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的区别与联系辨析
2021-06-16徐泽锋
徐泽锋
摘 要:理清普惠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关系对促进金融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视角剖析普惠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的关系,重点从两者存在的区别和联系入手,在充分分析两者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两者的耦合协调性,以及两者耦合协调的路径,以期为理清普惠金融和金融精准扶贫关系提供一定参考,也为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最后,从普惠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耦合协调潜力出发,进一步探究普惠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的耦合路径,提出明确双方自身角色定位,遵循扶贫项目运行规律、规范政府职能,将金融扶贫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和完善激励机制,引入更多金融主体参与扶贫等具体優化措施,以期为金融扶贫提供相关理论指导。
关键词:普惠金融;金融精准扶贫;区别;耦合协调;耦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2-0040-04
引言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以来,全国大扶贫战略迅速开展,并逐渐向纵深发展,其中提到要以普惠金融为根基,推进金融精准扶贫,为扶贫大业提供金融支持(王晓燕、谢昭明,2020),同时,在2018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深入推进金融扶贫,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此可以看出,普惠金融对于金融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些年围绕普惠金融和金融精准扶贫的研究不断丰富,成果累累,相关理论探讨为金融扶贫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指导,也为进一步研究普惠金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正平、窦慧敏,2019)。但已有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如对于普惠金融没有形成成熟的经济理论,普遍认为是金融扶贫的一种机制,两者的受益对象的限定范围存在偏差。因此,深究普惠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普惠金融到底是什么,是为扶贫服务的工具还是惠及全民的金融服务体系?它本身的特点及理念又是什么?同时,金融精准扶贫具有什么特点,其理论基础是什么等问题也值得探讨。最重要的是要厘清普惠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的关系。鉴于此,本文尝试辨析普惠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的内在联系,并探索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普惠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的区别
普惠金融最早由联合国2005年提出,也称为包容性金融,其宗旨在于全方位且高效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主要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对象包括家庭和企业,不排除穷人,保证社会所有群体能够获得金融服务;二是服务主体主要是金融机构,并且该金融机构运行健康、稳健;三是金融服务类型多样,充满竞争性和创新性,提供金融多样化产品(周小川,2013)。
《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中也对普惠金融概念进行了阐述,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
通过两个普惠金融概念的“权威”解读,可以进一步阐述普惠金融概念。一是普惠金融是金融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可以成为一种高级化金融。普惠金融的发展体现在其不仅仅是为“富人”、有钱人服务,而是考虑大众金融需求,可以做到兼贫爱富,具备层次高、境界高和追求高的三高特征。二是普惠金融是一种大众性金融,具有广泛的服务对象,特别是将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纳入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充分体现了包容性。同时也是一种现代金融,表现为惠及对象多、业务产品多和服务类型多的特征(星焱,2015)。三是普惠金融是博爱金融,消除金融排斥、帮助贫困群体获得金融服务,表现为排斥少、短缺少和贫困少的特征(王颖、曾康霖,2016)。四是普惠金融是一种扶贫金融,其可以给弱势群体提供风险补偿,具有风控能力强、平衡能力强和创新能力强的特征(曾康霖,2007)。
金融精准扶贫则是近几年我国“新的”扶贫方式,简而言之,就是通过金融方式扶贫,指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各类金融机构参与贫困地区扶贫,对贫困对象提供欠缺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帮助开展生产和生活经营活动,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其服务范围限定在贫困地区,其目的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备专项扶贫功能(李伶俐等,2017)。金融精准扶贫具有如下特征:一是金融精准扶贫是“造血式”扶贫,有别于国家“大水漫灌式”扶贫,金融精准扶贫通过给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提供生产发展所需的信贷资金支持,且这种资金是有偿使用,因此需要资金使用者合理安排使用和寻求效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具有长效推动作用;二是金融精准扶贫是国家倡导大扶贫框架下的产物,具有组织性和目的性,区别于社会组织捐赠,且具有极高的精准性(蔡则祥、杨雯,2019)。
因此,普惠金融和金融精准扶贫无论在概念还是特征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别,普惠金融服务对象范围大于金融精准扶贫服务范围,且普惠金融的存在历史及未来发展长效性都好于金融精准扶贫,对待两者关系需要辩证看待,融合使用。
二、金融扶贫的理论基础与传导机制
(一)理论基础
金融结构理论主要涉及金融发展相关利率及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多地强调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成学真、黄华一,2016;周莉萍,2017),应用到贫困治理则是贫困地区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贫困减缓的关系。金融约束理论从金融市场配置资源有缺陷出发,认为需要政府的有为而治,但有别于金融抑制,其实质是一种金融环境改善手段,贫困地区存在金融资源“精英俘获”现象,金融内卷化严重,需要政府的调节功能发挥,完善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吕剑,2010;戴宏,2012;黄燕辉,2014;杨龙,2016;舒丽瑰,2018)。生态学理论是金融生态环境借鉴发展的系统理论,突出金融生态环境发展需要有系统统筹发展理念,任何单一指标的发展都不能构成全局提升的充分必要条件,贫困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更应该注重系统性、统筹性,切忌贫困资源的漫灌式配置(金浩、李瑞晶,2017;钟文等,2020)。
(二)传导机制
