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張家豪 陳昭名 把熱愛變成事業

2021-06-18陳春風

台商 2021年2期
关键词:運動國際台灣

陳春風

在深圳追夢的故事成千上萬,五湖四海有著各種背景的年輕人被吸引至此,使這座城市充滿了活力;而活力又進一步滋養了深圳,使得城市的發展日新月異。

跨越海峽而來的台青張家豪、陳昭名,正隨著深圳發展的浪潮,抓住體育培訓藍海,逐夢前行。

戶外運動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補充,能夠鍛煉孩子們的抗挫折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當下新一代父母,多數接受過高等教育,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著較高追求;而且伴隨改革開放的進程,國際國內文化理念的交融,越來越多的父母接受和意識到孩子的體質體能發展決定了一生的發展基礎,從而更加重視孩子的運動素質培養。

近幾年,一些高端體育項目開始受到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家長們的關注,參加高爾夫、網球、冰球、棒壘球等運動項目的青少年大幅增加。讓孩子學習、參與至少一項體育運動,並不惜付出較高的投入,正成為新一代父母的選擇,這讓青少年體育培訓行業成為一片藍海。

台青張家豪決心從深圳起航,把棒壘球運動推廣出去;陳昭名則準備邀請友人攜手打造更完善的高爾夫培訓體系,培養青少年踏上國際高爾夫舞台。

台青張家豪

讓棒壘球運動從深圳啟程

在台北出生新竹長大的張家豪,自稱「客家小孩」,雖然父親也是「登陸」打拚的台商,但張家豪不是「台商二代」,而應該說是「二代台商」,因為他是跟著父親一起白手創業的。「很感謝我父親,因為他當初帶我來,不會讓我覺得我是所謂的二代;他也不會丟給我魚吃,而是讓我去自己學著釣魚,這一點給我後來在深圳自己創業後的幫助特別多。」他說道。

創辦體育公司的初心

2005年張家豪跟隨父親來到深圳發展,父子兩人一起從事印刷行業;2012年,他離開印刷廠並成立了自己的貿易公司;2019年,他的工作重心則主要放在了棒壘球的推廣上。

「我是在2019年的時候,才萌生一些想法,首先是想讓台灣的一些退役選手有一條不同的出路,因為台灣對運動的延續性和發展性並不是太好;其次是自己特別熱愛棒壘球運動,想把它推廣開來。」張家豪表示。

2003年,深圳台商協會慢速壘球聯盟正式成立;2005年,大陸第一座標準慢壘集訓比賽場地在光明區公明樓村正式投入使用;2017年,張家豪加入聯盟並擔任執行長。

張家豪對球場有著特殊的感情,因為裏面的一草一木都是大家花了很多心血建成的,為了舉辦第一屆壘球賽,還從台灣專程用櫃子運了專用的紅土過來。「當時海關還說櫃費都比土還要貴了。」他笑著說。

聯盟最鼎盛的時候有16支球隊,跟東莞、惠州、廣州、昆山等各地的球隊時常舉辦比賽,但慢慢打到現在,只剩六七支球隊了。張家豪心裏感覺很可惜,他發現這項活動如果沒有一個人好好去組織是不行的,他想把球場、推廣及比賽的平台搭建起來。在跟協會會長及朋友溝通後,他成立了體育公司,並承辦了光明區壘球運動推介會和「光明杯」U12棒壘球邀請賽。

「希望能為大陸和台灣的優秀隊長和球員搭建良好的溝通橋樑,促進兩岸文化底蘊的交流。」張家豪說。

「我不覺得做任何事有什麼困難我只會盡力去克服它」

張家豪從不說創業的困難,他總說自己一路走來其實還算順利。在他看來,當熱愛一件事情的時候,就不會覺得什麼是真的困難,因為熱情和投入,總會讓你慢慢想出辦法去解決。「所以我不覺得做任何事有什麼困難,我只會盡力去克服它。」

