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邀石入园 饬旧胜新
——苏州怡园前叠山阶段取石运石过程分析

2021-06-16阴帅可

中国园林 2021年5期

阴帅可

詹笑嫣

吴维莹

薛晓飞*

江南园林营造过程中,掇山是重要一环。明清之时,叠石为山成为主流。对于园林假山,在20世纪60年代,刘敦桢先生便分析了总体布置及叠石的详部手法[1]。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编写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一书中,孟兆祯先生在第十三章单独写有掇山技术一节,尤其对堆叠石山施工方法有精辟的论述[2]。80年代以来,曹讯先生的一系列文章对叠山艺术的发展[3-4]及叠山名家的考证[5-6]进行了清晰地梳理,增强了学界对叠山艺术领域的重视。近年来,相关学者对于皇家园林叠山的演变[7]、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8-9]、假山的营造动机及方法[10-11]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的研究。可以说,从叠山的历史发展过程到山石的空间布局,从堆叠的技法到叠山名家的查考,学界对假山及相关的研究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但是,当视角拉近到具体造园过程,目光迫近叠山前后每个阶段时,一些问题又会显现出来:山石从何处获取?选取的标准会是什么?怎样运输到园址?运输时又是如何考量路线的选择?诸多细节总是难窥其貌。

晚清官员顾文彬所建铁瓶巷住宅与园林仅隔尚书里一条窄巷。宅内庭院和园林中假山,皆以太湖石堆叠,整个建园过程需要大量的湖石。顾文彬在与其三子顾承的家书中对整个取石与运石过程絮絮而语,其中的担心与指导透过文字浮于眼前。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江南园林建园时,前叠山阶段诸多工作的鲜活画面。

基于前人研究之基础及顾文彬家书等文献,本文试图以古人微观的个体视角来对叠山前的一系列必要且琐碎的工作进行叙述,对上述叠山立石之前的选石、取石、运石、存石等问题进行阐述与分析①。

1 取石来源与择石标准

1.1 取石来源的标准——路途远近

1)太湖产地的弃选。怡园位于苏州城干将路与护龙街交汇处,乃古城中心地区所在[12](图1)。顾文彬在扩建住宅、兴建园林时,除旧有零星黄石外②,园内几乎无可用之石[13]396。所需的湖石多购自城西北近郊山塘河沿岸。故而寻石买石、运送堆放,每一步都需要考虑周到,方可为建园做好充分准备。

图1 怡园与主要取石旧园废园位置关系图(作者改绘自谷歌地图及《苏城地理图》)

顾氏宅、园在考虑所用湖石从何处购买时,直接排除了从太湖周边产地直接取石这一选择。首先,太湖石采石过程极其辛苦危险[14],导致太湖石的价格及运输费用高企。又因为长时间开采,石料逐渐稀少。“自古至今,采之已久,今尚鲜矣”[15]。再者,自太湖运石回苏州,路上运输也着实不易。顾文彬本人爱石如痴,“见有奇峰异石辄徘徊不能去”[13]291,自谓“得有佳品,即石价运费稍昂亦不必吝惜”。即便如此,当考虑到运载艰难,极爱之石也当舍弃。顾文彬在住宅庭院用石时表现出对织造衙门之石峰的欣赏“真欲下米颠之拜”,但是“如此巨石不但不易得,即得之亦不易运,我亦不敢妄想”[13]290。因此太湖东山之石运至苏州城中,虽比起其他城市所需路途不远,但在怡园亟须用石之际,仍然被顾文彬舍弃,“至于东山潘氏之石,仿佛赵园,且有极大之峰,闻之未尝不心动色舞,然有断不可购者数端”,原因是运载途中风险极大,害怕损坏。从“一则运大峰,在水在路,均极担险,恐有意外之虞”[13]451可见,园林营建所需湖石直接购运自太湖产地已被作为下下之策。

