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兵张嘎》的经典气象

2021-06-17张勇

博览群书 2021年6期
关键词:张嘎小兵图像

每一位可爱的孩子都关涉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承载着万千父母的梦想,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他们正如春天即将破土而出的幼苗,渴望晶莹雨露的滋养;他们也如清晨株株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和煦阳光的普照;他们还如即将汇入大海的小溪,必将迎接汹涌浪涛的冲击。“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是古人描写的儿童自然、无忧的原生态生活场景,面对物质条件高度发达的当下社会,如何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然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命题。

进入“读图时代”后,影视成为少年儿童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以儿童为题材的中外电影作品,结合了“图像”与“文字”、融汇了“情感”与“道理”、沟通了“历史”与“当下”,它们在历史岁月的流变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在这个拥有“儿童节”的六月,走进这些丰富多彩的电影画面,感受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文化节律。

——张勇(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

我的童年时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时影视传媒技术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记忆中每逢“六·一”儿童节时,学校就会组织同学们看一场电影,当时的儿童影片并不多,能够放映的也就是为数不多的那么几部,其中《小兵张嘎》就是其中之一。这部影片我虽然看过多次,但每一次观看后都觉得的特别激动,甚至至今在中央电影频道播放时,也会不自觉地驻足观看。《小兵张嘎》是一部家喻户晓、长盛不衰的儿童影片,它拍摄完成于1963年,是第三代导演崔嵬、欧阳红樱的代表性作品之一。60年前的一部影片,何以能够长存于不同时期的少年儿童记忆之中呢?

儿童题材的电影看似简单,但是想拍摄好,并成为经典其实并不容易。成人的视角如何介入儿童心理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小兵张嘎》运用多种叙事策略很好地解决了这一创作难题。

最能吸引儿童注意力的非生动故事莫属,《小兵张嘎》就给小观众们演绎了一个完整曲折的英雄少年儿童抗敌斗争的系列传奇故事。影片讲述了主人公张嘎如何从一名淘气、调皮、懵懂的少年成长为具有坚韧毅力品质的小侦查员的故事。嘎子本是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在目睹了奶奶为了保护八路军战士老钟叔,宁死不降而被日本鬼子残忍杀害后,便立志为奶奶报仇,于是他只身去寻找革命队伍,特别渴望能够跟随游击队长罗金宝学习杀敌的本领,早日实现亲手杀死鬼子为奶奶报仇的强烈夙愿。在经历了各种事件的历练后,嘎子终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把个人恩怨仇恨上升到为国为民谋求解放和幸福的高度,虽然不慎而被捕,但他还依然依靠机智与勇敢,挣脱敌人的看管,并在敌人的炮楼中点燃了柴火,为八路军攻克敌人的碉堡立下了战功,也同时杀死了仇人,为国为家手刃敌寇,快意复仇,他走出了儿童期的稚嫩与单纯,拥有了一段在熊烈战火淬炼的童年记忆。

《小兵张嘎》故事脉络虽然简单,但如果仅仅只是单纯的叙述,估计观众在观看时也难免会产生厌倦的情绪,于是导演运用了娴熟的叙事技巧,将一个一个看似独立与主题无关的小故事,用巧妙的方式串联在一起,这就是围绕“枪”的意象,所关涉的各种事件,顺联起不同的故事,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全方位展示了嘎子的性格特征。为什么“枪”是最好的串联意象呢?首先,嘎子要为奶奶报仇,要杀死日本侵略者,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八路,都需要有一把自己的枪,其次,一把精致的手枪对于绝大多数革命战争时期身处成长期的男孩来讲,更是具有天然的向往和梦想,影片中当老钟叔送给嘎子一把木刻的小手枪后,嘎子兴奋得手舞足蹈,甚至把老钟叔模拟成敌人,用这把假枪来抓捕他。导演便巧妙地抓住了如此典型的意象推进影片的进程,并围绕于此铺展开来,通过“缴枪—交枪—再缴枪—藏枪—授枪”等曲折而生动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地把各种不同侧面的人物和事件串联在一起,展示出嘎子坚毅的决心和澄净的信念。

