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军航天装备维修保障建设现状及启示

2021-06-18秦海峰侯兴明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1年7期
关键词:航天装备俄罗斯

秦海峰,许 庆,侯兴明,杨 超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北京 101416)

0 引言

俄罗斯作为世界军事强国和太空强国之一,近年来正不断加快太空军事化和军事太空化的进程步伐。俄军自2008 年开展至今的“新面貌”军事改革,军事航天力量所隶属的空天军作为独立军种被确立。目前,俄空天军是以原空军和原空天防御兵为基础,全面整合航空、航天、防空、反导、反卫等各类力量,于2015 年8 月起正式执行战斗值班任务[1]。俄军不同类型航天装备的使命职能划分如图1 所示,空天军肩负着战略预警(导弹袭击预警)、防空、反导、战略和战术打击、太空监视、航天发射与控制等使命,全面负责实施空天作战任务[2]。由此可见,俄军在新一轮军改中对“空天一体”的建设方向更为明确,空天军更是在近年俄罗斯对叙利亚境内打击恐怖组织目标的多次军事行动中得到了实战检验,仅2015 年就动用10 颗不同类型卫星参与侦察、通信、测绘等活动,有效地配合了空袭行动[3]。现任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表示,组建空天军是完善国家空天防御体系的最佳方案,空天军能统一领导和指挥在空天领域执行任务的部队、提高他们的使用效率并确保国家空天防御体系的运行[4]。

图1 俄军不同类型航天装备的使命职能划分

1 俄军航天装备维修保障建设现状

高效合理的维修保障运行机制是保证航天装备力量有效运用的前提基础。此次俄军的“新面貌”改革在航天装备维修保障领域的体现就是形成了业务承接流畅且稳定的组织管理体制[5]。其中,航天通用装备维修保障由国防部层面统一管理,航天专用装备维修保障由空天军层面分类管理。

1.1 建制维修保障运行现状

1.1.1 国防部统管航天通用装备维修保障

目前,俄军国防部层面对原装备部的职能已经完成拆分。其中,通用装备技术保障的职能和后勤保障部门进行合并,成立物资技术保障系统,负责全军通用装备保障后勤物资供应,并由国防部一名副部长领导工作。物资技术保障系统由物资技术保障计划协调署、后勤保障署、运输保障署、部队和军事机构公共服务管理维护与保障署、汽车装甲坦克总局、导弹军械总局、铁道兵总局、计量局8 个部门组成[6]。物资技术保障系统编有机动和非机动保障力量,归所在编制单位指挥和管理。主要任务包括:军事装备燃料供应,基本生活物资供应,汽车和铁道道路的维护和修理,作战人员投送运输,物资的接受、存储、核算和交付,武器、军用设施和物资的运行和修理,测量工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航天人员培训,航天医学研究。原装备部负责装备研发、采购、生产、列装等职能交由武器装备和物资供应署承担。

1.1.2 空天军分管航天专用装备维修保障

俄空天军作为独立军兵种,在军兵种层面成立了统一的后勤和装备技术保障部门,分管航空航天领域的专用装备维修保障业务。按照航天专用装备分类式维修保障建设思路,构建“空天军种级→空天防御兵种/军团/基地级→基层部队级”的3 级组织管理体制[7]。在南部、西部、中部、东部各军区以及北方舰队各辖区的通过设立军团和基地级的维修保障机构使航天专用装备的维修作业效能得到10%的提升[8]。

1.2 国防工业维修保障力量现状

在国防工业领域,俄罗斯依托航天装备承研、承制单位实现装备的全寿命周期维护。国防部决定由俄罗斯武器生产商对装备实行全生命周期维护,直至其报废,并与国防部签订全寿命周期的维护合同,即保修期内的武器和其他系统的维修必须由工业部门的专家负责,保修期外的武器和其他系统的维修保障由工业部门和军队修理厂共同实施。航天装备的维修保障领域的国防工业维修保障力量主要为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俄罗斯技术国家集团以及俄罗斯警备部有限公司3 家单位。

1.2.1 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

2015 年成立的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是将原俄罗斯联邦航天局与联合火箭航天公司进行合并,具有政企合一性质的国家集团公司[9]。其中,联合火箭航天公司囊括了俄罗斯航天领域内的所有设计局、科研单位以及绝大多数企业。2011—2019 年俄罗斯航天发射活动记录如图2 所示,通过近9 年来俄罗斯航天发射活动记录不难看出,通过政企合并,组建行动高度一致的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后,航天发射活动的失败次数明显降低[10]。

