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赣州市精准扶贫的实效及其长效机制研究*

2021-06-18陈华平

南方农机 2021年11期
关键词:赣州市贫困地区精准

陈华平 , 赖 莉

(江西理工大学法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1 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和要求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着力加快解决“三农”问题,从而激发农村活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人民幸福。1)解决农村问题要加快农村现代化发展。坚持城乡共同发展,巩固完善农村经营制度,强化农村基层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2)解决农业问题要加快构建健全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完善农业相关制度,创新尝试发展各种形式的经营方式,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制度,促进农村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3)解决农民问题要大力促进农民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积极就业、敢于创业,扩大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使农民财产权益得到保障,壮大集体经济。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方面。其中,产业兴旺是基础,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重点,生活富裕是根本[1]。

1.2 精准扶贫的内容和要求

为解决贫困这一社会问题及实现全部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我国自2013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2014年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努力做好扶贫攻坚工作,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有利条件下,整合力量,构建共同治理贫困问题的格局。同时,“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都落实到扶贫对象身上;坚持分类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鼓励全社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扶贫”。精准扶贫就是要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解决“四个问题”。其中,“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的具体要求[2-3]。

1.3 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的联系

精准扶贫政策如一架梯子,为乡村振兴战略登上胜利的顶峰提供强大助力。精准扶贫虽不同于乡村振兴战略,在最终目标上又有共同之处,二者共同谱写扶贫胜利之篇章。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乡村的全面协调发展进行布局,而精准扶贫重点关注的是贫困群体“因地制宜”的发展问题。一方面,精准扶贫是进一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工作之一,打好精准扶贫、巩固攻坚战成果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精准扶贫在实践上的不断丰富,乡村振兴战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乡村振兴工作的广泛开展又为精准扶贫的顺利进行奠定扎实的设施、财力和人力等基础,更好地帮助精准扶贫工作的完成。因此,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必须要重视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4]。赣州市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的密切联系,把在精准扶贫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经验灵活应用于乡村振兴的战略发展中,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使乡村振兴实现新发展。

2 赣州市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从2011—2020年,赣州市大力改革创新,统一各界力量合力决战脱贫攻坚,从产业、人才、科技、身体与心理健康、生态等几方面进行扶贫。这一系列的扶贫、脱贫措施不仅使贫困地区的产业、教育、科技、医疗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增加了贫困人口的收入、接受教育和看病就医的机会,提高了贫困人口的思想觉悟、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高质量的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双赢局面。针对精准扶贫工作,赣州市不断探索创新,目前已取得明显的成效(如表1所示)。

表1 赣州市贫困情况统计表

2.1 推进产业扶贫,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在产业发展的工作过程中,赣州市通过消费扶贫、特色产业、产业利益联结等方式推动产业扶贫发展,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1)消费扶贫。消费扶贫是解决扶贫产品销路难的有效举措。赣州市实施消费扶贫工程,大力发展多面融合、全区域覆盖、设备配套的商品流通和服务网络,鼓励全社会通过“定制”模式积极主动地购买贫困地区的农产品,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市场。比如,在赣州寻乌县建设江西消费扶贫寻乌专馆,推进该县消费扶贫工作,拓宽了寻乌及赣南区域的农产品上行通道,实现了精准有效对接,助力扶贫[5]。

2)培育特色扶贫产业。赣州市各地致贫原因各有不同,各地的资源环境也各有差异。因此,产业扶贫不搞同化,各自“对症下药”。赣州市许多贫困群体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其中,发展了规模蔬菜基地25.9万亩、标准化果园91.6万亩、油茶林280万亩,分别带动4.36万户、10.5万户、5.7万户贫困户增收。通过多种产业扶贫模式,累计带动26.95万户贫困户增收。赣南脐橙成为脱贫致富之树,累计带动赣南老区100万人脱贫增收。

3)产业利益联结扶贫。赣州市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创新形成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例如“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农旅项目+贫困户”等模式,直接带贫困户实现增产增收,推动各产业规模化发展。例如,赣州经开区以“农旅项目+农户”模式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引进企业发展休闲农业观光旅游[6]。赣州市龙南县采用“100+1+1”的利益联结模式,于2018年造就了油茶树林约5.5万亩,带动农村人口就业3000多人,发展种植扶贫产业户约9000户。

2.2 推进人才扶贫,促进“扶智”和“扶志”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的观念、 能力、干劲。”可见,人才是完成脱贫任务的关键。为完成脱贫目标,赣州市积极吸引各种人才参与扶贫工作[7]。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发挥“外在推力”作用。1)加强贫困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赣州市在江西省率先开展定向培养乡村教师等工作,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区任教。发展职业教育带动脱贫,全市建成国家级、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19所,建成省达标中职学校25所。2)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赣州市3468个行政村均选派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全市在岗驻村工作队员9809名。赣州蟠龙镇加强基层党建“三化”建设,既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又推动了扶贫工作的进程。3)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扶持培养技术人员、乡村工匠等。