剛開始,棒壘球比賽都局限在台商協會內部。為了把這項運動向大陸的朋友、商業夥伴和學校推廣,張家豪開始帶著球隊到各地去參加比賽,也邀請球隊到光明的球場舉辦比賽,「舉辦比賽就是最好的推廣方法。」他說,「大家可以一起交流、一起學習。」

2019年,張家豪從台灣請了一個打過奧運的選手來擔任教練,隨後又陸續招進了幾名職業球員。目前,這些球員都在光明區的一些中小學開展培訓課程,同時進行校園推廣,持續拉動學校與台灣教練的合作。

慢速壘球強調的是團隊協作,場地也方便易得,是一項真正的全民運動,可謂老少皆宜,在台灣十分流行。近年來,隨著兩岸交流不斷擴大,慢速壘球在大陸發展迅速,並隨著兩岸壘球賽的定期舉辦,這項運動越來越被大家熟知,公明樓村壘球場成了青少年壘球培訓基地,張家豪面向青少年創辦的「光晟寶貝聯盟棒壘球俱樂部」也招收了上百名小學員。「目前在光明我們已經擁有6所合作學校,我有信心把這項運動以及我們公司的名字從深圳推廣出去,希望能把我們這裡打造成職業選手的一個培養基地。」他說。

深圳是一個奇妙的地方

在張家豪眼中,深圳是一個奇妙的地方。因為深圳是一個機會很多的城市,它永遠都是勇於創新、敢於領先;但是機會要自己去找,甚至因為變化太快,你如果沒有關注,有些深圳特有的東西就錯過了,所以,他在不停地學習和觀察。

剛來深圳時張家豪還是單身,現在已經結婚生子了。「在這裡能認識我太太,我覺得也很奇妙。」他說,他的太太是黑龍江人,來自天南地北的兩個人能夠相識並結婚,他歸功於深圳奇妙的融合性,還打趣說兒子是「兩岸的結晶」。

對於是否會培養兒子成為接班人,張家豪則表示,小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如果硬性地給他強加一些東西,不見得是好的,「我有讓我兒子參加棒壘球這項運動,他以後能不能接下這項工作,甚至說以後他能不能朝這條路走,我不知道,他只要的開心地成長就好了。」對於未來的發展,他還是希望孩子能選擇大陸,因為在他看來,這裡充滿機會,而且充滿挑戰。

臺青陳昭名

培養青少年踏上國際高爾夫舞台

高爾夫球是世界公認的紳士運動,在從最早的牧羊人遊戲演化成時尚、健康的體育運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濃厚的高爾夫球文化,並發展成為當今人們所熟悉和喜愛的體育休閑運動。

「你想要專業去學習高爾夫嗎?」十二歲的陳昭名在球場上揮灑著汗水練習,一句來自某國際知名高爾夫選手的邀請,讓他從此步入了高爾夫的世界,從學生到職業選手再到教練,如今更是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威尼高爾夫訓練中心。

與臺灣不同的深圳市場現象

高爾夫球場上,朝氣勃勃的少年揮動球杆,一個個彩球騰空而起,飛向碧綠的草坪。這種場景總能讓陳昭名想起當年的自己。

來自台灣的陳昭名是台北體院的高爾夫職業選手,到深圳發展實屬機緣巧合:某天在深圳發展的同學想回台灣休假找他去幫忙頂班,因為一直聽說大陸的市場廣大,他也很想切身了解一下,於是毅然決然地只身趕赴深圳。

與大陸相比,台灣的高爾夫發展要早上不少年,國際成績也曾輝煌一時,據了解,台湾地区总人口中,打高尔夫的占近十分之二。在陳昭名看來,目前高爾夫在台灣的發展已經非常穩定,市場突破不會太大,甚至由於出生人口數逐年下降,市場會隨之萎縮;台灣唯一的優點是培訓環境比較穩定。

