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远升:从挖煤工到法学教授

2021-06-16房佳佳

方圆 2021年10期
关键词:华东政法读书

房佳佳

如今他人至中年,学会渐渐放慢脚步,时不时停下来回望过去,除了感慨,也有感激:“如果没有辍学那四年经历的苦难,或许我不会有今天这个成就,好在我醒悟得不算晚。”

采访电话那头,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宋远升语速很快,讲起来滔滔不绝,与他内敛的外表着实有些不符。从照片上看,他是有些消瘦的,眉宇间透露着一份温和与沉着,找寻不到一丝丝饱受苦难的痕迹。他很少在镜头面前大笑,故事都藏在了眼睛里。

書房是宋远升最常待的地方。只要有一点时间,他就会回到桌前,看书和写作。年少的艰苦劳动让他拥有比常人更加健壮的体魄,现在,即便是长时间的伏案写作,他也不容易累,反而觉得自己得到了精神上的救赎和解脱。十几年来,宋远升在他的这“一方天地”写出了近500万字的文章,其中《我14岁辍学,在煤矿、采石场打工,18岁回校复读,如今是大学教授》这篇文章让他名声大噪,成功出圈法律界。

从私营煤矿的挖煤工人,到国内知名的法律学者,宋远升认为自己“一夜成名”并非偶然,“我为了这一刻的发光,已经在黑夜中奔跑了太长的时间”。

极度困苦的少年生活

出生于山东沂蒙山地的一个偏僻农村,宋远升从小就想吃一顿饱饭。由于山里灌溉收割不便,小麦不好种,村里人主要靠红薯为生,收成也很有限。小时候,全家人总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过得清贫困苦。

祖父曾带着一家老少去往东北开荒种地,可祖母因为患有气管炎无法捱过东北冬季的寒冷,全家便又回到了山东。如此来回搬迁了三次,家中为数不多的几件家具和瓶瓶罐罐也随之低价贱卖或者丢弃。宋远升记得,6岁那年是他们最后一次大迁徙,回到山东老家时,宋远升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家徒四壁。“家里除了三间破屋,空空如也,就像一场洪水来袭,把这里洗刷得干干净净。”他回忆道。

父母脸上鲜有笑容,经常为了温饱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最艰难的时候,家里断粮,全家挨饿。无奈之下,母亲只能带着宋远升去邻居家借粮,煤油灯下,她牵着宋远升站在邻居家门口苦苦哀求着。也许是看到母亲身边还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邻居心生怜悯,同意让母亲把自己家里后院红薯炕上发芽的红薯拿走。母亲满心欢喜,第二天一大早便过去把所有的发芽红薯扒出来,装了一大袋子,背回了家。

对于宋远升一家来说,即便是发芽变质的红薯,也是如获至宝。母亲一般会先把表面的芽摘掉,削皮,晒干后磨成粉,再烙成煎饼,想通过一道道工序尽可能地消除因为薯心变质发硬的苦味。“结果吃起来还是苦不可耐,那个味道至今难以忘记。”宋远升说。

上了初中后,家里的生活条件虽然有点好转,饥饿仍然是宋远升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学校离家远,他每三天才回一次家。每次出发去学校时,宋远升的母亲总往他书包里塞二十来个红薯煎饼作为在校三天的口粮。那时正值夏日,煎饼过不了一天便长出黑毛。宋远升正在长身体,读完书已是饿得发昏,根本不敢扔掉,于是只能把煎饼先拿到太阳底下晒干,再掸去上面的毛,泡一遍水,最后就着咸菜大口咽下。“家里的条件我不敢抱怨,毕竟我还有煎饼果腹。而我爸妈如果碰上下雨天不务农的话,他们只会喝点稀饭,应付了事。”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宋远升很喜欢读书,在家里,他最喜欢的地方就是书房。(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或许是天性使然,宋远升从小就已经展露出对文学的喜爱,家中唯一一本《三国演义》被他翻烂了边儿。后来,因为家里实在没有多余的钱给他买书,宋远升只能去村里有古书的人家或者同学家借阅。有时候看到地上有一角破报纸,宋远升都会捡起来,反复阅读。他爱读书,也爱写字。即便每个学期只能有一本写字本,宋远升仍努力在字与字之间找个缝儿多写点,最后整个本子就像是被抹黑了,密密麻麻。也正因如此,宋远升自小学起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语文成绩尤其突出,作文更是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

即便如此,学业上的快乐仍旧无法抵消窘迫生活所带来的无奈。那时候,宋远升脚上永远穿着一双满是补丁的旧鞋,还是全班唯一一个拿布条当裤腰带使的人。宋远升脸皮薄,觉得在同学面前有些丢脸,曾经向母亲讨要过新鞋,再三请求,母亲最终还是没有答应,所以那时候宋远升做梦都想要一双新鞋。

