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探析
2021-06-16王万超
王万超
洛阳市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推动下,凝心聚力、奋发进取,粮食产量保持高位水平,产业化水平逐年递升,种养结构渐进优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力度逐渐增强,特色农业、休闲农业方兴未艾,生态农业持续发展,在“调结构、转方式”,助力乡村振兴上作出了许多积极的探索。
一、“调结构、转方式”的天然特色
(一)地域特色
洛阳市地处豫西腹地、黄河中游,因位于洛河之阳而得名。洛阳市总面积1.52万km2,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其中,山区面积占45.51%,丘陵面积占40.73%,平原面积占13.8%,“五山四陵一分川”是洛阳市地貌的真实写照,也是洛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突破的自然瓶颈。
(二)气候特征
洛阳市位于暖温带地带,光照充足,热量适中,降水偏少,干旱频繁。洛阳市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日照充足,冬季干冷少雨雪,全年热量、降水量随时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全年日照时数为2 141.6,夏多冬少,春秋居中。
二、“调结构、转方式”实践经验分析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基础。案例中有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化解了农业农村经营方式中规模小、方式粗放、劳动力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提高了供给侧效率,优化了产业结构,保障了农业农村的健康发展。
(二)市场需求引导生产
市场需求引导生产是“调结构、转方式”的核心引力。市场定位都是以目标市场的消费需求为引导,以需求调整供给结构,转变生产方式,生产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产品,使全市农业发展结构更趋合理。
(三)现代农业技术支撑
现代农业技术支撑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驱动。正是有了这些现代农业技术的支撑,才能从生产环节降成本、保品质,从而加快推动洛阳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四)不同产业适度融合
不同产业适度融合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导向。各个案例的主导产业各不相同,但均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同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适度融合,同时也有“互联网+农业”这种新业态的出现。
(五)利益联结助农增收
利益联结助农增收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目的,它们都以不同的形式与农户建立了比较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三、“调结构、转方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孕育基础不够强壮
1.产业链条不够长。很多优质农产品由于缺乏配套产地初加工技术和设备,缺乏冷链物流运输能力,且洛阳市具备精深加工能力企业较少,导致大量产品贱卖、腐烂,效益损失非常严重。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洛阳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2.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偏小。洛阳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共407家,但是国家级的龙头企业只有3家,省级龙头企业有60家,多数都是小规模的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产品特色不明显,产业体系也不够完整,发展基础和竞争实力还不强。龙头企业产品的档次偏低,产品仍以简加工或初加工为主,名牌产品不多。
(二)农业发展动能不足
1.创业创新氛围不足。从经营主体来讲,大都创新意识不足,效仿情况比较普遍,现代的经营理念缺乏。从社会来讲,创业创新的聚焦点大都在人工智能、电子设备、电子商务等热门行业,对农业农村创业创新的关注度不够,从而人才和资本向农业流动的速度较慢。
2.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农业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仍然不够,如何吸引人才投身洛阳市农业农村的发展,仍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3.市场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一些经营主体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不高,没有准确把握市场形势,随市场调整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导致前期赢利、后期亏损。一些经营主体和市场之间还存在供求关系不相称的问题,没能处理好“埋头苦干”和“抬头看路”之间的关系,有产品少市场、有市场少产品的情况常常存在。
(三)支农政策不够匹配
1.支农财政政策不够完善。支农财政政策缺乏市、县两级联动的有效监督机制。市级的资金找到县(区)级以后,资金拨付和项目监督都由县(区)一级主管,仍存在资金拨付不及时、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
2.支农金融政策不够完善。由于农村信贷管理机制的限制,农业小额信用贷款以及联保贷款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农村保险业务发展缓慢,也影响了金融支农的力度。
四、对策及建议
(一)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1.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大力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逐步开展对种植业等领域的物联网改造,完善农产品追溯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科技、人文、体育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等创意农业。发展个性化定制农业、订单农业、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等新型业态。
2.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针对洛阳市产业链条不够长、农产品加工企业相对较少等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要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高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能力,提升入市品级,减少产后损失,便于农产品的保鲜、运输和再加工。二是要着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实施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项目,形成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着眼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不断推动农产品加工向纵深发展,延伸产业链。三是大力发展产业化集群,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围绕产业或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以“龙头大旗”为带动,吸纳配套关联企业,建设一批上下游协作紧密、产业链相对完整、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
3.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建议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培育管理,实行龙头企业提升计划,通过多种政策引导激励龙头企业市级升省级,省级升国家级,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培植农业发展力量
1.大力推动农村创业创新。针对洛阳市农业创业创新氛围不足、创业创新能力亟待加强等问题,建议着力提升农民创业创新服务水平,激发农民创业创新活力,促进农村创业创新。
2.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议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力度,将高素质农民培育纳入全市教育培训发展规划,鼓励农民采取“半农半读”等方式就近就地接受职业教育。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撑。
3.加快完善市场调节机制。协调配置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调节作用。建立动态的农产品市场监测平台,实现供求信息的快速互传互通,破解供求不对称的难题。
(三)积极推动利益共享
1.推动农业与农民利益共享。完善“公司+X+农户(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利益共享,实施乡村振兴。督促农业企业针对农民员工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实施薪酬奖励,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推动产业与增收实现共赢。支持政府依托农业企业、村集体、电商平台物流公司等为农户搭建产业孵化平台,提供技术培训、业务咨询、推广销售等服务。完善各种政策、薪酬、股权激励机制,提高农民投身产业发展的便利性和积极性,推动产业与增收实现共赢。
(四)完善各项支农政策
1.完善各項支农财政政策。着力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结构,明确重点支持对象,把握“扶优育强”的原则,提升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2.完善各项支农金融政策。引导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县域,服务“三农”。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模式,多范围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农业补贴、涉农信贷、农产品期货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