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我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与评价综述

2021-06-17董运来王艳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文献综述政策

董运来 王艳华

摘要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新时期“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时期,全国已经完成了对生存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约1 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搬迁安置工作。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地生态环境逐步好转,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经过系统梳理和回顾,现有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易地扶贫搬迁的理论、发展演变和影响因素;搬迁农户的搬迁意愿、识别问题及搬迁后农户的生计问题;搬迁政策的效果評价、政策执行、困境及对策等方面。今后一段时期的研究,还应聚焦于如何有效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提升边缘农户的生计水平以及持续推进生态宜居搬迁等方面。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02-0008-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2.0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by Relocation in the New Era

DONG Yunlai1,WANG Yanhua2

(1.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Liaoning 110034;2.China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Beijing 100048)

Abstract Poverty alleviation by relo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ive batche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 in the new era.in China.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China have completed the relocation of about 10 million poverty card people from inhospitable area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by relocati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relocated areas has gradually improved, and the living and production conditions of the relocated people have been improved. After systematic review, the existing literatures mainly focused on the theory, evol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by relocation; the relocation willingness, identification and livelihood of the relocated households; the effect evalu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dilemm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relocation policy. Future studies should also be focused on how to effectively link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improve the livelihood of marginal farmers and continue to promote ecological livability relocation.

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by relocation;Policy;Literature review

截至目前,“十三五”时期我国易地扶贫搬迁的建设任务已经全部完成, 1 000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和600多万同步搬迁户基本实现全部入住。有关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社区治理和不动产登记等专项政策陆续出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体系逐步形成。

我国实施的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主要是在2016年之后,相比于其他扶贫政策起步较晚,因此有关的文献研究相对较少,直到近年来才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经过系统梳理和回顾,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均有关注。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易地扶贫搬迁的理论、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搬迁农户的搬迁意愿、识别问题及搬迁后农户的生计问题;搬迁政策的困境、执行、效果评价及对策等维度。

1 国外有关易地扶贫搬迁的研究现状

1.1 易地扶贫搬迁的概念演变及界定

国外没有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概念,最初与“易地扶贫搬迁”相似的是“生态难民”“环境难民”,后在EI-Hinnawi[1]、Diane[2]等研究基础上,改为“生态移民”“环境移民”,并由国际移民组织定义为“由于环境突然或缓慢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或生存条件产生不利影响而被迫或主动、暂时或永久离开其家园的人或人群,他们既可以是国内迁移,也可以是国际迁移”。截至目前,生态移民的研究框架和体系尚未形成系统,属于多学科交叉范畴[3]。从国外的发展实践看,相关国度的研究较少,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以泰国、苏丹、南非、印度和老挝5国为主[4]。

1.2 生态移民的理论发展 国外一些学者以环境、人口、贫困的关系为出发点,进而探讨解决人口迁出区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途径。有人认为居住人口进行迁移的主要原因在于原有居住地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生存困难[5]。在解决途径上,包括“人口迁移法则”和生态移民是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重要生存策略[6]。

虽然国外学界的相关研究还存在争议,但总体上看生态移民的理论体系在不断完善,研究成果也颇多。未来的研究空间和领域也比较宽广:如加深关于生态移民影响效益的评估研究、转移生态移民的预测重点、扩大生态移民的研究区域、引导移民进行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建立一套适合于生态移民的应对指导体系等。

2 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演进、理论及实践研究

2.1 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演进及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始于2001年,由当时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正式提出,先试点随后扩大实施范围。之后,《易地扶贫搬迁“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搬迁对象、安置方式、目标任务等发展要求,并在内蒙古、贵州、云南、宁夏等省区遵循“先行试点、逐步扩大”的原则逐步开展实施[7]。总体上看,我国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演进可以分为3个阶段:一是试点探索阶段(2001—2010年),二是全面推进阶段(2011—2015年),三是脱贫攻坚阶段(2016—2020年),并且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框架体系[8]。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影响因素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方面。从宏观层面看,可分为一般性因素(如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公共服务)和政策性因素(包括政府采取的方案等)[9];从微观角度看,搬迁主体的内生动力与合作博弈、资源的对接效率、政策的瞄准性、社会的融入感等,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10]。

