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苏童《白沙》中雪莱之死

2021-06-17包圆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1期
关键词:雪莱苏童白沙

包圆

从1983年在《青春》发表小说处女作《第八个是铜像》开始,苏童便与短篇小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多次表示:“我写短篇小说能够最充分地享受写作,与写中长篇作品比较,短篇给予我精神上的享受最多。”这些短篇小说大多有着浓郁的抒情风格,独特的叙事结构和精湛的语言修辞,故事中常带有突发性的死亡情节,并因人物离奇的逝世而使故事弥漫着一股荒诞而感伤的气息。可以说,苏童笔下的种种死亡现象具有丰富的内涵,死亡是苏童打造的文学世界里一方独特神秘的景致。在这些小说当中,备受关注的有《仪式的完成》《沿铁路行走一公里》《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等,而《白沙》常被评论者们忽略,笔者认为这篇小说充分彰显了苏童小说的死亡美。本文即通过剖析人物形象及相关的死亡意象,分析《白沙》中的雪莱之死,旨在丰富苏童短篇小说研究,拓宽苏童研究的思路,帮助读者领会苏童小说的意境及内涵,感悟苏童小说中的死亡美。

《白沙》篇幅不长,全文不足9000字,但其塑造的人物形象颇为饱满生动。“我”作为故事叙述者,是故事中的摄影学习班指导教师老毕的朋友,也是整个事件的知情者和评论人。几位摄影班的朋友出游,共三男二女,其中包括教师老毕和小林等学生。作为不“随波逐流”的文艺青年,他们绕开了游人如织、热闹喧嚣的海滨浴场,而是另辟蹊径,去了海湾对面人迹罕至、荒凉简陋的金寨渔村。金寨渔村的渔民并不热情好客,一行人只好自搭帐篷露宿。就在此时,他们发现了诗人雪莱的帐篷,帐篷上涂绘了许多海洋、爱、自由等词语。大家围坐于雪莱帐篷中畅饮,豆豆无意透露了雪莱将于生日走向大海的死亡计划。之后的三天里,摄影班都在等待最后一刻的来临,想知道雪莱是否会自杀。当那一刻真的来临的时候,所有人目瞪口呆,而雪莱也在这些人或悲伤或震惊的目光中走向大海深处,完成了一次颇具诗意的海葬。诗人雪莱在小说中被塑造为一个于27岁生日当天投海自尽的理想主义殉道者的形象,与小说中摄影班等人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苏童试图通过摄影班的平庸世俗,反衬雪莱的纯洁孤独,并对雪莱之死进行了极为浪漫的刻画。

八月的某天,摄影班到达金寨海滩,与流浪歌手雪莱情侣邂逅。学员们试图搭讪时,雪莱若有所思地保持沉默,与女友豆豆的泼辣外向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学员们好奇两人驻扎金寨海滩的目的、询问两人家乡时,他仿佛置身事外,盯着远处的海面陷入沉思,脸上是类似梦游的神情。人们只听见雪莱说了一句话:“大海又涨潮了,天又黑了。”当别人谈论现实问题时,雪莱不感兴趣,显得格格不入。“又”意为重复,暗示雪莱对周而复始的现实生活感到厌倦、消极,使这句话带有宿命般的意味,预示着雪莱最后的死亡。

摄影班向渔民借宿未果,向雪莱情侣求助,雪莱举着蜡烛走出帐篷,“在烛光的映照下他的脸上有一种梦幻似的忧伤。”由此可见,雪莱的外形整体上是苍白的、梦幻的、哀伤的,带有游离世间的气息。随后,雪莱从帐篷里取出两瓶酒招待大家。此时雪莱的双眸里燃烧着某种虚无又热烈的火焰,他说:“来喝酒吧,男的喝白酒,女的喝葡萄酒,你们这些人真可怜,你们是不是还有一点勇气,一点忧伤?你们需要面对的不是你们的肚子,是这个荒凉的世界,这个世界即将毁灭,难道你们一点都不知道吗?”在摄影班表示喝酒无用,他们还是想要食物以后,雪莱又说:“你们别无选择,只有诗才能拯救你们大家了!”雪莱与摄影班的冲突在于,雪莱试图用诗歌和酒精充实人生,以此抵抗荒谬的世界,而摄影班认为雪莱是“疯子”、“怪人”,双方互不理解、互相鄙夷。

大家围坐在狭窄的帐篷中,纷纷搜寻帐篷里的食物,摄影班里最为年长的老毕和雪莱侃侃而谈。雪莱说自己从八岁就开始思考死亡,流浪多年写了许多诗歌,到二十七岁时,他厌倦了生命,想结束生命。这样的生活轨迹无疑与老毕等人不同。对雪莱“饶有兴趣”的老毕,后来也饥饿不堪,在雪莱谈及死亡计划时不予倾听,而是接过罐头鱼吃起来,因此忽略了雪莱哀伤的眼神和沉重的叹息。由此可见,老毕等人在意的是肉体所需、填饱肚子,而雪莱所思考的是精神世界、拯救灵魂,双方在思想境界和精神领域截然不同。

