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诗词鸿雁意象研究及其影响

2021-06-17胡钰乔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孤鸿惊鸿飞鸿

胡钰乔

意象是诗人心中的“意”与自然界中的“象”的有机结合,既包含着主体的个人情感体验和独特经历,又融合了人与自然界、人类社会中一切物象与事象的关系。苏轼是一位政治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同时也是一位古今难得一遇的文学奇才、全才,但苏轼之所以能够吸引古今中外无数人的仰慕,还要得益于他旷达的处世思想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鸿”意象几乎贯穿了苏轼整个创作生涯,成为苏轼独特的心灵关照,处处体现着苏轼的人格魅力,是我们研究苏轼旷达的处世思想的一条途径。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独特的审美范畴,因为语言是一个社会交往的符号体系,而不是人类直接的观念表现,所以人们常常有“诗不达诂、词不达意”的无力之感,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就创造了意象这个概念。“意象”是中国首创的审美范畴,寻其溯源,《周易·系辞》有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说明了“象”与“意”之间的联系,“象”指具体可感的形象;“意”指思想、情意。“象”对于“意”的表现,则是以小喻大、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意象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境”的概念。唐代,随着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的“意象”,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而被广泛使用,后人在不断深化它的广义和深意,使其发展成为美学概念,“意象”审美概念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和成熟。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物象和事象及其背景经过想象虚实相生的结果,主体的情思与想象以及客体特性在意象中达到了和谐统一,成为了人们固定使用的内涵意蕴。那么在意象当中,首先既有基于客观事物的特点而在人们长期用来表达某一情感积聚下来的固定意义,如“月”表相思;“柳”表分别时的依恋和不舍;“朝露”“落花”“流水”等表示时光易逝。其次,是旧有意象再造新意,即由于个体独特的人生体验与意象相结合,构造出不同的意蕴,如黄庭坚的《寄黄几复》中“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桃李”“春风”本是寻常意象,多用来表示美好的事物,但在黄庭坚笔下,却生出几许苍凉。

基于“鸿”意象對苏轼重要作用的这份认识,对苏轼“鸿”的意象研究从上世纪末到现在一直没有停止,并写下了不少于十篇的针对性研究论文。方星移的《论苏轼诗词中“鸿”与“鹤”意象的审美意蕴》中用“飞鸿”“孤鸿”和“归鸿”来分别比喻苏轼青年初尝人生艰辛、壮年人生个体情感和晚年退守心境的生命体验;何倩怡也提出“鸿雁”“飞鸿”“孤鸿”“归鸿”成为苏轼不同人生经历下的客观对照物;杨吉华则认为“孤鸿”意象成了苏轼个体人格的最好比拟;“雪泥鸿爪”之喻则典型地体现了苏轼强烈的人生如寄思想,对生命存在的悲剧性体验与深层喟叹,使他在归鸿意象中体现出较为纯粹的精神式盼归之情。我们不难发现,抓住苏轼诗词中“飞鸿”“孤鸿”和“归鸿”三种意象进行分析是研究的主流。除此之外,关茂和周莹认为苏轼借鸿鸟表达自己的济世理想,象征了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以及比喻自己面对失意和打击能够旷达超脱的精神境界;王国庆则提出苏轼开拓了鸿雁意象,赋予了鸿雁意象漂泊不定和心惊胆寒的内涵,是宋朝软弱不安心理机制下的外延。这些研究角度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有让人肯定的一面,“鸿”意象确实贯穿了苏轼的整个生命历程,苏轼不同的人生阶段下的变化也可以从“飞鸿”“孤鸿”和“归鸿”几个意象中体现出来,这也受到众多读者的广泛接受和认可。鸿鸟意象成为苏轼济世理想、高尚道德和旷达精神的象征,也正是因为苏轼的独特经历和宋朝的特殊历史环境,能让苏轼开拓出新的意蕴。

