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主粮生产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

2021-06-18谭丽丽

南方农机 2021年11期
关键词:水土资源耕地粮食

谭丽丽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0 引言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高度融合的活动,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因南、北地区在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巨大差异,形成了“南粮北运”的基本格局。但近年数据显示,我国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生产的空间格局逐渐向北演变(国内一般将小麦、稻谷和玉米合称为主粮[1]),北方主粮产量占比从2000年的38.59%上升到59.37%,南方产粮占比从61.41%下降到40.63%,“南粮北运”传统格局逐渐被“北粮南运”所取代[2]。粮食生产重心的北移,使我国粮食总产量连年增长,从2000年的4.9亿吨增长到2020年的6.7亿吨。但北方地区农业资源和环境压力与日俱增,地下水严重超采,土地过度开垦、土壤盐碱化加重等,已成为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

面对上述现实问题,我们有必要回答: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对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和粮食生产可持续性带来什么影响?从生态可持续性角度看,将给国家长期粮食安全带来何种挑战?为回答以上问题,本文运用全国各个省区2000年至2018年主粮产量统计数据,结合空间统计方法,先分析近20年来生产格局演变特征及其推动因素;再分别从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研究主粮生产重心北移的深远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这对于从生态可持续视角优化粮食生产空间布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

1 我国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推动因素

1.1 演变特征:生产重心北移

所采用的研究数据如表1所示。

1)从小麦来看,主产区总体由长江以南(贵、闽、浙、鄂、湘)演变到华北地区。具体而言,2000年以湖北和浙江为主要代表的南方小麦生产核心省市产量达5382.7万亩,占全国小麦产量的54.02%。但2018年,南方小麦产量占比下降到28.52%,北方由45.98%上升至71.47%。小麦生产格局由南向北移动。目前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河南这五个地区。

2)从玉米来看,主产区由长江以南向华北、东北演变。长江以南和长江以北地区2000年种植规模分别为2663.3吨、7931.7吨,占全国25.14%、74.86%;2018年,长江以南地区玉米产量为4305.9吨,占比较2000年减少了8.4个百分点,而同时期长江以北地区玉米产量21411.9吨,占比83.26%。

3)从水稻来看,长江以南产量大幅减少,东北地区产量大幅增加。根据统计数据,2000—2018年,长江以南水稻产量增长缓慢,在全国的占比由85.98%降到77.31%,年均减少0.48%,与长江以南产量占比减少相比,北方水稻产量快速增加,在全国占比大幅上升,达到了22.7%。

1.2 推动因素

1)粮食生产规模化发展,促使产区向东北、华北平原地区集中。近年来,东北、华北地区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最好、高产潜力最大的粮食供给区。北方多采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模式种植农作物,将土地通过流转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生产要素,缩小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

2)全球变暖,耕作带北移。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全球变暖,近年来,中国年平均地表温度升幅为0.8℃~1℃,其中东北北部的升温幅度和速度最大,达到1℃/10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一月0℃等温线逐渐北移,高纬度地区气温升高,积温带向北扩张[3],为“南粮北种”提供了适宜环境。

3)“北粮南运”流通的高效性和低成本性,加速了南方耕地非粮化进程。一方面,长江以南地区城镇化率达到61.34%,其粮食产量大幅缩减,客观加速耕地非粮化进程。另一方面,“十一五”规划时期,我国粮食物流(装卸、仓储、运输等)有了全面的建设,基本解决了粮食在中国地理空间上的“可调运性”[4],同时使得“北粮南运”的成本更低,有利于充分调动北方地区的生产积极性。

表1 全国主要粮食生产省市2000年及2018年小麦、玉米和稻谷产量百分比

4)粮食收购政策主要在北方平原地区实施,刺激北方粮食生产。出于国家粮食战略与安全考虑,国家制订了政策性收购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以粳稻为例,2014年粳稻最低收购价为1.55元/kg,与2009年的0.95元/kg相比,每吨上涨1200元,涨幅约63%。这项政策主要在华北地区实施,有效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了北方粮食生产积极性。