发挥贫困群体“内驱力”作用,激发贫困户斗志。1)引导脱贫人口进入职业院校和机构等接受教育培训,培养部分脱贫人口成长为高素质农民。鼓励贫困地区的大学生返乡发展,借助大学生的智力优势,开展脱贫技能和创业就业培训。2)完善我国农业推广制度,提高农业发展能力。发展农业技术,为贫困户提供多元的技术支持。例如,会昌县开展大棚蔬菜培训班,助推了蔬菜产业发展,提升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3)实行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对脱贫家庭的学生非义务教育阶段给予奖学金支持,提高贫困人口自身脱贫的能力[8-9]。

2.3 推进科技扶贫,促进贫困地区科技建设

科技水平是精准扶贫的助力器,提高科技有利于推进贫困地区创新发展。赣州市高度重视科技对脱贫的作用,全面发展网络、农业和数字等方面技术,培养科技人才,提高贫困地区科技水平。

强化技术支撑。1)发展网络技术。赣州市积极指导农民利用科技平台进行网络销售,推动贫困村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创新营销模式;开展“赣品网上行”等促销活动,主动对接电商平台,助力农产品销售。赣州市发展设施、科技和智慧农业,脐橙、油茶、蔬菜等产业蓬勃发展,大棚蔬菜受到各国喜爱。2)发展贫困地区“网联网+”的新模式,完善贫困地区物流通道,打造农产品销售平台。3)发展数字技术。大力完善贫困地区网课所需的电子设备,为贫困青少年学子提供在线教育等技术支撑,借助数字技术,全面助力教育脱贫攻坚[10]。

大力培养科技人才。1)赣州市大力发展技能扶贫,鼓励低收入农户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重视科技对于扶贫的推动作用,大力培养各领域突出人员到农村地区进行技术服务、培训和推广等,鼓励人们探索农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机制。2)提供免费技能培训班,在多个乡镇开展技术培训,让贫困户实现脱贫有“术”,致富有“路”。鼓励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主动了解智能农业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脱贫质量。比如,赣州定南的一些贫困户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学习冬季抚育油茶树及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使该地的茶油产量越来越多。

2.4 健康扶贫,提高贫困群体的安全感、获得感

扎实做好贫困地区健康扶贫工作,解决贫困人民求医无地、求医无人和看医无钱的问题。1)注重医疗资源的科学规划与建设,全面消除贫困地区医疗资源的空白点。2)医疗人员、设备和药品配置到位,满足设备的数字化等要求。3)投入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各级卫生院改善医疗条件,促进其服务能力建设。赣州市在健康扶贫中,2016年以来,市财政累计投入8.35亿元,为贫困家庭构筑起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贫困人口疾病医疗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四道医疗保障线。该市还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门诊,让贫困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可以享受到医疗专家的服务,使全市每个精准扶贫对象都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最大限度减轻看病就医负担。

全面提高医护人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贫困人口的身体及心理健康素质。1)充分调动全体医务人员积极性,鼓励有条件的医务人员到贫困地区进一步发挥自身价值。鼓励大医院与乡镇医院建立医联体,开展远程医疗、巡回医疗、乡村卫生人员培训等。2)建立明确的激励和监督反馈机制,通过物质及精神奖励提高医务人员服务意识,建立完善的监督反馈机制,切实保证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落实贫困地区的医务工作[11]。3)加强贫困群体身心健康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的身体及心理健康水平,让他们注意卫生和身体健康情况,减少患病概率。针对健康扶贫,赣州市加大对贫困人口的疾病预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该市范围内实施肺癌、甲状腺癌等几种常患疾病免费筛查等,项目优先覆盖农村贫困人口,有针对性地开展疾病防治工作。同时,扩大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范围,减少贫困人口的死亡率及因病返贫情况的发生。

2.5 推进生态扶贫,实现生态治理保护与扶贫脱贫双赢

创新生态补偿的方式,加强生态治理和保护。1)坚持“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治理、保护与经济有机发展的联结机制,生态补偿资金用在引导产业绿色转型方面,让生态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2)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避免生态补偿过度依赖政府投入。3)各级政府切实巩固生态扶贫的建设成果。通过“绿化”措施,建立排水排污工程、栽种绿化树,极大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生态居住环境。全面治理贫困地区的环境问题,完善贫困地区的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庄环境卫生得到显著改善,脏乱差现象基本得到消除,“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生态宜居”的秀美乡村初步呈现[12]。

