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四力”聚焦真问题追问防疫中的形式主义

2021-06-19梁建强

中国记者 2021年5期
关键词:登记表四力稿件

采访手记

扫码阅读《扫健康码后还要手动登记,真有必要吗?》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各项防控工作,如何才能做到科学、精准?在中央新闻单位青年记者践行“四力”交流活动中,笔者行走基层一线调研采访,撰写了评论报道《扫健康码后还要手动登记,真有必要吗?》,稿件通过剖析一些地方信息登记表中明显出现填写内容随意、难以辨认或是信息明显失真等现象,聚焦疫情防控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并呼吁对失真、存疑且可能潜藏一定风险的“二次登记”进行纠偏。稿件于《新华每日电讯》发出后,受到广泛关注,被150余家媒体刊登或转载,对实际工作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一、深入一线“缘事而发”聚焦“真问题”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这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总结的汉乐府诗的基本创作方法。

“缘事而发”,不仅体现在汉乐府诗,也逐渐传扬为中华文化所倡导的重要创作方式。新华社对评论报道的重要要求之一,即是“缘事而发”“抓住新闻事件,紧扣时代脉搏”。

回顾评论报道《扫健康码后还要手动登记,真有必要吗?》的创作过程,也是“缘事而发”的具体实践。

在基层一线采访时,笔者留意到一个特殊但具备一定共性的现象:进入小区、银行、商场以及一些单位时,在公众扫描健康码点击“进入”之后,不少地方还提出要求:填写个人信息进行登记。凭借健康码“绿码通行”之余,为何还要多一道登记的“关卡”?

按照践行“四力”的要求,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调研。基层走访时,也会更加留意需要“二次登记”的地点,并更加关注具体的登记要求、实际执行情况,以及相关单位和各界群众对于这种做法的认识和评价。“脚力”到了,调研就有了初步收获。部分受访基层干部坦言,开展登记是源于上级部门的要求,之所以要登记,是为了在防控中,如果发现有异常情况,便于通过登记表中的信息“按图索骥”,及时确定、联系相关人员。

这样的规定,出发点虽然可以理解,但执行中面临着明显的变形走样问题。具体表现为:填写信息时,有的登记表中明显出现了填写内容随意、难以辨认或是信息明显失真等现象,占用了时间却实效有限,“二次登记”俨然成为“走形式”“白折腾”。

笔者把借助“眼力”所观察的现象,写入了文中,记录下这样的现象——“有的登记表中,同一页出现了多个‘王先生’‘李先生’,真假莫辨;有的内容填写,字迹潦草,或是加入圆圈、波浪线等符号,难以进行识别;有的电话号码的位数明显不对,但也无人询问或者纠正……入口处的值守人员,并不关心填写的具体内容,只是机械要求每个人在表格内进行填写”。

“缘事而发”,着力深度聚焦“真问题”。因此,稿件将关注点聚焦于扫健康码后的“二次登记”的“走形式”现象,以及沦为“白折腾”后的深层原因。

二、深度剖析 问题导向 锁定“真症结”

评论报道是提出问题的过程,也应是结合调研进一步思考的过程。“怪象”背后,“症结”何在?要通过“脚力”“眼力”发现问题,更要通过“脑力”思考问题,探寻现象背后的逻辑。

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公众在扫描健康码时多愿意配合,信息登记环节为何出现多重问题?

结合调研以及广泛采访,稿件也试着进行了分析,归纳梳理了许多人的共同担忧:一方面,从登记内容来看,不少登记表中,不仅要求写明姓名、手机号等,还要写下性别、身份证号等诸多信息,需要填写的信息较多,登记者对于个人信息是否会泄露有着现实担忧。

另一方面,对于所登记信息的具体用途、登记本填满之后将会被如何处理等,登记者往往并不清楚,容易心生顾虑。多重原因叠加之下,登记本上的信息自然容易出现随意化或是明显失真问题。

登记后,能否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所登记的信息,究竟用于何处?尤其是当下,公众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日益提高,对于个人信息的泄露有较多担心。如果不能有效消除这一焦虑和担忧,信息的真实性自然无法保证,进而直接影响登记工作的实际效果。

