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体类课程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的优化分析

2021-06-17宋国强汉江师范学院

灌篮 2021年34期
关键词:形体体育课教学内容

宋国强 汉江师范学院

一、研究背景

从现实问题出发,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到底是教学理念出现的问题,还是教学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引起不少学者的反思。在实际的教学中,课上学习状态倦怠,课下无练习的状况普遍存在。因此,教育部提出《建设高校教育工程》的文件,文件指出基础课与专业课协调发展,选修课与必修课补充完善是课程建设的前提,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实施过程的核心问题,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增强就业竞争力是终极目标,它要求教育工作者从教学实际问题出发,优化教学,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1]。

形体类课程包括体育舞蹈、健美操、艺术体操、瑜伽等,该项目的特性决定力量训练、对抗训练相对较少,以健身健美、提升气质、增加专项技术为目标,因此,受到女生的喜欢,也更为适合女生的身心特点与生活需求。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国女大学生占比已达到64%[2],其数量上超越男生,女生的增加要求建设体育课程体系必须考虑男女自身特点,考虑就业需求、生活需求,帮助更多女生适应社会并服务社会,这为大学体育课程建设提出新要求,为课程改革开辟新局面。

目前形体类课程在公共体育课开展中遇到一些困惑,如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实际能力或需求不匹配、教师职业倦怠、学生对课程重视度不够等,因此,当前形势要求教育工作者应攻克艰难,直面问题,找到突破方法。

二、形体类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病理分析

教学病理是指在教学中遇到不健康或亚健康的状态,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或成了消极因素,教学病理分为教学失衡、教学滞后、教学阻隔[3]。那么形体类公体课有哪些教学病理呢?

(一)教学失衡

教学失衡是因教学缺乏调节或调节乏力而失去平衡。当前体育课失衡主要表现在技术轻视或重视程度过度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低。这导致授课内容和方式出现不合理,学生的创造能力不高。

1.运动技术重视或轻视过度

当前,多数高校出现两极分化,要么过于重视运动技术,运动技术是衡量课堂效果的唯一标准,导致教师严格扣动作细节,讲解细致繁琐、要求严格,学生学习压力大,尽可能多地把提高运动技术作为重要手段,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内在需求,真正的是一种“传习式”模式;另外一种极端是教师在体育课上呈现“放羊的状态”,课前集合点名,课中学生自由练习时间过多,导致学不到知识,学生的技术无法提高,教师的主导性没有得到体现,往往以挂科制约学生的考勤,导致失去体育课的价值。

2.学生的主体地位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校的主人,更是自己发展的执行者,大学阶段的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虽然大多数高校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体育项目,但据调查发现,在执行的过程中师资力量、教学场馆等都制约着学生的选课。即使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教学内容也受到教学大纲的制约,学生的学习内容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另外多数教师轻视素质教育的培养,重视动作技能的形成,学生模仿动作越好,就能在考核中获得好成绩,确定主体性思考,导致知识学习肤浅化,没有深度学习、深度思考,不利于知识的转化与吸收,更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滞后

1.教学内容滞后

尽管教材每隔几年都更新,但真正的教学内容是依然大同小异,从实质上讲没有起到变化。甚至有些教师所教授的组合是十几年前的组合,自己不去学习,一些动作技术要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据笔者在汉江师范学院体育课选项原因调查中发现,排在第一的是因为容易过、不挂科占38.2%,排在第二的是因为喜欢该项目占17.3%,排在第三位的是因为喜欢教师占15.8%。可见多数学生是因为教师要求松,不给挂科,课上容易混才选择该项目,真正喜欢运动项目的占比并不大。这种错误的学习动机不利于良性的发展。因此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喜欢项目、喜欢教师的授课方式才是关键所在。

2.教学方式方法滞后

笔者实地考察发现,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讲解示范—练习—纠错—练习,是多数教师的选择。推测发现,传统教学方式在备课精力上、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上性价比较高,这也充分说明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期,上课应付检查,学生应付考试。千篇一律的公共体育课确实引不起学生们的注意力,更燃不起学生们运动训练的激情,往往学生出现课下社团跳舞一身汗,课堂上课打寒颤。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发展,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必不可少。利用其多媒体网络技术让学生欣赏动作、学习动作分解、建立动作模型、分组讨论知识要点都是可行的办法。

