬勃兴起,为了追随时代,适应群众欣赏需要,越调的演出剧目也随之发生了急剧的变革。特别是节日、庙会“对棚戏”的开座,女演员的出现,更促使越调剧种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化。以现实生活、民间传说、传统故事为内容的“小三门戏”“公案”连台戏及“外庄戏”迅速增加,大量替代了以“外八角”为主的“正庄戏”的演出。这些剧目多由艺人自己创作,或由曲艺改编而来。多用俚语村言,俗俚浅近,通俗易懂,生活性强,乡土气厚。白少唱多,活词活唱,灵活多变,可长可短,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其中代表剧目有:《李双喜借粮》《火焚绣楼》《白奶奶醉酒》等。演出剧目的变革,带来了音乐的变革。唱腔曲牌绝大部分被板腔音乐所取代。与此同时,新板式(铜器调)应运而生,“十字头”“乱弹”随之繁衍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板腔音乐,并且使唱腔板式由原来的“慢板”“流水”为主,过渡到“流水”“铜器调”重复使用。许多“外庄戏”演出中,不易随意“搭班”的状况也得到了改善,从而促进了各地剧目、人才及各方面艺术的交流,推动了越调艺术的全面发展。越调剧种也从此走上了全盛时期并成为河南最大的剧种之一。

据老艺人追述,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40年代,南阳盆地、豫中、豫东乃至豫南,越调班社星罗棋布,难以数计,无论庆功还愿、宴会宾朋、婚丧寿诞,还是冬春农闲、节日庙会,處处可闻越调之声。

1959年,在许昌举行的河南省越调会演,汇集了全国上下16个专业越调剧团,共有1000多名越调工作者参加,是越调界空前的盛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戏曲艺术枯木逢春,得以重生,越调剧种如雨后春笋。1983年、1985年,原周口地区越调剧团和社旗县越调剧团先后升格为河南省越调剧团和南阳地区越调剧团。

越调的角色行当齐全,包括大红脸、二红脸、文生、武生、大净、二毛、三花脸、正旦、花旦、闺门旦、浪旦、武旦、老旦等十几种,每个行当都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之说,主要唱腔有:大慢板、阴四板、三导板、二八板、十字头、乱弹、垛子、碰板、流水、飞板、滚白、哭腔等,其唱腔特色,高亢、明快、淳厚、质朴;既善于表现激昂慷慨、悲壮高歌的场面,又能抒发缠绵、轻柔、深沉、哀怨的感情。所演剧本有“老十八本”和“小十八本”之别。据不完全统计,挖掘出来的越调传统剧目有300多出。由于越调具有河南民间音乐特色和浓郁的河南乡土气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作为古老的剧种,越调能够长期在群众中流传,除了它拥有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和唱腔音乐外,还得益于它在表演上的丰富多彩和别具特色。代表演员有张秀卿、申凤梅、毛爱莲等。

越调生动地反映了中原一带的社会生活,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6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越调艺术无论从剧本文学、音乐唱腔、舞台美术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先后有60余个剧目的唱段和全剧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省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录音、录像,20多个剧目的选场、选段被灌制为唱片;20世纪80年代以后,20余个剧目、20余位演员的唱腔,被录制为盒式磁带和光盘。越调之声在神州大地广为流传。

非遗名片

越调

项目序号:171

项目编号:Ⅳ-27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传统戏剧

所属地区:河南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许昌市

保护单位: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许昌市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许昌市

越调是河南省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河南、湖北北部、陕西、山西及安徽部分地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越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声腔音乐以越调为主,也兼唱吹腔、昆腔、七句半等,带有中原地区民间音乐的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越调有300多种传统和新编剧目,其中不少作品为广大群众所熟悉和喜爱。

许昌越调是河南越调的代表之一,该剧种著名演员毛爱莲以乱弹为主架结构的唱腔,风格鲜明,独具特色,被称为“毛派艺术”,在观众中具有很大的影响。

猜你喜欢

曲牌剧种唱腔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扬剧老生表演艺术浅识
凉州贤孝的曲牌曲调特点
曲牌体联套是古典戏曲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