2 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改变的深远影响

2.1 加剧北方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

第一,农业灌溉用水快速增长,地下水严重超采。产粮中心的转移使北方农业灌溉用水大幅度增加,水资源供需缺口呈现扩大趋势[5]。以华北平原为例,2005年农业灌溉用水量1708.16亿m3,2018年农业灌溉用水量1811.10亿m3,年均增长7.92亿m3。粮食种植中心的北移,增加北方的地下水需求,TRMM降雨数据和NDVI数据显示,华北地区地下水储量整体下降速度为0.0951 cm/a。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地下水超采,水位恢复十分缓慢,影响了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如果不重视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威胁,中国粮食生产的水资源供需不匹配的矛盾在未来可能会更加突出。

第二,耕地资源过度利用,土地肥力严重下降。东北平原的沼泽、湿地以及不宜耕种的土地开垦后用来种植玉米和水稻,湿地总面积减少了2695.05 km2,湿地面积与之前相比减少了80%,大量稀有动物失去栖息地。例如,“镰刀弯”地区原是连接农业种植区和草原生态区的过渡地带,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湿地面积占比大,土地资源丰富,但近年来耕地被过度开垦,土壤退化沙化,使之成为我国灾害种类多且严重的地区之一。

第三,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虽然提升了作物产量,但造成了水土资源污染,如土壤酸化与盐碱化[6]。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1999年至2018年间,吉林省粮食作物播种与灌溉面积分别增长56.98%和29.44%。农用化肥施用量从112.5万吨增加到145万吨,同比增长28.89%,每公顷耕地灌溉面积施肥量从0.9吨增加到1.21吨。可见,化学肥料的增长量略大于灌溉面积增长量,却远大于谷物产量的增长。而肥料包含大量酸性物质,如氮肥、氯化钾等,致使土壤中镁、钙等元素流失,土地pH值降低并出现酸化现象[7],2005年至2016年华北地区土壤pH值平均下降约0.5个单位,如果土壤酸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将降低,农作物细胞受损,最终导致作物减产。

2.2 对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挑战

北方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将很有可能再次引起粮食供需矛盾问题。我国人口基数及粮食需求量大,但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使粮食生产的约束越来越多,在数量上,我国人均耕地与人均淡水资源均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耕地数量的减少将直接影响粮食的供给量;在质量上,以黑龙江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大多属于重工业基地,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高,而粮食产量及质量对环境的依赖程度高。一旦粮食生产所需的自然条件达不到要求,粮食的供给稳定性将受到威胁。

3 结论与建议

基于2000—2018年全国各省区小麦、玉米和水稻三种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数据,本研究对三种农作物生产布局进行特征分析,同时探讨了空间格局演变的推动因素,并进一步分析演变背后对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带来的深远影响。研究发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南粮北运”逐步演变到“北粮南运”。在其中,东北、华北地区粮食生产规模化发展、全球变暖耕作带北移、南方耕地非粮化进程加速等是重要推动因素。但这变化从长远来看会对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带来压力,进而对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威胁。因此,笔者提出如下4点建议:

1)落实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面向未来,从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我国应不断优化粮食生产布局。一方面,解决种什么的问题。各省市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状况布局粮食生产,采取因地制宜策略发挥各地区生产优势。另一方面,解决种多少的问题。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本地区农作物按照可持续原则种植,避免因一味追求产量而造成资源、环境质量下降。南方省份更应该落实中央藏粮于地的政策方针,保留合理的耕地规模,不能一味地推进城镇化,侵占耕地。

2)发展南方山地农业机械化技术和育种技术,挖掘南方粮食生产潜力。西南地区地貌崎岖,耕地分散,不适用规模化生产,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这些地区便逐渐退出粮食生产领域。因此,积极研发适用于小规模生产的农业机械和高质量种子,使用科技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藏粮于技,这对挖掘南方粮食生产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3)增强南方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南方省区粮食生产积极性。应充分发挥粮食安全省长考核作用和补贴政策,增强南方各省区自产积极性。目前,南方城市将重心落在第二、第三产业建设上,其粮食生产责任制没有完全落实,耕地“非农化”现象明显。应切实加大粮食生产、流通和储备过程中的考核力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障南方农民的切身利益,增强其粮食生产积极性。

4)适度休耕北方生态脆弱区,促进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我国粮食生产空间格局的演变对东北、华北地区资源环境产生深远影响,进而对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因此,应对北方生态脆弱区进行适度休耕,缓解因过度耕种与灌溉造成的水土资源压力,降低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引起的环境污染风险。

猜你喜欢

水土资源耕地粮食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黄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特征分析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
松嫩—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