加强措施和思想教育工作,积极引导村民保护环境,减少废物排放。1)禁止对森林乱砍滥伐等破坏性活动,减少自然资源的非必要消耗。2)赣州市一些村委会还设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定期监督和维护村内设施,巡查乱砍滥伐的行为,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这些措施都明显改善了赣州农村的生存环境,使人民生活更加便利;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了山区生态的有利发展。例如,南康区通过出台《关于环境保护的管理办法》,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巡查执法队伍,聘请专职巡查员等行为,严厉制止非法采矿行为;进一步体现赣州市践行“两山”理念,在经济发展与绿色可持续之间协调,谋求经济的绿色发展。

3 赣州市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推进,赣州市在精准扶贫工作方面得到显著效果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脱贫攻坚面临挑战。

3.1 扶贫缺乏“精准度”,导致扶贫成效不足

1)精准扶贫项目的选择脱离实际,使精准扶贫工作效果差。有些针对贫困人群制定的脱贫计划未经严格论证或脱离该地区实际,只是书面上的扶贫脱贫帮扶计划,施行起来的效果大打折扣,未达到真正的精准脱贫。2)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精准度不够,造成扶贫工作落后,使贫困人民对脱贫失去信心,甚至出现返贫现象。不少政策内容还停留在表面,一些部门的扶贫资源、项目难以到位,缺乏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动力。

3.2 贫困地区人才不足,造成脱贫后劲乏力

农村现有人才不足,文化素质较低,难以激发农村的内生动力。1)大多数贫困村,主要是弱势群体长期居住,农村人才储备不足,人才短板问题严重。2)农村大学生对留在农村生活工作有抵触心理。3)贫困户存在靠国家补贴,混吃等死的心理状态。

贫困地区育人体系不完善,尚未形成突出的人才优势。1)人才流动配置制度、分配激励机制和人才优待政策等还不完善,人才吸引力不明显。2)贫困地区的人才成长环境较一般,本地人才想出去,外来人才不愿进来。3)教育扶贫的培训内容缺乏多元化、趣味化的设计,培训方式与农民的文化水平脱节,培训效果不及预期。实践育人体系的质量没有得到提升,扶贫培训项目管理不足,培训的实践机制和实践内容形式的创新工作未做好。

3.3 贫困地区资源浪费严重,使生态扶贫进展滞留

农村污染治理工作尚不完善,资源浪费明显。1)农村一些贫困地区的种植业分散,容易导致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浪费。2)贫困地区的产业、设备和工艺落后,造成资源消耗大。3)农村人民生态环保观念滞后,造成资源浪费现象严重。4)存在塑料废弃物多、黑臭水问题严重等问题,环境破坏污染严重。

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检查、基础设施建设和思想教育工作等存在问题,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现象。1)上级有关部门加大了对精准扶贫产业检查督导力度,致使一些地方迫于应付,很难顾及精准扶贫产业的可持续效益,造成资金、人力、资源的浪费。2)贫困地区信息来源有限,缺乏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导致农产品浪费。

3.4 精准扶贫工作落实不到位,难以改变贫困面貌

精准扶贫工作者缺乏工作认知、热情和激励,扶贫工作未做好。1)有些基层扶贫工作人员因对农村不熟悉、缺乏工作经验等缘故,帮扶作用较小。2)缺少干部考核激励、驻村人员补贴等制度,致使一些部门和人员工作执行不到位。3)脱贫工作者对脱贫补偿工作未做到公平公正,使贫困地区可能面临较高的返贫风险。

政府对精准扶贫工作急于求成及内部存在腐败现象,容易导致扶贫工作进展不顺利。1)政府有时对扶贫基地的种植、加工、销售等工作环节过于关心,受到政府的行政干预,反而不利于扶贫工作的进展。2)文化、产业、科技扶贫等基地的部分工作人员与一些政府官员存在关系,甚至存在金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影响扶贫工作发展。

4 基于乡村振兴构建赣州市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

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目标后,我国各贫困县虽然脱帽了,但还存在相对贫困,贫困现象仍然存在,可能还会出现返贫复贫问题。因此,赣州市要从乡村振兴战略出发构建解决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解决返贫复贫问题,为振兴乡村提供脱贫制度保障。

4.1 健全扶贫工作落实和监管机制

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强化基层党组织队伍,把组织优势变成扶贫优势,激发党建在脱贫工作中的中坚力量。1)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教育及脱贫工作的培训。基层工作者要实事求是地落实精准扶贫政策,不做表面工作;要充满脱贫信心,在做好分内工作的基础上,努力为党和贫困人民排忧解难。2)要提高精准度,落实精准脱贫工作。赣州地区的脱贫工作者要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脱贫计划等,提高精准性,增加施行效果。