除此之外,在调研的过程中,笔者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这样的“二次登记”,不仅给公众增加麻烦,还潜藏风险。毕竟,不同的人,登记都用同一支笔;有的地方,提出了要对公用笔进行消毒,但频率很低,再加上,长时间不进行消毒或更换的登记表本身就可能成为传染源。

走形式的填报过程、易失实的填报内容、存在风险的填报方式……评论中,对此进行了逐一分析,层层递进论述,将“真问题”进行全面呈现,有理有据。

通过践行“四力”,同样深刻感受到:防控疫情,不能“层层加码”,同样不应“随意设卡”。“二次登记”,贵在实事求是,不应随意为之,反之,难免成了“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三、深入思考 践行“四力”推动“真求解”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之后,如何推动解决问题更为关键。评论报道的特色之一,在于同步可以呈现对于“破”与“立”的思考。

锤炼“笔力”,笔者把所见、所访、所思写入稿件之中,并反复推敲打磨,以确保行文准确、严谨;与此同时,文中也提出这样的呼吁与倡导——对于低风险地区,“绿码”通行之外,是否可以探索减少或者取消“二次登记”?对于中高风险地区,如果在特定场所确有登记必要,是否应着力加强核验,或是以信息化手段推动线上填报?

事实上,在许多地区,通过扫二维码记录通行信息和身份信息等方式,已经在实践中有效应用,并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扫健康码之后还要登记,真有必要吗?》在《新华每日电讯》“一线观察”栏目刊登后,转载众多。在新华社客户端上,稿件点击量迅速突破百万,人民日报客户端、澎湃新闻、上游新闻、工人日报客户端、南方PLUS客户端以及《楚天都市报》《济南日报》等150余家媒体转载或刊登,稿件还登上当日的新闻“热点榜”,引发热议。

稿件发出当天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在发布会中强调:我们再次重申,精准防控、科学防控至关重要,对返乡群众的“乱加码”就是“乱作为”,就是懒政。希望各地继续精准落实好相关措施,特别是精准落实好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四方责任”,既要落实好疫情防控的相关措施,又尽可能为人民群众减少影响,让这个春节充满温度。其中,“既要落实好疫情防控的相关措施,又尽可能为人民群众减少影响”的理念,与评论《扫健康码之后还要登记,真有必要吗?》中的呼吁高度契合。

□图1 记者梁建强(右)在湖北省崇阳县农村采访。

□图2 记者梁建强(二排中)在武汉抗疫一线采访。

□图3 记者梁建强(左一)在江西省宁都县农村调研。

作为一名在疫情防控主战场湖北、武汉全程经历疫情防控工作的新闻记者,笔者深知,疫情防控的成果是多么来之不易,因而,更希望承担起新闻记者应有的使命,贴近一线观察、记录,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秉笔直书,为夯实防控工作添砖加瓦。

正因如此,围绕疫情防控工作,笔者曾撰写报道《捐赠物资的发放不能是笔“糊涂账”》,呼吁“让‘爱心’尽快流向最急需的地方,相应的责任必须夯实;对于存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人员,必须重拳惩治!”;《“应检尽检、应收尽收”不能打折扣》,呼吁“大疫当前,相关政策制定和执行更要多一些感同身受、将心比心,让疑似或确诊患者心有所依、难有所助”;《健康证明别再“一码归一码”》,呼吁“健康证明,亟待拆除跨区域互认中的‘关卡’,别再‘一码归一码’”“让‘健康码’真正成为‘通行证’”等,均对实际工作产生了一定推动作用。

回顾这条评论报道的采写过程,正是因为践行“四力”,才抓到了新闻“活鱼”。以后的新闻采写工作中,要更加坚持践行“四力”,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深度聚焦疫情防控等工作,继续履行好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的应有之责。

猜你喜欢

登记表四力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试奖励照顾考生登记表
山西省成人高校招生录取照顾对象登记表
2020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试奖励照顾考生登记表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山西省对口升学考试获奖考生照顾加分登记表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