“鸿”作为一个古典意象,既承载着历代中华民族积淀下来的思乡怀人的情感,遗世独立、卓尔不群的高贵品格以及对美人的赞美和欣赏之情,苏轼笔下的鸿雁意象也继承了传统文化意蕴。首先苏轼笔下的“道边逢人问洛阳,中原苦战春田荒。北人闻道襄阳乐,目送飞鸿应断肠。”“朝来告别惊何速,归意已逐征鸿翔。”“何人织得相思字,寄与江边北向鸿。”等就表达了相思怀人的意蕴。其次在“腐鼠何劳嚇,高鸿本自冥。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中,苏轼借“腐鼠”与“高鸿”作比,突出高鸿非同一般的才智和远大的志向;在“从我两王子,高鸿插修翎。湛辈何足道,当以德自铭。”中,“高鸿”也成为品德高尚之人的代称;在“共为竹林会,身与孤鸿轻”中,用竹林会友的典故暗指才能品德超群之人,把自己化身为品德高尚的飞鸿;又将“鸿鹄将将”中,鸿雁的意蕴发扬光大。三是对用“鸿”来比喻美好事物的继承。拿意象“惊鸿”来说,“若共吴王斗百草,使君未敢借惊鸿”“君王不好事,只作好惊鸿”“看紧约罗裙,急趣檀板,霓裳入破惊鸿起”,都蕴含有曹植《洛神赋》中“惊鸿”意象的意蕴。

苏轼作为一代文学大家,他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他对鸿雁传统意蕴的继承和肯定,无疑能使它们能够继续延续下去。北宋是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时代,士大夫得以重用,因此他们身上有着强有力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地关注社会民生,关注人生。同时,北宋也是儒释道三教并存、理学盛行的时代。在这样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就为士大夫们形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思想活动背景。苏轼作为北宋最璀璨的那颗文学之星,特殊的社会环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深厚的实践基础,为他开拓鸿雁的意境提供基础和可能。

一是用“飞鸿”比喻人生的偶然和无定之感。古人对待短暂人生常常用“朝露”“征蓬”和“浮萍”作比,但苏轼化身为“飞鸿”,透露出诗人独特的人生思考,把人生比作悠悠长途,“飞鸿”所停留之地不过是千里之行的途中暂时歇脚,而不是终点和目的地,体现了生命的流动性和暂时性。而苏轼的“飞鸿踏雪泥”则侧重强调生命是一个长久的流程,这既是苏轼对人生的独特体验,也在客观上丰富了“鸿”这个古老意象的意蕴,进一步拓展了“鸿”的表现空间,独创性地用来表示人生的无常和偶然,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明代,有着王恭的“悠悠萍水各东西,也似飞鸿踏雪泥。百年心事难倾写,千里云山又解携”,在清代又有著名文人陈维崧的“浮世飞鸿雪爪,故山乱叶茅庵”,以及近代诗人徐志摩的爱情诗《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等等诗句都可以看见苏轼“雪泥鸿爪”这个名喻所留下的痕迹。

二是用“惊鸿”比喻遭遇挫折、受过伤害的文人。苏轼笔下的“惊鸿”既有上一部分所提到那些比喻美好事物的意蕴,又可以重新定义为“受到惊吓的鸿鸟”。“伤弓之鸟惊曲木”,历经乌台诗案的苏东坡对政治斗争也是恐惧的,“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这首原是慰藉友人的诗,但在此刻,却变成了自己的真实写照。初贬黄州,苏轼成了一只“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的“孤鸿”,这只胆战心惊的“孤鸿”找不到安居之所,内心充满了恐惧,“惊鸿”也成为苏轼更具“私人化”的情感意象。历代文人反复使用“惊鸿”意象,也使它的意蕴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的名字,就化用了苏轼此“惊鸿”的意蕴,以徐飞悲鸣、受伤心惊的“鸿”来为自己命名。苏轼所开拓的鸿雁意境在后世的影响可见一斑。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虚实相生、诗画结合、动静结合等概念为中国历代诗词的创作和赏析提供了理论基础。“鸿”作为一个古典意象,既承载着历代中华民族积淀下来的思乡怀人的情感,遗世独立、卓尔不群的高贵品格以及对美人的赞美和欣赏之情,又随着个人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不同而充满个性化色彩。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学天才、全才,“问汝平生业,黄州、惠州、儋州”。政治上的失意造就了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苏轼总是从人生实践中去探索人生的真理,正因为如此,苏轼笔下的“鸿”飞出了不一样的轨迹和色彩,青年时他是迷茫的“飞鸿”,中年时他是历经苦痛的“孤鸿”,晚年他又是笑对人生的“归鸿”。无论是人生中的哪一种“鸿”,他都以儒家的淑世情怀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又以佛道的思想来超脱自己,化解痛苦,正是这种坚忍和率真成就了他旷达的性格,也为鸿雁意象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孤鸿惊鸿飞鸿
孤鸿
潮州手拉壶“飞鸿”的象征意义
诗二首
清飞鸿堂《壮怀聊寄幽独》
诗二首
海外飞鸿、地方协会动态
Distributed Satellite Cluster Network:a Survey
你是我心中永世的惊鸿
一次惊鸿,从此比肩
曾是惊鸿照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