图2 2011—2019 年俄罗斯航天发射活动记录

1.2.2 俄罗斯技术国家集团

2007 年成立的俄罗斯技术国家集团由700 家企业构成的企业集群,可分为航空、无线电电子和军备3 个方向。涉及航天装备维修保障领域的企业主要包括俄罗斯技术国家集团所下属的俄罗斯电子、施瓦贝光学、“自动化”康采恩、康采恩弹药以及高精度系统等公司[11]。

1.2.3 俄罗斯警备部有限公司

2014 年启动组建的俄罗斯警备部有限公司是由俄军部分维修保障业务机构抽组,俄国防部直属管理。该公司的前身是“俄罗斯国防服务公司”,目前已实现完全商业化运行。俄罗斯警备部公司采取“总公司→分公司→子公司”的三级管理模式[12],共下辖9 个分公司以及330 多个子公司。面向航天装备维修保障领域,主要属于通用装备维修保障范畴,该公司不仅可以完成通用装备的保养维护、加改装等服务,还涉及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应用等业务。

2 俄军航天装备维修保障建设特点

俄军航天装备维修保障建设通过优化重塑建制力量,理顺战时维修保障作业流程,建立部队跟厂试修制度,使得保障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俄军维修保障建设特点归纳如下:

2.1 维修保障管理体制趋于“一体化”

俄军航天装备维修保障的管理体制已经形成了从国防部到空天军部再到部队的“后技合一”,管理层级逐步清晰、力量建设各有侧重,各级设有物资技术保障的副职,使得维修保障管理畅通,运行有效。俄军狠抓有可能发生战事的最前线和主战区的战场建设,改(扩)建了重点战区的仓库,整修了30 多个维修保障基地,修缮了海、陆、空立体交通网。

2.2 维修保障力量编配趋于“机动化”

俄军在规范部署固定保障机构的同时,通过采取灵活机动的保障力量作为补充,减少保障层级,提升保障效率,更好地满足作战任务的需要。在俄军更新的装备保障条例中,特别强调了针对不同方向、不同作战强度,区分强度制定了可操作性强的具体维修保障作业流程,目的是确保建制维修保障力量在战时能够高效支撑各项航天任务行动。

2.3 维修保障修理单位趋于“企业化”

俄军结合“新面貌”改革循序渐进地将85%的装备大修厂交由地方企业负责运营[13],依靠市场机制有效解决了军方统包统揽、经济效益差、技术水平低等现实问题。在航天装备全寿命周期推广企业化保障服务,以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和俄罗斯技术国家集团为代表的企业集群的运转,使得航天装备维修保障任务的冗余问题得到有效缓解[14]。

2.4 维修保障技术标准趋于“规范化”

俄军在规范对航天装备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开展评价、验证、反馈机制的同时,积极与装备承研承制的厂所开展专用装备领域的试用模式,既保证了军方能够较快掌握装备性能及特点,同时也便于军方较快评价维修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标准。在反导、反卫系统专用装备第一次进厂修理时俄军维修保障人员要在维修厂专家指导下进行试修,以全面掌握修理程序和工艺,明确修理机理,确定维修范围。

3 启示

3.1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打牢航天装备维修保障建设基础

(1)创新装备维修保障理论。要以综合检测技术为支撑,研究确定航天装备维修等级、分类、内容与间隔期,积极推广装备巡修、项修等修理方式,强化以换件为主的修理方法。适时组织航天装备维修保障研讨,及时编辑发布航天装备维修保障理论研究成果,促进维修保障理论创新发展。

(2)编制装备维修保障法规。应明确航天装备维修任务分工,确定航天装备修理间隔周期、保养程序及时机,制定维修检测设备配备标准,进一步完善安全操作规程,为开展航天装备维修保障提供依据。

(3)完善装备维修技术标准体系。应针对每种型号装备、每个系统、每个重要部件的修理技术要求、质量检查验收要求、保养规程、修理工艺流程等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明确修理及保养范围。做到装备保养有规程、修理有标准、检查有指标,实现航天装备维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4)编写装备维修教材资料。重点搞好维修教材编写规划计划,确保技术资料配套。编写使用分队和修理分队共有的“航天装备使用维护指南”、修理分队使用的“装备构造与修理教材”和多媒体维修教材等,满足部队对航天装备学习、训练和维修保障的需要。

3.2 探索规律,把握需求,配套航天装备维修保障备件器材

(1)组织研发配套维修设备。应按照“技术通用化、功能组合化、型号系列化”的要求,加大维修设备研发和配套力度。采用先进的综合测试与诊断技术、自动识别技术和信息采集技术,提升航天装备维修设备信息化水平。着力推进维修电子手册、便携式检测箱组、专用装备维修工具箱组等设备和仪器的研发,促进航天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的提高。

