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也是健康的一部分
2021-06-20李松蔚
李松蔚
生病除了会带来身体上的痛苦,有时还会增加人们的心理负担。很多人生病时,会体验到情绪上的压力,需要找心理咨詢师聊一聊。
其实,这些压力常常来自我们对健康的观念。关于健康,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健康就是不生病;另一种认为,生病也是健康的一部分。
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不过,我更喜欢后者。
人的状态是不断波动的,一个人多数时间活蹦乱跳,偶尔头疼脑热,我们就说他是不健康的吗?当然不是了,他也很健康。
这并不是奇谈怪论,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更长的衡量健康的时间尺度。我们说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时候,并不是说这个人从来不会生病—他甚至可能正休病假呢,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否认他是一个健康的人。我们关注的,是这个人整体的状态,而不是他某一天的状态。
相比之下,另一种观点就有些绝对了—一旦生病,你就被自动从“健康”的队伍里除名了,必须等病好之后才能归队。这样病人在养病的时候,就要承担一种隐性的压力:我这一刻是在一种非正常的状态,必须尽快摆脱现在的状态。他会为此感到不安。
疾病会给人造成大量的麻烦:头痛让人无法集中注意力,皮肤病让人羞于见人,患上传染病更是必须接受隔离。但很多人并不了解,麻烦本身并不是最可怕的,更大的问题在于如何看待这些麻烦。
为病人进行心理咨询时,我会特别强调这个观念:生病没什么不正常,不必为此承受多余的心理负担。得到这样的确认,病人养病时心情就会平静一些。
就像做完手术,医生会对我们说,麻药劲儿过了会很痛。这份疼痛不可避免,医生也只能说:“正常的,熬过这一阵子就好了。”好吧,医生说痛是正常的,那我们可以慢慢地熬。这句话不是止痛片,但它就是有莫大的安慰作用。这说明什么呢?我们怕的常常不是痛苦本身,而是随之而来的自我怀疑、不被认可。有这样一个确认,那么就算痛一点也还好,至少安心了。
一声“正常”,不啻一份珍贵的礼物。生活中我们大都不是医生,没法开药治病,但我们可以把类似的观念传达给那些受病痛困扰的人。我们可以说:“正常,你只是病了。”
有些病是医生治不好的病或者慢性病。一个人说不定正遭受着某种目前的医疗技术束手无策的病痛,有生之年都不能好转。这很不幸,但这也可以看成某种意义上的一种常态。常态就代表着可以应对。既然是一份去除不掉的病痛,也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只要接受现有的状况,尽可能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就可以了吗?我们可不可以推而广之,把这种跟疾病共存的状态也看成某种特殊的健康呢?
久病不愈也可以是一种健康,这听上去有点不合逻辑,但如果一个生病的人建立了一种新的生活常态,按自己的意愿工作和生活,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重新感受到愉悦和价值,那么他跟健康人的唯一差别,无非就是身体正承受着病痛而已。
精神上的疾病也是一样。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变化,遭遇了某种外部刺激也好,体内环境出现了紊乱也好,精神都会因此而变化。精神变化是一种自然反应。一定程度的精神变化可以自己修复,程度严重了就要治疗,但归根结底都需要时间,需要多坚持一阵子。
每个人每天都在变化,今天好一点,明天差一点。而心理咨询能改变什么呢?无非就是让人看到变化的存在—这就够了。不拘泥于一天一时的表现,从长远看,看到某种普遍性和恒常性,这就已经是治愈了。糟糕的事总是来来去去,人人如此:身体不舒服了,心情不好了,又跟伴侣吵架了,压力大睡不着觉了……所有这些,都是正常人的正常人生。人总会有一些自我怀疑的时刻,觉得“人生再也不会好了”,等到第二天振作起来,却又觉得还能再坚持一下。
你说这是病吗?我认为更广义地说这都是健康的。因为我们都还活着,无论经历怎样的痛苦,我们的生命还在继续。活着就意味着还有很多可能性,这是再严重的病痛都无法抹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