2.2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理论研究

我国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内嵌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结构性制度框架中[11]。

政治层面上,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是典型的政府计划干预过程,是社会政策实践的具体体现,搬迁的对象甄别、安置方式、目标任务等环节都是政府的发展思路和主观意志[10],迫切需要建立政策跟踪反馈机制、着力提升政策执行能力、激发内生动力[12]。

理论研究层面上,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相关理论的系统梳理和评价、搬迁与城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研究、基于成本收益理论分析框架对农户移民搬迁的决策机制分析等为主[9]。与此同时,还与宅基地有偿退出存在着“目标一致,利益耦合”的协同关系。在此基础上,耿敬杰等[13]构建了该项协同机制,并对其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进行系统阐释。

文化层面上,强调要注重社会文化转型的推动力[14]以及倡导社会融入和搬迁户互助合作的增强等[10]。

在社会学层面上,搬迁户存在政策推动的被动市民化倾向,这样会面临诸多困境,要分类施策,从公共服务和政策配套等角度化解困境[7]。与此同时,易地扶贫搬迁又是一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具有显著的动员特征,因此只有将社会动员力度和心理聚合综合运用,才能实现最优的搬迁效果[15]。还有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包括心理融合领域的感知融合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等[16]。

2.3 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实践研究

政策实践方面,有研究认为,易地扶贫搬迁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综合性特征[14]。因此,要制定科学开放的政策,整合各种资本,构建政策实践网络,提升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10]。此外还应包括政策目标设定与政策资源的匹配性[17]、政策的适应性[18]、不同政策工具的选择与搭配[19]以及政策制定过程中贫困群众的参与性[20]。

3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方法研究

3.1 微观农户生计层面的问题研究

随着搬迁政策的不断推进和大量人口的持续迁出,通常会给迁出区和迁入地要素禀赋、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结构带来重要改变。基于这些影响和变化,微观农户生计层面的研究视角多集中在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模式等方面。如生计资本重要性分析[19]、农户生计资本变化量及减贫效率情况分析等[21]。刘伟等[22]检验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目标识别的决定性因素、发生瞄准偏差的原因和提升瞄准效率的方法,黎洁[23]发现政府主导的搬迁类型、安置方式以及所获资助对搬迁户的生计适应情况未见显著影响。类似的还有建立目标农户识别和瞄准模型,检验政策目标识别的决定性因素[24]。实证研究层面,还有基于双重差分模型(DID)的农户生计资本变动政策评估等[25]。

刘伟等[26]基于陕南安康搬迁安置区的农户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探讨农户生计能力受到搬迁的影响程度。而孙晗霖等[27]则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来评价已经脱贫的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户的生计满意度,研究结果显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就业条件对于农户生计产生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递增。为探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域搬迁农户生计适应能力及其对生计适应策略的影响,刘伟等[24]基于适应能力评估框架,构建可农户生计对易地扶贫搬迁的生计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并选择多分类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搬迁农户适应能力对其生计适应策略的影响。

3.2 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识别及脆弱性问题研究

对农户的瞄准精度和有效性识别,能够减少社会不公正和资源浪费等现象,提升扶贫搬迁政策的针对性和项目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真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目标。刘伟等[24]基于陕西安康市1 40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构建模型检验搬迁农户识别的影响因素,认为移民搬迁项目保持高遗漏率,非贫困农户渗漏的情况比较严重,并提出了避免发生瞄准偏差和提升瞄准效率的解决对策。

理论上讲,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是削減贫困和改善搬迁群众弱势群体地位的有效手段和途径,但任何一种政策的设计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不足,这样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就会出现“搬富不搬穷”等的目标偏差现象[28]。就移民搬迁的政策目标来说,项目遗漏使农户不仅丧失参与搬迁的权利和机会,还将失去在安置地获得的隐性福利和后续支持。短期内这些问题会给易地扶贫搬迁活动带来显著的负向冲击效应,从长远来看,“谁是值得救助的穷人”这一福利思想会对国家的社会政策乃至社会融合产生巨大影响[29]。