到了夜里,雪莱醉眠不醒,豆豆无意中透露出雪莱将于三天后的27岁生日自杀。摄影班好奇地观察着雪莱的容貌:“他脸上忧伤而凝重的表情看上去就像圣洁的耶稣……他的苍白失血的脸庞,他的瘦削修长的四肢,他的柔软蓬乱的长发,还有他长发间那些细碎发亮的沙子。”耶稣是救世主,在历代艺术作品中都是长发垂散,苍白瘦削的形象,为拯救世人而自愿走上绞刑架,却至死不被世人所理解。用耶稣来比喻雪莱,暗示着雪莱最后的殉道。老毕曾劝阻雪莱自杀,而雪莱说:“诗意有时与生命并存,有时却与死亡并存……现在我要创造的是死亡的诗意,而不是生命。”这句话表明雪莱已下定决心,在他的脑海里,死亡不是丑陋的、令人鄙夷的,而是美丽的、富有诗意的。他为了实现诗意的理想,甘愿以死成全。

海葬发生在三天后的夜晚,整个过程庄严肃穆,在场的人只有摄影班全员和豆豆。在月光柔和的照映下,在豆豆柔美的歌声中,大家静静地看着雪莱走向大海,雪莱即将被海浪吞没之时,向岸上的人们大喊:“你们这些迷途的羔羊,你们跟我来吧!”这唯一的遗言点明了雪莱的悲剧:这是一个浮躁功利的世界,人们像迷途之羊疲于奔命,殊不知面临着灵魂的毁灭和精神的消亡。在这样的世界里,即便有人像雪莱一般,充当火把试图点亮世界,却不被理解认同,终不免失望地暗淡、熄灭。雪莱自幼浪迹天涯,以音乐为生,一路必定饱经艰辛,他通过诗歌、酒精麻痹自己,但难以忍受枯燥乏味的生活,抵抗不了冷漠残酷的现实。

海葬结束后,大家回到生活的正轨。不久,摄影展览上出现了一张题名为《海葬》的作品,作品出自老畢之手,他趁大家不注意拍下了雪莱生前的最后一幕。故事的叙述者“我”看到《海葬》不禁感慨:“面对这幅作品的时候,你不仅会想到死亡,也会想到新生,这就是摄影艺术的魅力。”实际上,这并非摄影艺术的魅力,而是意象运用的魅力。王干、费振钟曾将苏童的小说称为“意象小说”,葛红兵则称其为“意象主义写作”。在《白沙》中,苏童依然运用了繁复隽永的意象,营造了唯美忧伤的意境。

照片上的雪莱缓步走入海洋深处,“黑绸似的海水一点点地浸蚀了入海者的白袍”,浓黑的海水,寓意世界的黑暗,而雪莱的白袍,则意味他出淤泥而不染。这组意象的明暗对比,既渲染了海葬的氛围,也加深了读者对人物的印象。黑色具有沉重、黑暗的含义,象征着现实世界对人类的种种包裹和压迫。白色也有其丰富的含义,“白色本身是有两重性……它既具有一种尚未进入生活的天真无邪儿童所具有的纯洁性,又具有生命已经结束的死亡者的虚无性。”在描绘雪莱的外貌时,苏童屡次用苍白形容雪莱的肤色,在刻画海葬的过程时,有意使用白袍、月光等白色意象进行衬托,纯净柔美的白色意象,既代表着人物超凡脱俗的气质,也渲染了海葬庄严肃穆的氛围,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意境和仪式感。雪莱走向生命的尽头的同时,似乎也获得了新生。因此,雪莱之死的悲剧性得以消解,整体氛围给人以神圣优美的感觉。

弗洛伊德说:“死亡以死本能的形式,成为一种消灭生命的势力,而所有的生命的目标都表现于死亡。”他认为人似乎有毁灭自己生命的本能要求,自杀某种意义上是为了新生。程德培也曾表示:“与其说苏童小说对死亡的注解是生命的结果,还不如说是一种可能状态的消亡,是一种时间上的中断。”在苏童精心打造的文学世界里,死亡并不一定都是悲哀的,有时它会成为解脱。雪莱的死亡是获得新生的一种方式,是找到诗意的一种可能,是唤醒信仰的一种呐喊。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死亡是悲哀和恐怖的,而苏童将人们讳莫如深的死亡转变成一场美的盛宴,传统的乐生恶死的观念被打破,对自杀的描写是他对生命可贵的颠覆,只有放弃生命的那一瞬间,才令走入生活绝境的人真正获得了自由。苏童对死亡的关注也体现了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对人的存在、生命归宿的思考。

猜你喜欢

雪莱苏童白沙
主持人:吴义勤 陈培浩
白沙水库
白沙涧
白沙水库
一诺30年
名言名句
被冤枉
明天
从《碧奴》看苏童的骚性
海南岛黎族人民的白沙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