而在人口基數龐大,高爾夫又還沒普及的大陸,這個市場是極具潛力的;此外,他還發現在大陸很少有職業選手出來做教練,「這是特別不一樣的市場現象,我覺得會是職業選手未來發展的機會之一。」他表示。

高爾夫從運動方式到運動強度,不受年齡、性別、以及身體素質的限制和約束,相較於其他運動,生命週期更長。一般運動的職業生涯巔峰期大概處於二十到三十多歲,但這個運動即使到九十歲依然能在球場馳騁。陳昭名在深圳就遇到一個每天都會去打球的96歲老人家。

「如果發展運動項目的話,深圳比台灣機會多,所以我還蠻鼓勵台灣的選手來大陸發展,未來大陸選手是非常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出現的。」他說。

想讓更多的青少年踏上國際舞台

初到深圳,陳昭名就應中國第一代高爾夫選手古浩然的邀請,成為了福田區文體局的高爾夫隊長,開始跟觀瀾湖合作公益項目,每周去義務教學,此外還不定期到各個學校去做校園推廣。

但是要開發市場,就得做高爾夫培訓。2020年,陳昭名在深圳光明區開了「威尼高爾夫訓練中心」。「威尼聽起來像winner,我希望我培養出來的學生都可以成為冠軍選手。」他說。

陳昭名的訓練中心與傳統的高爾夫培訓相比,更為智能化,分為室內室外兩處練習區,因為擁有PGA(職業高爾夫協會)選手證,室外練習在南山棕櫚泉國際高爾夫學院及觀瀾湖高爾夫球場進行;室內部分則有從美國購買的儀器,可以對訓練過程的動作進行非常精準的數據分析,完整地呈現出打球時的動作、角度、力度,此外,使用儀器可以不受環境限制,在空間有限的室內也能練習高爾夫,降低場地成本。

訓練中心的培訓群體有成人與青少年,其中青少年是陳昭名的重點發展群體。初到深圳的時候,他就發現這裡的青少年很缺少完善的高爾夫訓練體系,於是他把台灣的體系跟國外的體系結合,創建了屬於「威尼」的訓練體系:「目前我所認識的國內選手很少參加國際賽事,這塊是我覺得很可惜的地方。我不知道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這種信息,還是因為技術或環境造成他們不敢去挑戰,無論如何,我希望未來把教學體系做到最好的時候,可以讓更多的青少年踏上國際舞台。」

瞄準全深圳乃至大陸最有名最大的學院

每個跟著陳昭名上課的孩子都會喜歡上陳教練的教學,「他們覺得跟我上課很好玩,因為我會用遊戲的方式引導他們去努力。」陳昭名稱,填鴨式教育可能有用,但是出來的結果並不是大家想要的,不如給孩子們一些娛樂性,讓他們自己去發掘這個運動的成就感。

對於訓練中心的規劃,陳昭名表示,目前是想要先創造一個自己的體系跟品牌,預計在明年或後年邀請他的幾個國際選手朋友加入進來,因為他們對教學機構已經有一定的認識,也知道現在高爾夫的普及程度,所以想一起合作,發展一套更完善的青少年培訓體系,希望可以培養更多的選手往美國高爾夫職業巡回賽或是歐洲高爾夫職業巡回賽發展。「如果可以的話,我想做全深圳乃至大陸最有名、最大的學院。」陳昭名對未來充滿希望。

猜你喜欢

運動國際台灣
全澳長者運動日圓滿舉行
“2020體能挑戰暨運動 健身體驗日”圓滿舉行
“2019體能挑戰暨 運動健身體驗日”圓滿舉行
“體育健康諮詢站”深受市民歡迎
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開鑼增商機
「一帶一路」系列報導國際商事法庭 為「一帶一路」保駕護航
「九合一選舉」催生的台灣最大黨
從盧麗安到王炳忠
「台灣競爭力論壇」談台灣競爭力
香港在「一帶一路」中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