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涵养工匠精神创新创造践行国企担当
2021-06-17陈华
文/陈华
车辆检修工王日童、周顺顺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运营分公司乘务三中心获“安徽省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建设分公司获“合肥市五一劳动奖状”、电客车司机宋能超获第十届“合肥青年五四奖章”……近日,喜讯接踵而来。这是合肥轨道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涵养工匠文化结出的累累硕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轨道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承载着广大市民的期望和重托,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保驾护航。近年来,合肥轨道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不断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术、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努力锻造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让工匠精神在合肥轨道建设发展中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搭建平台 培厚精神土壤
工匠精神的涵养并非一蹴而就。在建设发展中,集团党委始终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多渠道搭建平台和载体,为员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创造条件。
整合资源抓实教育培训。整合集团党校、“智慧轨道大讲堂”“管理大讲堂”等资源,成立教育培训中心,持续加大培训投入,不断创新培训方式,着力提升员工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仅2020年,分层分类开展党性教育、警示教育、宗旨教育等专题培训17次,培训人数达2700余人/次,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航向。开展业主代表、行车调度、车辆检修等34个专业岗位的业务培训4万余次,培训人数达50万余人次,并完成了17个技术岗位培训教材的开发编制。
召开智慧轨道大讲堂
以赛促训提供展示舞台。集团及下辖分子公司、处室(中心)、班组常态化开展各类技能比武、劳动竞赛,每年参与员工达2000余人/次,基本覆盖各个领域、不同工种,形成了“全员练兵、分级竞赛、层层选拔、集中展演”的竞赛格局,在集团上下营造了崇尚技能、创先争优的良好风尚。集团成立了竞赛工作领导小组,按照“高起点规划竞赛项目、高水平展示员工风采、高标准选拔技术能手”原则,积极对接省市相关部门,连续3年承办了合肥市级职业技能竞赛轨道交通行业决赛、劳动和技能竞赛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决赛,并承办了2020年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轨道车辆技术项目安徽省选拔赛。积极组织员工参加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全国技能竞赛和交通运输行业城市轨道交通技能竞赛。鼓励引导集团广大技能人才在更加宽广的舞台上展现自我、锤炼本领,通过竞赛实现技能提升和职业成长。
攻坚克难促轨道建设,亮“轨道先锋”党建品牌
近年来,一批优秀技能人才在全国及省市竞赛中载誉而归,70余名员工荣获“全国交通技术能手”“安徽省青年五四奖章”“合肥市五一劳动奖章”“合肥市金牌员工”“合肥市技术能手”等国家、省级、市级荣誉,10余个集体获评“安徽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安徽省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13人入选“合肥市E类高级人才”。集团荣获了“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状”“安徽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等荣誉称号。
探索实施开放合作新模式。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集团立足本土、主动对接,分别与合肥市委党校(合肥行政学院)、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学院、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院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党建共建、员工培训、课题研究等方面深化合作。同时,揭牌合肥学院、合肥工业大学校外实训基地,努力打造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摇篮。
发起成立安徽省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中科大软件学院、合肥赛为、通控研究院成功申报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应用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与三十八所等四家科技企业建立“智慧安防”“BIM工程中心”“智慧运维”“全自动运行”四个联合实验室。依托重要科研课题和技术项目的实施,努力造就更多科技领军人才、技能大师和创新团队。结合集团线网运营控制中心建设,正在积极筹建集团实训基地建设,多措并举为技能人才培养搭建广阔平台。
示范引领 塑造工匠文化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名优秀技能人才,一个榜样示范标杆。近年来,集团党委聚力打造“轨道先锋”党建品牌,面向轨道建设运营一线选典型、树标杆,构建了覆盖广泛、代表性强的标杆体系,以身边人教育引导身边人,示范带动更多优秀技能人才竞相涌现,让工匠文化在合肥轨道建设中蔚然成风。
党建引领树立标杆体系。轨道交通建设不仅工程体量大、任务繁重,而且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在攻坚克难中,锻造了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的人才队伍。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集团党委以“轨道先锋”品牌打造为抓手,将平凡岗位上的典型发掘出来,用身边人教育引导身边人。