其实,宋远升的父母是反对他读书的。他的父亲只上过三年学,母亲更是从来没进过学堂,夫妻二人见识有限,认为务农打工才是“王道”,因此他们并不在意宋远升在学习上取得多大的成就,只关心每天安排的家务活干完了没有。初二下学期,当宋远升向父母讨要下个学期15元的学杂费时,父母面露难色。这让宋远升一下子明白了,对于父母来说,务农打工总比读书强,不管父母是拿不出钱,还是不愿意花这钱,宋远升觉得都不重要了,没钱怎么读书呢?他当下便决定辍学。

漂泊打工的四年

在外漂泊打工的四年使宋远升在小小年纪便长出了成年人的内心,“这段经历并不只是给我带来灵魂的骨骼,同时也在我生命的肌肉中悄悄撒下细细的盐末,很久还会给我带来闷哑的丝丝疼痛”。

因为没钱不得已放弃了学业,宋远升那时候就对金钱就有一种“疯狂”的渴望。离开学校之后,他选择出去打工,来钱快,还能见见世面。那时,宋远升的祖父正好在邻市枣庄地区靠卖旱烟谋生,宋远升认为投靠祖父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带着仅有的几件衣服和旧书本奔着枣庄去了。三个月后,宋远升在当地大柏庄卓山铁矿找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

在铁矿场,宋远升只需要把被炸开的铁矿石装到车上,从一头运到另一头就算完事。听起来是个容易活,可上手之后,宋远升才发现这份工作容易“丧命”。由于重载下坡,运行轨道左侧没有护栏,一米开外就是百丈悬崖,稍有不慎,宋远升就很可能连人带车滚下悬崖……虽然辛苦又充满危险,拿到第一笔工资的刹那,宋远升心里还是乐开了花:“一个月100多块钱足以让我吃饱饭,甚至可以一顿吃上五六个细面馒头,这在我读书的时候是绝对不敢奢望的。”

为了挣到更多钱,在矿场待了约半年后,宋远升偶然听闻在枣庄周村的煤矿里干满30天就能拿到300元,觉得特别诱人。他没多想便来到了煤井。

“高收入”意味着要么工作难度大,要么危险系数高。诚然,煤井下随时可能发生瓦斯、冒顶、透水等各种事故,所以宋远升每天都是如履薄冰。“矿道时而高时而低,高的地方能走,低的地方就只能匍匐前进。到达工地后,我还要在不到半米高的采煤面上斜卧着掘井,每天一干就是八个小时。”宋远升回忆道,即便觉得当时的自己连蝼蚁也不如,为了钱也只能努力说服自己接受。“起初,我的身体是真忍受不了,后来我学会了麻痹自己,只要坚持一个小时,我就鼓励自己一次,等到过了四小时后,我会告诉自己还有几个小时下班了,开始倒计时,这样至少心理上能够接受。”

在国外留学期间,宋远升也结识了许多朋友。(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然而这份工作随着手指意外负伤也画上了终止符。一次上井时,宋远升没注意把右手放入吊车急速上升的铁缆中,三根手指顿时失去直觉。尽管被矿友及时送去医院,保住了其中两只手指,中指却因伤势严重而被直接截除了一节。

在枣庄从事的这两份繁重且危险的工作并没有让宋远升放弃对金钱的渴望。“同村有人在南京采石场工作,一个月能挣上400元。”宋远升听得心痒痒,计划着等着右手恢复得差不多了就前往南京。

相比第一份工作而言,采石场的工作虽说没那么危险,但仍是个重体力劳动。要搬运的石头既重又锋利,宋远升担心自己为数不多的上衣被磨坏,索性只穿着个大裤衩,赤膊上阵,当他把几百斤的石块抱到平板车上时,身上被划得血肉模糊。宋远升没钱也不想花钱上医院,任其自愈。旧伤未好,新伤不断,最后宋远升浑身上下落得都是伤疤。

“村里有个小伙子20年前去吉林下煤窑,后来在那里安了家,日子过得不错。”迷茫之时,邻里传来的消息又让宋远升看到希望,他决定去吉林碰碰运气。

尽管最终没有打听到那位老乡的下落,宋远升还是如愿在蛟河奶子山煤矿找到了一份打掘进的工作。果不其然,这里的工资如同村里人说的一样,每个月在600至800元,生活条件也比之前都要好,宋远升十分欣喜。他和两个老乡一起租住在煤矿附近村庄的一个小院里,轮流做饭,互相照顾。有时为了打发下工的空闲时光,宋远升就拿着随身的几本旧书翻阅。刚开始,同住的工友会笑话他说看这有什么用,他也被弄得一时无言,但还是想着翻看几眼,也许是这几年四处漂泊的打工经历让他内心深处有一丝丝动摇:“是啊,有什么用呢,靠几本破书就能扭转命运了吗?但我实在想不到更好的出路了。”