金融发展影响贫困减缓的路径需要具有系统思维,不能简单地认为两者存在直接的关系,既存在直接影响,也具有间接影响。直接影响而言,金融发展直接影响贫困地区金融可得程度。已有研究显示,金融金钩在农村设立数量与贫困发生率成反比,原因在于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可以直接平滑消费,以及提高储蓄机会,直接影响贫困地区资本积累(Burgess,2003;Geda,2006;Jeanneney,2011;陈银娥、师文明,2010)。
间接影响来看,金融发展可以影响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以及進一步的贫困人口收入分配,总体来看,这两方面都与贫困减缓密切相关。金融中介随着经济发展应运而生,伴随经济发展程度,金融中介进驻和促进作用愈加明显,反过来促使经济获得稳健发展。与此同时,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又能产生“涓滴效应”,促进良性循环,对贫困人口提高发展机会具有长远影响(丁志国等,2011;Dollar,2002)。当收入增加时,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相应得到提升,从长远来看,金融发展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人口增长快于GDP增长(吕勇斌、赵培培,2014)。
三、普惠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的耦合协调分析
“耦合”是物理学用词,通常指系统之间的共生关系,引用到经济社会领域则是指两经济要素或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程度,重点关注其相关性、互助性和协调性。通过前面的理论分析,可以发现普惠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之间存在内在的耦合性。
(一)普惠金融理念与金融精准扶贫对象之间的耦合
精准扶贫明确要求扶贫对象要精准,金融精准扶贫通过精准扶贫确定的对象进行专项金融服务,充分落实普惠金融理念。扶贫对象精准主要是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方式筛选出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然后进行精准帮扶,这些具备“三贫”特征的群体在传统金融服务中受到明显的排挤,但符合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因此,精准扶贫对象的精准确立是对普惠金融理念的落实和落地。
(二)普惠金融宗旨与金融精准扶贫主体耦合
金融精准扶贫属于大扶贫框架范畴,明确金融精准扶贫主体,强化了普惠金融的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地区,不仅仅是农村信用社等小微金融服务主体,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下,要求所有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并在其中贡献力量,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供享受平等金融服务的机会,这正是普惠金融的核心价值观(蔡则祥、杨雯,2019)。
(三)普惠金融机制与金融精准扶贫方式耦合
金融精准扶贫要求创新扶贫方式,实现扶贫方式多样化,推进普惠金融创新发展机制的实现。金融精准扶贫作为精准扶贫方式的一部分,渗透至其他扶贫内部,形成互助力量,在行业扶贫、专项扶贫和社会扶贫运行中提供应有的金融力量,确保全国扶贫一盘棋的顺利运作。
(四)普惠金融目标与金融精准扶贫绩效耦合
金融精准扶贫建立了严格的绩效考核体系,充分落实“脱真贫”的标准,也是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目标实现的有利助手。为了防止脱贫攻坚中的弄虚作假,中央政府要求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脱贫成果检验,确保“脱真贫”,这与普惠金融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普惠金融明确了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
四、实现普惠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耦合的路径
普惠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具有众多的耦合基础,存在耦合协调潜力,但也需要外在的助推力,需要相关政策机制的制定与落实,促进政府与金融机构的良性运转。
普惠金融和金融精准扶贫从大范围来说分别隶属市场和政府范畴,因此需要明确双方自身角色定位,遵循扶贫项目运行规律。金融项目的运行,除了政府正常的引导和激励外,不能对金融项目有过多干预和监督。政府作为金融项目的引导者,金融机构才是具体的实施者,金融项目的运行需要遵循金融市场规律,同时,金融机构需要立足服务贫困群众的目标,肩负国家给予的责任和使命。
(一)规范政府职能,将金融扶贫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政府与金融机构需要构建合作共赢框架,发挥有为政府作用,金融机构应严格遵循市场规律和扶贫项目运行规律,切忌损害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完善激励机制,引入更多金融主体参与扶贫
政府在明确金融机构盈利和责任的基础上,需要构建贫困地区金融发展的激励机制,在年度考核中,对于完成任务的金融机构进行一定奖励和优惠政策,而对于不尽人意的金融机构,则需要考虑退出机制,保持金融市场竞争活力(陆岷峰、陆顺,2019;允明泰、陆洲,2020;丁武彦,2020;吴翠华、尉盛元,2020)。
(三)进一步完善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
只有扶贫对象的充分精准才是实现普惠金融的真正保障。建档立卡是识别“三贫”群体的核心渠道,只有群体识别精准了才能保障精准施策,才能落实普惠金融核心理念。因此需要加强对建档立卡户的动态监测,针对存在返贫贫困户需要重点关注,同时对于达到脱贫标准则需要有序退出,保证有进有退的灵活性。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金融精准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探究其与普惠金融的关系,可以拓展金融扶贫领域研究,以及为广大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有益借鉴。本文从理论视角剖析普惠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的关系,重点从两者存在的区别和联系入手,在充分分析两者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两者的耦合协调性,以及两者耦合协调的路径,以期为理清普惠金融和金融精准扶贫关系提供一定参考,也为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最后,从普惠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耦合协调潜力出发,进一步探究普惠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的耦合路径,提出明确双方自身角色定位,遵循扶贫项目运行规律、规范政府职能,将金融扶贫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和完善激励机制,引入更多金融主体参与扶贫等具体优化措施,以期为金融扶贫提供相关理论指导。
金融涉及面广,无论是对贫困地区还是城市弱势群体的影响复杂多样,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究金融资源的多样性与普惠性融合边界、机制和路径,同时,需要积极嵌入乡村振兴战略,继续服务广大农村地区,实现金融学科可持续服务国家方针战略发展,保障金融学科的长治久安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谢昭明.贫困地区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以贵州省长顺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0,(13):251-253+270.