由于易地扶贫搬迁不具备短期增收的效果,那么从脆弱性的视角关注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福利的影响,则可以兼顾长期的动态转变和减贫的政策效应。如宁静等[30]利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DID)的贫困家庭脆弱性检验,得出了搬迁可以改善农户的生活生存条件和降低贫困脆弱性的结论,这意味着易地扶贫搬迁是一种有效的扶贫手段,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禀赋所导致的贫困。李聪[31]也同样得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可以降低搬迁户脆弱性的研究结论。

3.3 农户搬迁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农户搬迁意愿及影响因素多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多元回归分析。时鹏等[32]借鉴心理学视角的计划行为理论(TPB),使用因子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农户的搬迁意愿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农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家人意见、已搬迁户意见、邻里和村干部意见等因素的影响显著性。

农户的搬迁意愿还可能会受到环境因素、心理因素、预期因素、政策因素以及家庭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作为微观层面和搬迁主体的农户,其参与易地扶贫搬迁的因素及意愿研究相对较少。代表性的研究有施国庆等[33]的有序Logit模型和最优尺度模型的农户搬迁意愿影响因素测度。

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方法,比如关注中央政策的地方改写、层级传递、基层执行的实践困境与调整等,都有所涉及[34]。

4 易地扶贫搬迁的效果评价、政策执行与困境研究

4.1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是衡量搬迁政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有些研究会根据相关理论设定指标体系进行绩效评估考核。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对农户的减贫效果比较显著[21],不过也存在不少政策执行偏差现象[28],并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类似地,贺立龙等[35]也通过实地调研,就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的精准性及实效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总结相关的评估结果和结论,当前我国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兼顾了摆脱贫困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双重目标,促进一大批中心城镇、产业园区、重点集镇以及分散安置点的发展,增强了偏远地区贫困群众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36]。

4.2 有关农户宅基地退出机制及土地资源利用的研究

宅基地是农村贫困户的居住保障,农户对其依赖程度较深。搬迁户在城镇集中安置之后,宅基地可以有偿退出,这样能够增加财产性收入,从而有效缓解农户脱贫致富的难度,也是精准脱贫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37]。按照政策要求,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应遵循“一户一宅,占新腾旧”的规定。因此,在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来自农户方面的抵触和不配合。如在很多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不强烈[38];冯应斌等[39]认为农户的利益诉求主要集中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如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障等方面。旧房拆除和复垦复绿之后,农户就失去了在迁出去的生产生活保障。因此,若要顺利实现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复绿,除对搬迁农户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掌握谋生技能之外,还要设置公益性就业岗位进行兜底,并加大安置区产业发展和后续帮扶力度。让搬迁农户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城镇转型。同时,也要完善各项社会公共服务的制度有机衔接和转换。

为化解土地与资金短缺等难题,土地“增减挂钩”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13],也自然成为研究的热点。类似还有从微观角度系统分析增减挂钩政策,并给出了解决对策;只有将激活土地资源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才能释放政策红利等。

4.3 易地扶贫搬迁存在的问题、困境及对策研究

“十三五”时期,虽然各地的扶贫搬迁项目建设速度较快,资金到位较及时,搬迁入住率也较高,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曾小溪等[40]认为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搬迁对象不精准、住房面积不精准、安置方式不精准、新老政策衔接不精准、搬迁户参与较少、涉及土地较难调整、搬迁涉及税费较高、搬迁农户收入来源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在具体分析了上述问题的成因之后,提出了下一步相应的解决方案。

还有分地区探讨搬迁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如徐爱燕等[41-43]。特别地,易地扶贫搬迁面临最大的约束就是资金瓶颈问题,为此,应构建一套安全高效的投融资机制和信贷资金运作模式作为资金保障[44]。

在解决对策方面,白永秀等[45]从搬迁过程的全环节入手,构建了七大易地扶贫搬迁机制体系,并详细阐述了上述机制体系在实现“愿意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有保障”“可融入”“协同化”七大目标上的逻辑性等问题。