在奶子山的日子虽然平淡无奇,但总归吃得饱穿得暖,宋远升觉得并没有什么可抱怨的,而潜意识里又觉得差点什么。直到一次意外的发生让宋远升彻底觉醒了。

那一天,在完成井下作业后,宋远升和工友们停下来休息,班长坐在离他们一米左右的地方抽着烟。突然,一块巨大的石头坠落下来,正好砸在班长的头上,他根本来不及闪躲,当场殒命。“时至今日,那个画面仍历历在目。他如同被一把枪击中头部的小鸟无声地跌倒。可人的生命不如小鸟,因为人不能飞翔,在狭窄的矿井下没有闪躲的空间。那一刻,我意识到在这里多待的每一秒都是听天由命,我怕自己有命赚钱,没命花。当下我就决定重返校园读书。”宋远升说道。

自我觉醒,才能把生命点燃

1992年,宋远升揣着这四年“冒着生命危险”积攒下来的600元,打算用这笔钱开启新的人生。当他重新回到乡镇初中,坐在教室里时,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和平静。因为吃透了生活的苦,他拥有了学习的决心,和向上爬的勇气。

可此时距离中考仅剩四个月的时间,而宋远升已辍学近四年,要考上高中绝非易事。他拿出了玩命的劲头,别人熄灯后回宿舍睡觉,他就留在教室里,点着煤油灯通宵达旦地读书,日复一日,跟着了魔似的。

时间长了,宋远升的鼻孔也因吸入煤油烟变成黑乎乎一片。几个月后,中考成绩揭晓,宋远升如愿考入县里唯一一所重点高中,他开始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得知宋远升考入重点高中的消息,堂姑和姐姐感到由衷的高兴,决定资助他高中的学费和生活费。宋远升备受鼓舞。

“能进入高中上学我兴奋极了,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所以高中的时候我比以前更努力,几乎全身心都扑在了课业上。我很少出去玩,一有空就回教室做题,累的时候就换一门科目接着学习。”宋远升说道。后来,宋远升又以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

2003年,宋远升成功考取了华东政法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读研的第二年,他因高分的托福成绩,获得了出国深造的机会。考虑到家里经济条件,宋远升选择了学费相对便宜的比利时根特大学。可即便如此,宋远升手中只有三万元存款,远远不及留学所需的十几万元的费用。

后来,在二十多位亲朋好友的资助下,宋远升踏出了国门,去往了他心中的“更大、更远的世界”。在国外读研的那一年,宋远升不仅游览了欧洲各国,还利用国外的文献资料完成了第一本法学专著。

2006年,宋远升顺利从华东政法大学毕业,留校成了一名教辅编导。然而他不愿止步于此,如同他一直说的“总想往更大、更远的世界跑”。于是他又跑去复旦大学攻读了法学博士,2010年成功入职华东政法大学,成为一名法学讲师。7年后,宋远升又凭借突出的学术成绩,被聘为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宋远升说:“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年少打工也好,求学也罢,一直都是以‘拼命三郎的状态向前冲的。”如今人至中年,宋远升也开始学会渐渐放慢脚步,时不时停下来回望过去。除了感慨,也有感激:“如果没有辍学那四年经历的苦难,或许我不会有今天这个成就,好在我醒悟得不算晚。”

现在,宋远升白天忙于给学生上课,指导论文等,只有晚上才有一点时间沉下心来看书写作,对此他倍感珍惜。宋远升把写作视为一种延续生命的方式,希望自己能走得更远,“如同希腊神话中被宙斯惩罚的西西弗斯,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将那块传说中的巨石推到山顶。在成功与失败的反复中,我毕竟每天还在努力向上推着石头”。

2003年至今,宋远升出版了18本法学专著、7本文学著作,发表了110多篇法学论文,其中一本自传体散文集《流年旧事》因回忆了他的不甘沉沦、逆风翻盘的前半生而感动和鼓舞了很多人。他说:“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警示自己不忘过去,也是了提醒年輕人珍惜当下,努力奋斗,去获得自己想要的精彩人生。人生在世,我希望能留下些痕迹,生命有限,不能空着来也空着去”。

在宋远升的心里,他总爱把自己的“成功学”秘诀比作是煤炭和火,“很多人心中都有煤炭,但是能够将这些天赋点燃,则需要一把火,那就是自我觉醒。然而,只有一时的觉醒还不行。只有让这些天赋一直点燃,才可能最终成才”。

接受采访前,宋远升正在为高考学子录制加油视频,他说,“年轻人正是拼搏的好时候,要想握住自己的命运,仅有‘煤炭是不够的,心中还要有‘火才行,这样才能点燃生命的篝火”。

猜你喜欢

华东政法读书
我爱读书
华东政法大学 大学只是我们成人之后的一个起点
“山寨”兵马俑著作权纠纷问题研究
网络共同犯罪的刑法应对及完善思路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欢迎订阅2015年《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欢迎订阅2014年《华东政法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