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育银鲫“中科5 号”池塘主养试验
2021-06-17黄志平
黄志平
(光泽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福建 光泽 354100)
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为促进渔业品种结构调整,提高池塘养殖效益,福建省光泽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在华桥乡增坊村光泽县安财生态农林场开展了异育银鲫“中科5号”池塘主养试验。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池塘条件 试验池塘1口,长方形,水面0.68公顷,池深2.5米,池埂坚固无渗漏,池底平坦,淤泥5~10厘米,池底为壤土。水源为山涧水,水质清新无污染,符合渔业水质标准。配备1台3.2千瓦微孔增氧机和32个增氧盘、1台2.2千瓦涡轮式增氧机、1台1.0千瓦自动饵机。
2.放养前准备 放养前将池水排干并曝晒,清除杂草污物和过多淤泥,加固塘埂。亩用125千克生石灰兑水化浆趁热泼洒消毒。放养前10天,用60目筛绢过滤注水80厘米,在池塘内堆放经发酵的鸡粪、猪粪等有机肥500千克左右,以确保鱼种下塘有丰富、适口的天然饵料。
3.鱼种放养 4月28日,放养外购的异育银鲫“中科5号”夏花30 957尾,下塘前用3%的食盐水浸洗鱼体5~10分钟;5月10日,套养本场预留的花、白鲢和青鱼鱼种。投放的鱼种要求体质健壮、鳞片完整、规格整齐。放养情况见表1。
4.投喂管理 夏花入池后第3天开始,投喂粗蛋白质水平为40%的泥鳅膨化颗粒料,饲料粒径为0.5毫米;1个月后,改投粗蛋白质水平为34%的罗非鱼膨化颗粒料;3个月后改投鲫鱼膨化颗粒料,根据鱼的生长情况,饲料粒径依次由1.0毫米逐渐改为2.0毫米。饲料基本营养指标要求为:粗蛋白质≥30%、粗脂肪≤3.5%、粗纤维≤14%、粗灰分≤16%、总磷≥0.8%、钙0.8%~2.0%、食盐0.3%~0.9%、赖氨酸≥1%、水分≤13%。
每天投喂次数依据鱼的各个生长阶段、水温而定。夏花放养后3天,少量投喂便可;放养5天后,日投喂2次;水温达到25℃以上,日投喂4次;水温降到22℃时,日投喂3次。投喂量吃饱为度,日投喂量占鱼体重的2%~6%,如遇到连续阴天或天气突然变化,应减少投喂量或不投喂,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可少投喂或不投喂。
5.水质管理 在养殖前期逐步加深水位,7-9月天气炎热,水温高,每7~10天注1次新水,每次加水15~20厘米,透明度控制在25~30厘米;每月上旬和下旬全池泼洒光合细菌各1次,每次用量为1~10千克/亩。适时开启微孔增氧机、涡轮增氧机,养殖前期少开,养殖中后期坚持每天中午开机两小时,晴天傍晚及阴雨天中午不开机,保证水体溶氧充足。6-9月每半月全池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为20克/米2,水体pH控制在7.1~7.8。
表1 试验养殖情况
6.病害防治
(1)鱼种入塘前用3%~5%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
(2)养殖过程中定期用肠道康元改善肠道,增强免疫。夏花下塘后,饲料拌鲫鱼健康动能(2克/千克),喂1天停1天,持续30天后,每隔5天持续投喂3天,以提升饲料效益。
(3)养殖过程中用孢虫克、孢虫杀手、六黄神液、VC解毒宝、三黄粉等药物分别拌料投喂,预防病害发生。
二、结果
1.产量 养殖378天,到2020年5月10日共收获商品鱼14 392.7千克,单产1 411.1千克/亩,其中异育银鲫“中科5号”26 313尾、重量12 025千克、成活率85.0%、平均规格457克/尾。具体情况见表1。
2.经济效益 总产值268 700元;生产成本182 932元,其中鱼种费5 750元、电费11 900元、工人工资44 400元、饲料费105 046元、塘租和设备折旧4 600元、渔药等11 236元。
总利润85 768元,平均亩产值26 343元、利润8 408.6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1.47。试验期间共投喂饲料19 820千克,饲料系数为1.65。
三、分析与讨论
试验期间,异育银鲫“中科5号”没发生鲫鱼养殖中危害最大的孢子虫病和出血病,除了本身抗病力强外,与开展健康养殖模式和配套技术密不可分。一是微孔增氧有效配备和运用,大幅度提高水体溶氧,有效抑制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二是定期使用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降解了水体中残饵、粪便和其他有机物,抑制了有害病菌的生长和繁殖,降低了鱼的发病率;三是饲料中定期添加肠道元,有利于鱼体肠道修复和肠道消化、免疫机能的提高,增强了鱼的体质,提升了饲料的利用率。
2019年8月下旬,异育银鲫“中科5号”个体达到200克左右时,池塘逐渐放开垂钓,一直持续到次年5月干塘。经5次生长情况抽样测试,开始垂钓后,鱼的生长速度受到影响,生长周期延长。因此,异育银鲫“中科5号”池塘主养期间,不应允许垂钓,应加强饲养管理,缩短养殖周期,便于集中销售和资金周转,降低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