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追梦人
2021-06-20李涵宫振洲
李涵 宫振洲
我现在有一个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天,村民们都不再往城里跑,他们能家家团圆在一起,在自己的家园安安心心、快快乐乐地生活,所以,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贺玉复
2021年农历腊月二十九,笔者来到了葫芦岛市绥中县加碑岩乡黄木杖子村。
汽车开进加碑岩乡境内,一路蜿蜒,四望所及全是高山峻岭,偶见零星田地散落山间,仿佛巨幅山水画里的几片叶子——“九山半水半分田”,真是名不虚传!
“马上过大年了,还来我们这小地方采访,真是辛苦了!”在黄木杖子村村部,党支部书记贺玉复热情接待了我们。据她介绍,黄木杖子村有219户人家、772口人,人均耕地不到一亩,过去是有名的省级贫困村,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现在已逐年好转。从她的话里,我们听到了一个个令人在寒冷的北方山区也倍感温暖的故事。
让老百姓的日子富起来
“我现在只有一个愿望、一个目标,就是带领大家早日摆脱贫困,早日富起来!”2013年4月,黄木杖子村换届选举。在竞选讲演时,贺玉复的话简单干脆又掷地有声。她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当时,村集体账面上没有一分钱,有的只是债务,可谓一穷二白。但贺玉复却信心满满。她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木杖子村的山山水水一定不会亏待这里的百姓。
经过深入分析研判,贺玉复认为村里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黑木耳的种植。2014年夏天,她自费拿出2万多元购买了种植黑木耳的材料,开始试验种植。可是,经历了菌包制作、发酵、开口、田间管理一系列流程,历经90天左右的辛苦劳作,520个菌包只生长出15公斤、价值不到1500元的木耳。
初战失利,贺玉复并没有气馁。她专程到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学习黑木耳种植,终于掌握了全套技术。2014年冬天,贺家福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经营,按照社员投入资金的比例进行年终分红。
有很多村民在入社的问题上心存疑虑,怕投入后收不回来本金。贺玉复反复做大家的工作,劝说他们依靠集体的力量一起走上致富之路。最后,有100多户村民加入了合作社。结果不到一年,木耳合作社便创利润15万元。这在落后贫穷了几代人的黄木杖子村绝对是一笔巨款。农户最高收入2万元,相当于之前一个四口之家两年的收入。
尝到甜头的村民这下相信了贺玉复,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种植黑木耳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的收入也逐年增加。贺玉复成为黄木杖子村多年来第一个带领大家实现副业收入超过传统收入的人。
2018年1月,贺玉复当选辽宁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她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因为那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
2019年,贺玉复带领村民成立了康家土猪饲养专业合作社,依然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他们饲养的康家土猪饲料全部由自己精心配制,以玉米、麦麸、豆饼为原料,实施原生态喂养。康家土猪吃的是天然饲料,喝的是山泉水,再加上精心饲养,屠宰后,无论如何烹饪,肉质口感不柴不硬、鲜嫩适口,深受好评,在当地供不应求。村民有的把猪崽带回自家饲养,有的放在合作社饲养,对个别贫困户就赊账让他们先养着,待成猪出栏后再交当初的猪崽成本钱。一年下来,养猪户个个脸上都乐开了花。
“当初贺书记劝我们养猪,我们还嫌麻烦,怕赔钱,幸亏贺书记一个劲儿地劝,要不然我们可亏大了!”回想起养猪的过程,村民贺礼廷感慨地说。
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到2019年年底,黄木杖子村实现全村脱贫。
让乡村热闹起来
村集体越来越富,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贺玉复的眼光又投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生态特色旅游是我们这一带乡村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小康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提到家乡的山山水水、美丽风光,贺玉复的脸上充满自豪和兴奋。
贺玉复说,除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外,黄木杖子村还有让村民骄傲的红色基因。1943年4月,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中共凌青绥办事处秘密在黄木杖子村秋岭一个山洞内召开会议,成立了辽西第一个党支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该党支部都作出过不凡的贡献。
爱动脑子的贺玉复很早就想过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凭借“辽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的影响力,贺玉复积极争取县、市政府的支持,建立了辽西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辽西第一个党支部遗址”现已成为葫芦岛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市党员干部培训基地。截至2020年年底,培训基地共接待前来考察学习的党员干部890批2.8万余人,普通散客3万余人。
“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是一盘棋,而且是一盘大棋。要下好这盘大棋,仅靠黄木杖子村单打独斗不行,只靠加碑岩乡也不行。作为五花顶国家级森林保护区的一部分,我们必须与其他乡镇集体联动才能开发出更大的旅游价值,收获更多的红利。这就需要政府统筹设计、统一规划。”为此,贺玉复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作为省人大代表,2020年,贺玉复提出的《关于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建议》被列为重点督办的建议之一。在她的積极呼吁推动下,加碑岩乡新修观光路28公里、红色旅游线路8公里,维修了王台水库,新建了上房家园旅客接待中心。周边新建了5个单批次接待能力在300人以上的农家山庄,其中单批次接待能力超千人的有两个,年接待游客达6万余人。
贺玉复不仅是村里的当家人、致富带头人,也是每家每户的贴心人。村里无论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找她商量;谁家遇到困难、出现矛盾纠纷,都找她帮忙解决。用72岁的村民历素兰的话来说:“贺书记像俺们的亲闺女一样亲啊!”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贺玉复顾不上马上就要高考的女儿、还在上小学的儿子和年迈的老母亲,每天坚守在防疫卡点,经常踩着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巡查方圆几十公里的村落,查看有无人员聚集情况,挨家挨户发放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单。后来,为了提高效率,连丈夫都被她“征用”了,开着三轮车拉着她到处跑。为了村子,为了村子里的老百姓,贺玉复付出了太多太多,但挂在她嘴边上的话总是:“这都是应该的,因为我是共产党员!”
“我现在有一个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天,村民们都不再往城里跑,他们能家家团圆在一起,在自己的家园安安心心、快快乐乐地生活,所以,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贺玉复说,现在村里大多数年轻人还是选择外出打工,留守的大多是55岁以上的老人和儿童。她希望有一天,村民在家干活的收入比在外打工挣的还多,那时候,家家户户就能天天团圆在一起了。
望着贺玉复那张因长年风吹日晒显得黑里透红的脸,品味着她目光里的坚毅和深情,笔者特别理解她的感受:乡情浓,家园亲,她盼望的那一天,就是乡村真正振兴的时候。
这是一个深山里的追梦人。握别贺玉复,回头看她在寒风中略显瘦削的身影,那一刻,笔者的眼睛有些湿润,衷心地祝福她初心永在、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