成长是《小兵张嘎》的鲜明主题,也是其作为经典影片的重要标识。儿童的成长虽然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但是他们的成长本来有其特有的规律,如果按照世俗的标准来培养他们只能使他们在成长中陷入心灵异化的境地。每个人童年时都在做着一个个美好的梦,大多梦想着自己长大后能够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属于自己的天空,但就在他挣脱着甩开父母呵护的时候,也多会发现他们飞翔的翅膀并不能够经受住真正风雨的冲击,因为他们都是按照成人标准被“异化”的产物,这种产物的后果就是在他们面临着如此繁复的人生时,又一次渴望着返回“无忧无虑”的童年。

而嘎子却跳出了“异化”的窠臼,成为一个健康成长的儿童。导演用儿童化的视角和方式着力刻画了少年儿童典型形象张嘎的成长之途。从影片中,虽然张嘎是影片的主角和主要赞颂的对象,但是影片对张嘎并非单纯的赞扬和夸耀。张嘎子热情、活泼、天真,他并不是一个毫无缺点、无瑕完美的优秀少年,他既有儿童的天真无瑕,又有小孩的淘气叛逆。如果用现在教育的标准来看,嘎子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儿童,甚至最初可能属于“坏孩子”之列。他也会撒谎,也会在情急之下咬人,常常做事情冒失而惹祸,更甚至上演了一幕了因“报复”小伙伴而把别人家的烟道堵上了的恶作剧。就是这样被我们今天贴上标签化的“坏孩子”,却迸发出无尽的革命热情和无穷的抗敌力量。何以如此呢?导演用动态化的编排方式,以嘎子做错事作为导入点,着重展示出嘎子在每一次犯错之后所作出的总结和接受的教训,特别是在此基础上思想认识的提高和革命意识觉悟的提升,从而完成了儿童成长典型性的叙事策略,实现了“无为”似的革命成长主题模式的构建。

成长是影视作品中久谈不衰的话题,从上世纪50年代的《红岩》为代表的红色叙事影片,到以《活着》为代表的先锋文本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都揭示出当代中国人成长的现实,但无论是革命乐观主义的坚韧成长还是生活磨砺后导致的成长异化悲情,都是在对人作形而上的展示,这些作品在给我们带来灵魂震撼和精神洗礼后,却与现实观众尤其是儿童馆长拉开了距离。而《小兵张嘎》真正從儿童的视角出发,在紧张曲折的故事中,不时穿插轻松愉悦的情节,从将保家卫国的人生大义诠释得淋漓尽致,赢得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时代岁月观众的青睐与赞许。

我想对于影片《小兵张嘎》的主要故事情节,看过的观众定会熟稔于心,甚至有些资深观众都能到了清晰描述每一个细节的地步,但是每次播放这部影片时,我还总是不由自主地从头至尾的观看一遍。我时常自问自己,这部情节相对简单的影片吸引我的究竟是什么呢?

确切来讲,年龄逐渐增大后,每次看这部影片我并不是太在意它的故事情节,而是希望能通过该影片独特画面色彩渲染,镜头切换、人物服饰以及言语对话等元素来找寻时代的独特记忆。儿童电影《小兵张嘎》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不仅仅影片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画面色彩更加真实地折射出了革命战争年代明晰印记,相对于当下电影在拍摄过程中注重多种画面色彩的组合、先进数字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小兵张嘎》是一部黑白单声道故事影片,因此它的镜头画面就显得较为单一和粗糙,它没有华丽的光影特效、没有唯美的构图设计,但是无论在何时,通过观看这部影片后独特鲜活的时代特质和生动的画面感便会油然而生。

人类社会进入“读图时代”或“视觉文化时代”后,阅览图像已然成了当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观图了解世界变迁,博览社会万态,特别是对于少年儿童来讲,成人们也随之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以读图识物替代文字讲述,他们常以直观图像的方式从视觉来教育儿童认识、感受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也多通过观赏图像使他们获得直观的主体审美愉悦。图像的广泛使用必然极大影响了儿童的教育,使他们处在多重图像构建的艺术和审美的光环里面,对于今天的民众来讲“审美化”从某种含义上来说就是“图像化”。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融视觉与听觉于一体,成为现代“图像化”生活的重要表现方式,它的发展也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随着大众传播的日益普及和影视本身技术和艺术的不断提高,当代影视图像以其直观性、运动性、虚拟性和逼真性在当代的文化传播中担当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对儿童教育会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和良好的效果。