针对易地扶贫搬迁中搬迁群众的就业安居、社区融入、权益保障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王春蕊[46]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宋安平[47]以湖南的易地扶贫搬迁为例,阐述了成效、问题及推进措施。翟绍果等[48]梳理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系统的演进历程与困境,并提出各网络主体要通过形成共同价值选择、推进多元协同行动,以此来推动扶贫搬迁政策的创新。

我国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搬迁的重点区域,也是关注的焦点。如王志章等[49]调研了武陵山片区内的部分民族自治县,总结概况了搬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提出对策。还有学者对宁夏中南部地区搬迁户生计再造和搬迁效果进行了调研分析[50]。

5 总结与展望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政府主导型的扶贫模式。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与总结可以发现,近年来我国有关易地扶贫搬迁的研究取得较多的成果,主要集中于搬迁的理论、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搬迁农户的搬迁意愿、识别问题及搬迁后农户的生计问题;效果评价、政策执行、困境及对策等方面。但对搬迁政策的理论阐释和规律性認识有待系统研究,对后续扶持发展和政策调整等方面还有待持续跟进和关注。

一是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衔接。二者在主要目标上存在耦合性、内在逻辑存在一致性、迁出区域与搬迁撤并类村庄存在相似性,需要有机衔接。现有的村庄由于生存条件差、就业空间狭小,加上大量人口迁出,必须提前谋划遗留贫困群体的继续搬迁问题。要提前研究好易地扶贫搬迁结束后持续推进生态宜居搬迁的范围、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等问题。

二是要考虑到大规模搬迁后对迁出地经济社会的影响。“十三五”时期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搬迁,可能会对迁出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影响(甚至会出现一些负面影响),如对未能实行同步搬迁户的心理影响、对迁出村庄人口结构的影响、对迁出村庄基础设施条件等公共服务投入的影响等等,也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三是要加强和完善后续扶持发展体系建设。受自然资源条件制约,迁入区后续产业培育缓慢,搬迁后贫困群众就业技能不足,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仍不牢固。部分大型安置区配套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进展缓慢,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与迁入区原住民仍有一定差距,造成搬迁后社会融入难度大,社会发展对接缓慢。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后续扶持力度和强度,着力瞄准公共服务、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管理、社会融入、权益保障等重要领域,确保搬迁群众稳定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

EIHINNAWI E. Environmental refugees[D].Nairobi: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1985:1-3.

[2] BATES D C.Environmental refugees? Classifying human migrations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change[J].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2002,23(5):465-477.

[3] 杜发春.国外生态移民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14(2):109-120,126.

[4] 王紅彦,高春雨,王道龙,等.易地扶贫移民搬迁的国际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4(8):15-21.

[5] LEMENIH M,KASSA H,KASSIE G T, et al. Resettlement and woodland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options:A cass study from NorthWestern Ethiopia[J]. 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4,25(4):305-318.

[6] LI C, ZHENG H, LI S Z, et al. Impacts of conserv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policy across stakeholders and scale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5,112(24):7396-7401.

[7] 邹英,向德平.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市民化困境及其路径选择[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2):75-80.

[8] 王宏新,付甜,张文杰.中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演进特征:基于政策文本量化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3):48-53,129.

[9] 程丹,王兆清,高富岗,等.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农户移民搬迁决策机制研究:基于成本收益理论分析框架[J].天津农业科学,2015,21(3):24-27.

[10] 叶青,苏海.政策实践与资本重置: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的经验表达[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5):64-70.

[11] 靳继东,潘洪阳.贫困与赋权:基于公民身份的贫困治理制度机理探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2(2):67-72.

[12] 陈坚.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困境及对策:基于政策执行过程视角[J].探索,2017(4):153-158.

[13] 耿敬杰,汪军民.易地扶贫搬迁与宅基地有偿退出协同推进机制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8(2):109-116.

[14] 周恩宇,卯丹.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及其后果:一项社会文化转型视角的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2):69-77.

[15] 王金涛,陈琪.动员力度、心理聚合与搬迁绩效:以陇中某地易地搬迁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6(9):82-87.

[16] 史梦薇.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感知融合研究:基于云南移民点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3):156-160.

[17] 唐丽霞,林志斌,李小云.谁迁移了——自愿移民的搬迁对象特征和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26(4):38-43.