加强脱贫攻坚的可持续性,落实责任,提高监管力度。1)要客观考虑贫困群体自身发展能力,强化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指导贫困地区合理规划精准扶贫产业,同时引入外来资金及产品下游销售企业,为脱贫提供有力保障,增强脱贫效果。2)有针对性地健全精准扶贫政策内容,创新脱贫方式。加强监督,使脱贫工作人员做好本职工作;加强考察管理,督促基层干部有原则地做好脱贫工作,杜绝贪污腐败现象;提高脱贫工作者的待遇,使其为精准脱贫工作尽心尽力。

4.2 构建“扶智”和“扶志”并举机制

开展“精神文化扶贫”,增强贫困户的“自我造血”能力,巩固脱贫现有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贫困地区不能完全躺在国家和社会帮扶上。”1)培养贫困户自力更生的价值观,渲染贫困群体靠自身奔向美好生活的氛围[13]。例如,奖励宣传靠自己脱贫致富的人物,举行评比“先进人物”等活动。2)探索教育模式,增加学习乐趣。鼓励贫困户主动学习,坚定脱贫梦想,增强自我脱贫的主观能动性。3)发挥驻村干部作用,引导贫困群体转变思想观念,发扬勤劳节俭、奋发图强精神,成为脱贫和乡村振兴的积极力量。

实施人才帮扶机制,吸引各种人才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建设。1)建立健全社会共同参与脱贫的长效机制,靠外在推力维持脱贫的长效性,打造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人才群体。2)落实各种人才优待政策和方式,构建多元、立体、共享的育人体系。拓展培养人才领域,制定科学的脱贫计划,使贫困地区筑牢脱贫成果。3)整合力量,增强人才吸引力,提高贫困地区的人才成长环境,使本地人才想留下,外来人才愿进来。

4.3 完善贫困退出及监测机制

做好贫困退出工作,让脱贫攻坚更有底气。1)要针对各地区的贫困状况和返贫率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精准扶贫不仅仅是看脱贫的数量,更要保证各地区扶贫、脱贫的质量,可以制定相应的奖惩性政策,激发贫困人口的脱贫斗志,促使人民主动脱贫。2)要在精准扶贫、脱贫的实践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稳中求胜的心态,切忌冒进求胜,拒绝虚假脱贫、造假数据。3)要严谨地开展贫困退出工作的效果评估,形成一种贫困人口自我激励、主动变富的意识。

做好脱贫监测工作,提高回收利用率,减少浪费。1)建立合理的工作监管机制,引导上级制定合理的检查计划,尽量减少浪费,做到可持续发展。2)完善贫困地区信息网络等设施建设,扩宽信息来源。加强贫困地区的物资、科技和人才建设,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使农产品顺利销售。3)积极开展废弃物品的回收宣传工作,完善网点建设,并设立村级督导员,督导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和垃圾清理等工作。

4.4 筑牢贫困地区“全面保障”机制

加大贫困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整合资源,提供政策保障。1)健全土地产权管理制度,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土地的经济生产功能。2)完善贫困地区的养老保障制度,发挥政府保障功能,稳定贫困地区的社会秩序。3)整合资源,拓宽脱贫攻坚的道路,壮大脱贫和乡村振兴事业的产业、人才、科技和社会力量。

落实脱贫政策,助力脱贫事业的完成。1)落实健康脱贫政策,精准覆盖“四道医疗保障线”。改善医疗环境,加大对基层医疗健康体系建设的资源,特别是资金和人才投入。2)贯彻和落实住房和社会保障政策,让每一个贫困户有基本住宅,提高贫困群体的获得感。落实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进一步解决贫困人口的居住需求。3)多方面建立联动的就业型扶贫机制,落实好就业扶贫优惠政策,为更多的贫困群体就业提供保障,最终实现贫困人群零失业。4)落实补偿政策,完善就业、住房、医疗等项目补助政策,提高贫困群体的就业率、住房和医疗保障。

5 结语

总之,我国关于精准扶贫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胜利,赣州市在此过程中取得了较明显的扶贫、脱贫实效,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紧密相连,但脱贫攻坚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急需改进和完善。针对当前的精准脱贫事业,笔者建议应该把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和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总结经验,查漏补缺,在党的领导下,坚定地推进乡村精准脱贫工作,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统筹推动我国乡村经济的振兴。

猜你喜欢

赣州市贫困地区精准
持续做好“后半篇文章:!
——赣州市审计局这样让困难群众感受温暖
赣州市户外拓展运动开展现状调查*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中学三乐文学社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启航
精准的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