在人的视觉世界里,色彩是情感的象征。色彩的作用是强烈的,因为它在真实地再现自然之外,还承担着将现实纯化和强化的功能,它能传达人的情绪与心理状态,是人的內心世界外化的表现,也是指涉精神世界的无形之物的符号。《小兵张嘎》的创作者正是通过影视图像传达出关于历史、文化、艺术和教育等多重意蕴,引发观众在欣赏过程中的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调动,使他们或受到教育、或增长知识。

《小兵张嘎》的画面色彩是黑白色调的组合,看似简单图像,但却能传达出无尽的内涵。强烈的历史现场感是该影片带给今天少年儿童最直接的体验,他们并不缺乏革命精神的教育,课堂上、书本上、报道上都会充溢着革命历史的教育素材,但是由于时空距离的原因,他们可能无法直接感受到所谓艰苦抗战的描述中,到底艰苦到何种程度,所谓英勇无畏的战士的描写中,到底无畏到怎样地步?而通过观看《小兵张嘎》就可以让他们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回溯到历史长河之中,进入到活生生的历史现场,在黑白交错的画面中,真实而客观地感受到革命战争的残酷与艰辛,也知晓了成长的付出与路途。

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是在于他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也不成其为美。(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P34)

儿童电影《小兵张嘎》正是借助于黑白色彩的画面,简单的服饰道具,凸显了革命战争时期独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革命主题、成长主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部久映不衰的儿童经典剧目。

自1964年元旦《小兵张嘎》放映以来,这部影片长盛不衰,葆有旺盛而鲜活的生命力,就影片本身、历史传承以及传播模式等方面而言,它对当下社会的很多方面还依然具有启发性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民众走过了百年艰苦的历程,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功绩,百年辉煌征途中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传奇故事被后人久久传唱歌咏。身处和平时期的我们更应该牢记艰辛的岁月,开展和加强党史教育,让广大民众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动力和智慧,架构起代际延续、薪火相传的强大精神支柱。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我们党关于文艺作品创作的重要原则和方针,何为优秀,一个重要而显见的标准那便是可被一代又一代人提及和传颂。“在中国,哪部电影影响了三代人?就是《小兵张嘎》”(左英,李航《就像嘎子在战斗——孙立军专访》,《电影世界》2007年第Z2期),显而易见,在新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小兵张嘎》是难得的经典儿童影片,它的成功也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儿童影视作品如何成为经典?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求创作者要树立起精品意识。作为“红色经典”的《小兵张嘎》,导演崔嵬和欧阳红樱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精心改编作品。他们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创作精品意识的责任感,来塑造剧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如嘎子参加战斗缴获敌人手枪,押着俘虏归队后,那种洋洋自得的神奇劲头,赶快向区长夸耀,昂着头说:“区长我也逮着个活的”,区长一打他屁股,这时才感觉到受伤了,他立刻便疼得牙关紧咬眉头紧皱,儿童的天真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这些细节都说明了,导演在改编和拍摄过程中严谨缜密的态度。

《小兵张嘎》的成功,也给出了以革命题材为主题宣传的影片如何摆脱说教化模式的成功经验。它充分说明影视作品中有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光鲜亮丽的人物固然重要,但如何以观众能够接受的方式,将主旋律凸显出来才应该是红色经典电影作品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只有在影视剧本的改编上下足功夫,将剧中的主要人物还原到现实生活中,用生活化原生态的方式突出重要情节,捕捉到所塑造人物的心理特征,才能获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创作者还应充分利用影视艺术的各种表现元素,如色彩、画面、语言和服饰等,以最佳的组合方式强化情节进行表现,增强其感染力。

《小兵张嘎》的经典性不待多言,嘎子那稚嫩的笑容、昂扬的斗志和倔强的个性,已然化成了不同时代观众难以抹去的成长记忆,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儿童成长道路上精神洗礼的饕餮盛宴,哺育着他们健康成长。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张嘎小兵图像
抗日的洗礼
家长会
A、B两点漂流记
规律在手 中考不愁
小兵张嘎
读《小兵张嘎》有感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
趣味数独等4则
赛场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