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地利总理常去香肠摊

2021-06-16张艾熙

环球时报 2021-06-16
关键词:香肠维也纳摊位

本报特约记者 张艾熙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每年2月举行的盛大舞会,从傍晚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身着燕尾服与晚礼服的先生和女士们,饥肠辘辘,站在寒风中,等待热乎乎的香肠出锅是有趣的一景。奥地利现任总理塞巴斯蒂安·库尔茨也曾在午夜香肠摊大快朵颐(如图)。

“小吃”在维也纳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早在16世纪时,已经有商贩在城市里搭起便携式炉具,出售水煮或油煎的香肠。当时,很多收入较低的市民家庭没有厨房,正是这些简陋的摊位确保他们每天至少能吃上一顿便宜的热饭。而真正意义上的维也纳香肠摊则起源于奥匈帝国时期,最初是为让那些在战争中伤残的军人能够自食其力。早期只能使用推车作为流动摊位,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允许设立固定摊位。

今天,摊位上出售的香肠种类丰富,其中的“王牌”当属奥地利特产奶酪红肠,热爱美食的维也纳人必点这款在纯猪肉馅中加入奶酪制作的香肠。摊主会在烹饪前先在香肠上戳几下或划几刀,奶酪就在加热过程中慢慢融化,从烤脆的肠衣中一点点渗出,香气四溢。

在摊位上,与香肠搭配的食物和酱料也有讲究,主食是新鲜的小圆面包或黑面包,配菜是爽脆的酸黄瓜、腌辣椒或珍珠洋葱,还要加浓郁的芥末酱,再铺一层切细的辣根丝,这才是正宗的维也纳吃法。维也纳“奥克”啤酒厂生产的罐装啤酒则是香肠的标配饮品,年轻人更喜欢可口可乐和柠檬饮料,在繁华地段的摊位还会专门为高端客人准备各种葡萄酒和起泡酒。

维也纳香肠摊位像一个历经寒来暑往、饱含人情冷暖的小驿站。音乐会散场后的观众、收工回家的建筑工人、下夜班的医护和急救人员、送完客人的出租车司机、庆祝考试结束的大学生、从酒吧派对尽兴而归的夜猫子……这些生活轨迹各不相同的人每天在摊位前相遇,点上两根热香肠、一罐啤酒,与摊主或其他客人聊聊各自的经历,度过一段轻松愉快的时光。

香肠摊位也是最能体现“平等”的地方,无论地位高低与贫富,每个客人都必须排队,没有谁会得到特殊待遇,3欧元左右的价格一般人也都能负担得起。外城环路边的“雷奥”是维也纳第一家香肠摊位,创立于1928年,已有近百年历史,奥地利前总理布鲁诺·克莱斯基在任期间就是它的常客。“比青格”则是维也纳名气最大的香肠摊位,紧邻国家歌剧院、阿尔贝蒂纳博物馆、萨赫酒店等地标景点,客人名单上不乏政治、经济、文化和传媒领域的知名人士,媒体还曾在此抓拍到来访的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维克托,他在一次会谈前争分夺秒地到摊位上补充能量。

疫情时期,很多餐厅都推出了送餐上门的服务,但维也纳的各家香肠摊位并没有采取这种方式挽回客流。除了香肠等小吃利润较低、送货成本过高等原因,更是因为维也纳人普遍认为,品尝香肠要去摊位才行,香肠趁热才好吃,与人交流也很重要。

每年,奥地利著名美食和旅行杂志《福斯塔夫》都会发布调查问卷,根据读者投票评选出当年最受欢迎的10家香肠摊位。每家受到食客好评的摊位都有自己的招牌菜式。近年流行的健康饮食理念也影响着维也纳香肠摊位,有机和素食香肠成为新趋势。在维也纳8区新开张的一家摊位不久前获得了市政府环保部门颁发的“天然美食”认证,这就要求其出售的食品至少有30%来自有机食材。▲

猜你喜欢

香肠维也纳摊位
香肠
水果摊的主人
一号摊位
嘿,那个夹香肠的面包
绵绵春光 细碎花期
会跳舞的香肠
下香肠雨了
母亲的摊位
图说
柏林维也纳打嘴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