(2)探索维修器材消耗规律。应结合航天装备使用及维修活动,开展装备故障模式分析、维修器材消耗规律研究,搞好维修器材消耗基础数据记录、统计和分析,制定和完善航天装备维修器材消耗标准,为做好维修器材针对性供应保障提供依据。

(3)加强设备及器材油料使用管理。抓好新配发设备的使用操作培训,加大使用频度,发挥最佳效能。进一步做好维修器材消耗统计分析,加强对拆换旧件的修复利用,推广应用维修器材二维条码、射频标签识别技术,为精确、高效保障提供技术支撑。加强装备维修保障器材的使用管理,定期做好航天装备性能检测、分析,加强日常维护保养的器材管理,杜绝人为浪费。

3.3 深化改革,探索实践,创新航天装备维修保障模式

(1)建立航天装备集约化维修保障模式。为提高航天装备维修质量和效益,应加快集约化修理能力建设步伐,建立“航天装备专业化维修中心”。针对航天装备中光学、电子、通信、导航、测绘等仪器设备种类繁杂、修理技术要求高、一般修理机构缺乏修理能力的实际,建立设备维修中心。针对测控类装备维修需要专用的维修检测设备以及专业性很强的技术人员,建立装备维修中心。通过集约化建设专业维修中心,整合保障资源,节约保障经费,发挥保障优势,形成航天装备维修保障的“拳头”力量,促进航天装备修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2)探索航天装备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模式。为提高保障效益和修理质量,着重抓好军队修理机构和地方保障力量调研,摸清航天装备保障底数,制定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方案,实现维修保障信息利用一体化、保障力量运用一体化、保障资源配置一体化。除组织实施现地联合维修保障以及重要总成、系统和部件的专项维修外,对典型航天装备采取返厂加改装的基地级维修方式,利用生产厂家丰富的保障资源,解决军内修理机构航天装备维修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既避免重复投资建设,又能保证装备修理质量。

(3)推进航天装备复杂系统和部件项修模式。针对航天装备技术复杂程度高,部分系统或部件修理需要特定承修单位集中组织修复的情况,探讨和实践不同航天装备的维修保障方式。针对航天装备中动力、光学、电子、通信等高新技术复杂系统或部件维修,重点推进光学、雷达等系统的专项维修,走航天装备重要系统和部件专项维修的路子。组织专项维修时,要重点把握好专项维修装备的界定、专项维修部件的确定、专项维修单位的选择以及项修效果的评估等问题,确保装备维修质量。

(4)建立健全航天装备巡回修理机制。组织巡回修理是促进航天装备尽快形成维修能力的有效方法。针对航天装备维修保障特点和需求,应建立健全航天装备巡回修理机制,定期组织装备承研承制厂所的维修保障力量深入基层部队,开展航天装备巡回修理服务,为部队航天装备维修保障提供技术支援、排除疑难故障、培训技术骨干。

3.4 强化认识,规范秩序,提高基层部队航天装备维修保障能力

(1)加强航天装备动用、使用管理制度。通过演习演训的实践加强装备使用管理,严格按照编配用途和操作规程动用、使用装备,在明确操作注意事项基础上,加大动用、使用频率和强度,通过动用、使用充分暴露问题,探寻装备故障规律,积累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

(2)规范航天装备维护保养秩序。按照维护保养“进入计划、进入训练、进行考核”的要求,严格落实航天装备维护保养制度标准,规范装备维护保养时机、项目、内容、标准和程序,强化维护保养技能训练,创新动态保养以及信息化管理等方法,加强维护保养工作考评考核,保证部队航天装备维护保养工作的落实。

(3)组织航天装备规范化两级维修作业模式。在完善部队修理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应与装备承研承制单位建立联修机制,作为两级维修作业的补充。通过规范化的两级维修作业模式,规范“基地级→部队级”作业流程、量化维修消耗标准、优化维修资源配置,实现基层部队航天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的提升。

4 结束语

随着俄军“新面貌”改革的深入推进,在航天装备维修保障建设方面已卓见成效,对优化我军在后期改革中的装备维修保障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航天装备拓展到哪里,装备维修保障就要跟到那里。在这过程中,技术手段的创新、突破,信息传输的安全、通畅,维修保障设备的经济、高效,维修保障设施布局的科学、合理将成为关键问题,也将是未来对航天装备维修保障研究的主要方向。

猜你喜欢

航天装备俄罗斯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防晒装备折起来
逐梦航天日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