[2] 张正平,窦慧敏.普惠金融发展如何缓解贫困?——一个文献评述[J].金融监管研究,2019,(1):81-96.
[3] 周小川.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推进包容性金融发展[J].求是,2013,(18):11-14.
[4] 星焱.普惠金融的效用与实现:综述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5,(11):24-36.
[5] 王颖,曾康霖.论普惠:普惠金融的经济伦理本质与史学简析[J].金融研究,2016,(2):37-54.
[6] 曾康霖.再论扶贫性金融[J].金融研究,2007,(3):1-9.
[7] 李伶俐,刘小华,王定祥.论我国农村扶贫金融制度的完善与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17,(5):82-90+97.
[8] 蔡则祥,杨雯.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关系的理论研究[J].经济问题,2019,(10):26-31+86.
[9] 成学真,黄华一.金融结构理论体系划分研究[J].经济问题,2016,(6):1-7.
[10] 周莉萍.金融结构理论:演变与述评[J].经济学家,2017,(3):79-89.
[11] 吕剑.金融约束理论:中国转轨时期金融改革的思考[J].中国物价,2010,(11):48-51.
[12] 戴宏.金融约束理论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现路径[J].新金融,2012,(9):55-58.
[13] 黄燕辉.金融约束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6-101.
[14] 杨龙.农村金融扶贫的“精英俘获”现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5-18.
[15] 舒丽瑰.深度贫困地区金融扶贫内卷化——以贵州S民族乡的金融扶贫状况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8,(5):159-163.
[16] 金浩,李瑞晶.金融生态环境与农村金融减贫的非线性效应——基于门限面板模型的实证检验[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7,(7):23-34.
[17] 钟文,钟昌标,郑明贵.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减贫效应与路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0,(9):138-141.
[18] Burgess R.,Pande R.Do Rural Banks Matter? Evidence from the Indian Social Banking Experiment[Z].CMPO Working Paper Series,2003:4-104.
[19] Geda A.,Shimeles A.,Zerfu D..Finance and poverty in Ethiopia.Research Paper No 51[D].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2006.
[20] Jeanneney S.G.,Kpodar K.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Can There is a Benefit without a Cost?[J].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11,(1):143-163.
[21] 陈银娥,师文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贫困减少的经验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6):100-105.
[22] 丁志国,谭伶俐,赵晶.农村金融对减少贫困的作用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72-78.
[23] Dollar D.,Kraay A.Growth is good for the Poor[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2,(4):195-225.
[24] 吕勇斌,赵培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反贫困绩效:基于2003—2010年的经验证据[J].农业经济问题,2014,(1):54-60+111.
[25] 陆岷峰,陆顺.扶贫金融:特点、困境及发展对策[J].河北金融,2019,(11):8-14+20.
[26] 允明泰,陆洲.论我国金融扶贫的法律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保定学院学报,2020,(2):60-67.
[27] 丁武彦.金融支持农村精准扶贫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4):76-77.
[28] 吳翠华,尉盛元.基层金融扶贫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以甘肃省山丹县为例[J].时代金融,2020,(17):11+19.
[29] 习近平出席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中国军网,2017-07-15.
[30] 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5〕74号)[EB/OL].中国政府网,2016-01-15.
Abstrac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finance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lusive finance and financial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lusive finance and financial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focusing on the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wo,on the basis of a full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to further explore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two,and the path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in order to clarify the financial precision and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relationship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but also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finance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Finally,starting from the coordination potential of inclusive finance and financial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we further explore the coupling path of inclusive finance and financial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put forward the position of the two sides themselves,follow the running law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s,standardize government functions,bring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governance into the legal track and improve the incentive mechanism,introduce more financial entities to participat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other specific optimization measures,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levant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inclusive finance;financial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distinction;coupling coordination;coupling path
[責任编辑 文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