三、形态类体育课的教学优化

(一)课程定位

形体类课程融体育美育于一体,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自身除具有体育类一般功效外,还具有提升气质与增强艺术表现力等功效。学校可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将形体类体育课定为公共课的核心课程,在制度上、认知上给以合理的地位。

(二)课程目标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相关文件精神,将形体类体育课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技能学习、学习认知五大方面改进该课程目标[4]。

知识目标:掌握课程文化知识、背景知识、科学训练知识、训练方法知识、对专项运动规律有基本的理论性了解。

技能目标:掌握运动专项基本技能,学会运用身体表达项目基本运动动律,不断提高形态与整体气质。

健康目标:以课程为依托,借助课上学习与课下练习提升身体基本素质,释放学习、生活压力、促成快乐体育的理念。

综合目标:具备运用队形变化、动作创编的能力,学会人际交往满足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习认知,培养学习动机,促进终身体育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

根据体育舞蹈、健美操、瑜伽、艺术体操等形体类项目特点,将课程内容分为形态训练、身体素质训练、表现力训练、理论知识学习、技术知识学习、课外辅导六大板块。表1是课时分配参考,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生实际水平、项目特点安排教学内容。

表1 教学内容课时分配比例

形态训练:形体训练作为形体类课程的基础训练,是提高动作质量的保障,也是锻炼身体气质的前提,更是项目自身的优越价值,把形态训练作为整体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身体素质训练:身体素质训练是满足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特点,将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身体,释放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压力,提升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

表现力训练:艺术表现力是形体类课程的重要特点,将学生的肢体表现力与表情通过个人展示或集团展示的形式进行训练,教师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培养学生大胆自信学习状态,增加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是满足社会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课内外一体化:无论是俱乐部式教学模式还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是具有优越性的核心要素,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课内学习调控课外学习,课外学习补充课内教学,在学习时间上、学生精力上、学校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上起到共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过程[5]。在大一年级上学期让学生必修形体类不同项目的课程,然后根据自身的喜好选修一门课程,将课外技术辅导作为体育教师授课内容的其中一部分,纳入正常的考勤范围,学生的课外锻炼作为考核的一部分,但在授课内容与形式上与正常的上课有所区别,它是根据学生的锻炼程度进行个别提高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另外将学生的课外训练效果,如单项体育竞赛、身体素质测评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指标,学生获得运动成绩学院及时发布光荣榜,学生的课外训练效果也作为教师考核的指标与班级评比的内容,这样极大地调动教师、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工作热情,从制度上给予支持,养成良性的校园运动氛围。

(四)教学方式

首先理论融入实践、比赛融入教学。将书本知识与课堂技术训练融入一起,将书面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在教学中利用社团和学生会等部门,创造比赛机会或校外选拔组队参加比赛,将比赛融入教学,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其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也是课内外一体化的重要手段,用交视频作业、观看在线课程、线上探讨问题等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增加师生的交流,建立师生课下的联系、培养学习认知。最后教师应给予学生多一些的权力,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检查与教学反馈是教师授课与调整教学的重要参考因素,建立学习小组,它是连接学生自我监督与合作学习的主要渠道,也是满足学生人际关系交流的重要一环。

(五)考核内容与方式

将学生的考勤、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的竞赛成绩(有成绩可加分)、专项能力、理论成绩作为考核内容,其比例可设置为2:2:1:4:1,这样既突出专项的重要性又兼顾了大学体育的教学特点。两种考核方式上也不单纯是教师一个人评分,把评分权力下放至小组组长,根据课下练习情况与表现有层次的打分,90以上控制在30%左右。

四、总结

形体类课程在大学体育课教学中,融形体训练、身体素质训练、艺术表现力训练即能满足项目自身的特点,又能符合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要求。在形式上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了校园运动氛围。这样一来避免了“传习式”教学方式带来的弊端,整合了教育资源,有针对、有目标、有计划地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猜你喜欢

形体体育课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体育课上的“意外”
高校舞蹈形体训练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讨厌的理由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形体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