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油画中的唯美主义

2021-06-18郭芝惟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佩特艺术家美的

郭芝惟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200)

一、英国唯美主义运动与中国绘画中的唯美主义取向

唯美主义是西方重要的文艺理论思潮,在一批诗人和艺术家的推动下,十九世纪后期首先在英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唯美主义运动,这场运动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艺领域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受到18世纪康德美学关于“审美无功利”学说的影响,唯美主义者推崇为艺术而艺术的创造观念,追求纯粹美而反对艺术服务于一切社会功利哲学,主张要找到艺术独立于其他社会哲学之外其内在的独立的审美价值。唯美主义者以唯美是求的态度关照一切,认为唯有艺术和美是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将艺术中的纯粹美提升到了很高的地位,并认为生活应当模仿艺术,而消除了艺术服务生活或是艺术模仿生活的世俗态度。

早期英国文艺理论界唯美主义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佩特,他提倡的以艺术的方式来对待生活,“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奠定了唯美主义的理论基础。他将审美感受视作人生中的重要经验,认为这是摆脱庸俗的功利追求的手段,他信奉人生的成功犹如“宝石般的强烈火焰一直燃烧”,认为艺术本身即是目的,在佩特的思想主张中火焰就像是人的生命力,我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体验和感受是各种力的组合,一些东西不断地离开我们的生命,同时也会有新的物质产生融入生命历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生命体验,生命的每一秒都是各种合力的新的组合,以不同的作用力但点燃同样的生命力,在这个过程中融入了佩特对纯美的瞬间感受理论的观点,一个是刹那,一个是脉搏。艺术家试图从形式的角度入手去把握瞬间的假定的永恒,用艺术的方式在人生的有限的生命体验中尽可能地去留住那短暂、转瞬即逝的纯粹的美,认为纯粹美的体验即是生活的目标。艺术家们将这种微妙动人的感受转换到艺术的形式表达当中,用艺术的手法承载艺术家瞬间的美好体验。

王尔德作为英国唯美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主张艺术不模仿自然,而是自然应当模仿生活,他认为生活和自然都是不完美的,并不值得艺术去描绘和表现,生活可以作为艺术的原料,但必定需要加工和美的处理。他批判现实,逃离现实,将追求纯粹美的理念推向极端,在他的艺术中没有道德的正确性,否定将道德作为评判艺术的标准,在他看来罪恶和美德都可以成为艺术表现的原料,其宗旨是唯美是求,一切都是值得表达的,只要作品可以为人民带来美的感受于体验即使好的艺术,无关道德的崇高或正确与否。他的思想表达了唯美主义者对艺术美和其他社会哲学之间的不同态度,给予了艺术区别了其他社会哲学以独立而崇高的美学精神价值。

自20世纪五四以来,西方现代艺术思潮涌入中国,一段时间里掀起了国人对新的文艺理论的探索和争论,唯美主义的文艺思想也在这期间被介绍到中国,并首先在文学诗歌领域产生影响。但随着战争与革命的阻隔,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在中国戛然而止,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一批艺术家的推动下艺术才逐步摆脱社会的教化功能,重新探索新的可能性,也出现了一批具有唯美主义审美思想取向的艺术创作。但与英国唯美主义不同的是,现实写实主义油画在20世纪的中国始终占有主流的地位,因而今天所谈论的唯美主义思潮在现代中国的显现也仅仅是在写实基础上所流露出来的现代性的艺术倾向。下文选取了20世纪中国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作品加以介绍和分析。

二、伤痕美术中的唯美主义审美取向

伤痕美术是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文革结束后的艺术流派,这群艺术家多表现在经历政治武斗黑暗时期之后内心所留下的创伤感受和压力情绪,很多艺术通过再现武斗的情节和场面作为题材,如程丛林先生的《1968年雪》,高小华的《为什么》,用画笔塑造武斗时期社会中的血腥场面,而何多苓在表达自己创伤情感方面展露出了唯美主义的因素和情怀。

在作品《当春风已经苏醒》中,画面笼罩在一个暗灰色的调子中,画面没有故事情节的安排和刻画,没有对过往社会深刻的揭露或是表达强烈的不满情绪,也不表现具体可描述的生活场景,而是描绘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静静地坐在荒芜的草地上这样一个平凡而不经意的瞬间,在平静中带着一丝的渴望,在怀疑的情绪中也带着对新生活的期许与向往。艺术家营造了一个静谧而富有诗意的环境,在这其中去捕捉那一瞬间发生的美感体验,可以从中察觉到佩特所追求的“刹那”的纯粹美的体验。通过形式和环境的烘托,作品艺术家将这微妙而不易言说的有意味的瞬间体悟用艺术的语言呈现出来,从画面中察觉到瞬间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单纯而不失真实的美的创造。同样是何多苓的作品,《青春》在背景中采用了单一质感的整体性处理,色彩柔和,人物身处寂寥荒芜的背景中。画面中的人物安静的坐着,她仿佛逃离了日常凡俗世界的烦躁和嘈杂,人物身后扑闪着翅膀的雄鹰,在对这一动一静的描绘中时间仿佛静止,人物的精神体验成为作品被关注的对象。它试图回避一切有关政治意味的形式,割裂艺术与政治之间的服务关系,并试图在描绘性的语言和黑白灰色彩的关系中寻求艺术美的结构,在内容的无意义与形式的探索中创造了能够表现这一时期人们思想情感诉求的艺术的美的形式。

图1 何多苓《当春风已经苏醒》

图2 何多苓《青春》

三、第七届全国美展中唯美主义审美趋向的显现

这两幅作品是第七届全国美展中的获奖作品。人物在广阔而寂静的天地之间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仿佛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艺术家尝试捕捉人物在一瞬间发生的内心心灵情感的体验,创造了一个只有“自我”的世界。作品在透视和空间关系上展现出平面化的倾向,探索了形式与写实表现之间的微妙关系。佩特曾说,人生的成功犹如“宝石般的强烈火焰一直燃烧”,生命的体验如燃烧的火焰一般,在不断逝去的同时也不断创造出新的生命体验,画面中宁静的氛围和舒展的体态捕捉到了瞬间生命的体悟,散发出一股由内而外的生命活力,强化了生命在瞬间的情感体验。作品创造了一个具有艺术形式美感的结构,不具备社会意义的说教价值,在诗意、宁静的氛围中成就了艺术品自身的美感属性,体现出唯美主义者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痕迹。

图3 王岩《黄昏时寻求平衡的男孩》

图4 刘仁杰《风》

中国唯美主义思想是建立在写实手法基础上的对艺术美的探索,也明显体现出来对英国著名唯美主义者佩特其“刹那”和“脉搏”思想的尝试和实践。艺术家们留意生活中的体验与感受并将他们作为艺术创作中所想要表达的核心情感,一面抒发内心的生命体验,一面探寻艺术自身内在的审美价值,探索写实的手法,形式的结构以及情感的表现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创造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的美的作品,在这一点上体现了唯美主义者对艺术无功利和纯粹美的追求与推崇。艺术家们是在中国新的历史时期做创造出的符合该历史阶段也契合人民精神诉求的作品,不仅仅是对英国唯美主义的简单模仿,也是基于现实生存状态的美好创造。

猜你喜欢

佩特艺术家美的
佩特罗面临要为哥伦比亚人兑现变革承诺的挑战
佩特:心灵归乡的流浪者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佩特曲霉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