[18] 荀丽丽,包智明.政府动员型环境政策及其地方实践:关于内蒙古S旗生态移民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7(5):114-128,207.

[19] 汪磊,汪霞.易地扶贫搬迁前后农户生计资本演化及其对增收的贡献度分析:基于贵州省的调查研究[J].探索,2016(6):93-98.

[20] 李博,左停.遭遇搬迁:精准扶贫视角下扶贫移民搬迁政策执行逻辑的探讨:以陕南王村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2):25-31.

[21] 陈胜东,蔡静远,廖文梅.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减贫效应实证分析:基于赣南原中央苏区农户的调研[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15(6):632-640.

[22] 刘伟,徐洁,黎洁.易地扶贫搬迁目标农户的识别[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8(3):138-148.

[23] 黎洁.陕西安康移民搬迁农户的生计适应策略与适应力感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9):44-52.

[24] 刘伟,徐洁,黎洁.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适应性研究:以陕南移民搬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2):218-223.

[25] 金梅,申云.易地扶贫搬迁模式与农户生计资本变动:基于准实验的政策评估[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7,32(5):70-81.

[26] 刘伟,黎洁.提升或损伤?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能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24(3):210-218.

[27] 孙晗霖,刘新智,刘娜.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户生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4(6):26-36.

[28] 何得桂,党国英.西部山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偏差研究:基于陕南的实地调查[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6):119-123.

[29] 刘凤芹,徐月宾.谁在享有公共救助资源?——中国农村低保制度的瞄准效果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6,13(1):141-150,160.

[30] 宁静,殷浩栋,汪三贵,等.易地扶贫搬迁减少了贫困脆弱性吗?——基于8省16县易地扶贫搬迁准实验研究的PSM-DID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11):20-28.

[31] 李聰.易地移民搬迁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来自陕南山区的证据[J].经济经纬,2018,35(1):35-40.

[32] 时鹏,余劲.易地扶贫搬迁农户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一个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解释架构[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1):38-43.

[33] 施国庆,周君璧.西部山区农民易地扶贫搬迁意愿的影响因素[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0(2):23-31,90.

[34] 张文博.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地方改写及其实践逻辑限度:以Z省A地州某石漠化地区整体搬迁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6(5):51-62.

[35] 贺立龙,郑怡君,胡闻涛.如何提升易地搬迁脱贫的精准性及实效: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部分地区的村户调查[J].农村经济,2017(10):80-85.

[36] 郑瑞强.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工作方式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双重目标的移民政策与实践[J].人民长江,2011,42(5):93-97.

[37] 姚树荣,熊雪锋.以宅基地有偿退出改革助推易地扶贫:四川省泸县“嘉明模式”分析[J].农村经济,2017(2):21-24.

[38] 孙雪峰,朱新华,陈利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影响机制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6(2):56-63.

[39] 冯应斌,郭元元,欧阳庆.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宅基地复垦利益诉求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2019,44(3):43-47.

[40] 曾小溪,汪三贵.打赢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攻坚战的若干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6(1):123-131.

[41] 徐爱燕,李芳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路径:来自西藏的调研分析[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4(2):135-140.

[42] 游宇,李东升,王昭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推进精准扶贫:对湖北省谷城、京山、通山三县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财政监督,2017(10):74-78.

[43] 彭玮.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基于湖北省的调研分析[J].农村经济,2017(3):26-30.

[44] 何畅,张昭.“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投融资模式研究[J].开发性金融研究,2017(1):59-67.

[45] 白永秀,宁启.易地扶贫搬迁机制体系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8(4):62-74.

[46] 王春蕊.易地扶贫搬迁困境及破解对策[J].河北学刊,2018,38(5):146-151.

[47] 宋安平.湖南易地扶贫搬迁的成效、问题及政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8(5):126-133.

[48] 翟绍果,张星,周清旭.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演进与创新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1):15-22.

[49] 王志章,李梦竹,王河欢.少数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的路径构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4):87-93.

[50] 田立强.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与反思:宁夏中南部地区空间置换与生计再造[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7(4):56-60.

猜你喜欢

易地扶贫搬迁文献综述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信息化技术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识别:多维贫困测度及分解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