常态化开展“轨道之星”“两优一先”等评选活动,有针对性地面向轨道“窗口”和“后台”开展省市两红两优、青年文明号、向上向善好青年、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青”字号品牌选树活动,着重把那些爱岗敬业、作风扎实、技术过硬的一线员工选出来、树起来。“全国交通技术能手”宋能超、以毫米标准作为工作要求的省级技能大师卓建华,始终秉持“精检细修”理念的“地铁医生”王日童,等等,这些立得住、叫得响、员工公认的先进典型,成为员工比学赶超的榜样。
精心打造品牌“工作室”。集团党委注重研究转化人才政策,在技能大师工作室和蓝领创新工作室建设、高层次人才认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选拔等人才政策上加快项目孵化、成果转化。近年来,先后组建了卓建华轨道精检修技能大师工作室、宋能超蓝领创新工作室、李辉轨道牵引供电系统技能工作室、罗涛机电设备技能工作室、陈音票务研发工作室等5个工作室。集团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不断加大对这些品牌工作室发展的支持力度。依托工作室的优质资源,团队成员集思广益、团结协作、集中攻关,取得了一批技术创新成果。其中,卓建华轨道精检修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获得轨道限界车改装设计及制作、应急抢修车车厢内部设计及制作、工务轨道维修实用工具设计及制作等多项技术成果,卓建华被授予“安徽省技能大奖”。
精检细修,展“轨道先锋”形象
大力构建“传帮带”机制。经过12年的发展,集团集聚一批在轨道交通领域具有较高技艺的技术能手、技能大师。为了放大示范效应,发挥优秀技术人才的“头雁领飞”作用,集团党委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师徒传承”制度,努力实现技艺传承和技术创新。卓建华、宋能超、孙志先后被认定为“合肥市名师带高徒”人选。
2020年11月26日,集团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师徒协议签约仪式。花新宇、蒋锴、程玉龙、陈贤、任雪林五名徒弟向市级名师宋能超、孙志正式拜师。师徒双方就师徒职责、培训目标、权限等具体内容签订了“协议”,并郑重摁下了红手印。
师徒协议签约仪式
按照“签约一个、培养一个、成才一个”的目标,集团大力实施“名师带高徒”工程,将那些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人才聘为导师,将基础好、成长性好的青年员工推荐为导师带徒的对象,紧抓学习、考核、奖惩等重点环节,加强过程控制,取保教学实效。在宋能超、孙志等师傅的带领下,一批青年技能人才快速成长并成为技术骨干,为轨道建设注入了不竭动力。
健全机制 提供坚实保障
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需用严密的制度作保障。近年来,集团党委不断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努力使他们在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
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将技能人才作为重要一环纳入企业职业发展通道中,建立职务序列和职级序列并行的“双轨制”发展通道,定期开展职级晋升,明确、扩宽技术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的点、线、面,使技能人才、优秀工匠在集团发展中充分实现价值、反哺发展。
大力推进交流轮岗工作,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的人才内部流动机制。在职业技能社会化鉴定的基础上,积极推行集团内部评价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做好国家职业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考核鉴定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逐步提高高技能人才比例。同时,做好员工职业规划引导,推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完善正向激励制度。深化选人用人机制改革,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向基层倾斜、向高端人才倾斜、向急难险重任务一线倾斜,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推进收入分配改革,优化调整薪酬方案,初步建立管理与专业双通道的薪酬模式,积极探索技术、技能、管理等多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薪酬动态调整机制,引导专业人员发展专业技能,发掘劳动者创造潜能。完善员工奖惩办法、绩效管理体系和考评激励机制,建立起统一规范的岗位绩效考核标准,改善个人绩效、提升组织绩效,强化激励作用,充分激发专业人才干事创业的激情。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为了引导广大技能人才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集团党委出台了容错纠错实施办法,为容错免责立好边界,科学划分错误与失误、主观故意与客观无意的界限,旗帜鲜明地支持、鼓励、保护和褒奖创新者,积极营造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
近年来,一批优秀技能人才在智能运维、行车指挥、智慧客服、节能减排、运营生产提质增效等方面共计开展“QC”质量攻关40余项,“五小”创新活动70余项,并在省、市相关评选活动中取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的优异成绩。其中,4条创新性建议被评为安徽省重大合理化建议项目。开展的“基于绿色建造理念的逆作法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强调要努力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
迈入“十四五”发展新征程,集团党委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树匠心育匠人,充分激发广大员工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潜能,努力建设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合肥轨道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合肥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贡献轨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