2)城内外废园、旧园遗石的选取顾氏宅、园用石来处,近便是首要标准,故以苏州城内外往日留存的废园、旧园内遗石为主。自住宅庭院准备立石,顾氏便开始四处寻觅,多方留意湖石信息。无论籍籍无名的庙堂巷栈房处还是留园、拙政园等名园都在考虑之内,“如刘园之石佳者极多,若出重价,托书舲与绦筼等商之,未必不允……记得拙政园之东有王园者……汝亦可往访”[13]291。而后真正被顾文彬提及购买成功的湖石来源为曹园③(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网师园[16])、赵园、梵门桥废园④、下津桥心正堂王氏小园⑤和山塘杨铁蕉园⑥等处[17]358。其中,尤以赵园为重,顾氏宅、园所需湖石能够足用无忧,得益于此园之石,仅赵园一园就提供了顾文彬宅与园的大部分湖石。赵园,即顾文彬所提到的阁老厅,位于苏州山塘李继宗巷内。顾文彬在家书中描述:“此园(戴氏废园)昔年名赵园,又名阁老厅,乃是戏馆,我弱冠时常往看戏,摆酒即在园中,池子甚大,湖石则全不记忆矣。[13]310”可以与道光年间《吴门表隐》卷七中记载相印证,“赵园在李继宗巷内,明大学士吴一鹏真趣园园址,池中有巨石,镌嘉靖时人诗:山塘有阁老厅,北濠有菊花亭、莲花堰。国朝雍正初赵成秩重修,今为戏园”[18]。且赵园山石极多,盛时园林规模应为不小⑦。赵园在同治年间已沦为废园。现存基址处名为吴一鹏时期的“真趣园”[12](图2),当年顾氏怡园所取的大量假山石当来自于此区域。

图2 赵园现状图(作者改绘自谷歌地图及《苏城地理图》)

自得赵园之石后,因多数湖石埋于地下,当时并非立即知晓有如此规模的湖石存在,取石过程先抑后扬,被顾文彬叙述的颇有起伏。先是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住宅得石后的松快,宅中庭院天井用石有了着落:“自得赵园之石,可谓富足有余,我是以有分派三处天井之议。[13]329”次年买得后巷空地,欲造怡园之时,因彼时并未料到赵园有如此大量之湖石,对湖石匮乏之象又表现出很大担忧,再次面临前一年庭院用石的困境,“新池驳岸, 湖石已不敷用”[13]448。顾氏四处找寻旧石消息。在此情势下,方心存侥幸“赵园中有无剩石可取”[13]448?不想的确心随所愿、峰回路转,赵园之石不但又挖出许多,并且源源不绝。“而赵园遗石尚多,岂可甘休?应责令全数扒出运来……与其另出钱再买他处之石,不如将赵园遗剩之石尽数运来,不遗一石,所费者只水脚而已”[13]454。这一发现令顾文彬欣喜若狂,个中欢喜直透笔端:“赵园湖石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真大快事,此乃天意欲成就怡园也。[13]499”并且丝毫不嫌啰嗦,反复强调要搜罗至尽。“赵园之石埋没于荒烟蔓草中者不少,得此番竭力搜罗,石友亦当引为知己,总以搜尽为度,勿使有遗珠之憾也”“赵园之石分作几层出现,此所谓天意欲成就怡园也。……续出之石大约必在瓦砾深处,扒之必定费力,然切勿惜费中止,总以搜罗净尽,不遗一石为度,至嘱,至嘱”[13]500。言语之中难以按捺心中快意。

1.2 选石的标准——玲珑为先,巨峰难得

什么样的石头才是顾文彬所需要的?对此,顾文彬本人有着明确的标准。在同治十二年扩宅之初,顾文彬便在在家书中告之“过云楼与花厅合并,应多用湖石,但玲珑巨石颇不易得,亦须早为访购”。可见,除了太湖石为首要前提外,石头的玲珑,即瘦皱透漏是必要的。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观戴氏石时,顾文彬在日记与自家之石比较时也是以此为标准:“至山塘斟酌桥观戴氏石……其石玲珑瘦透,在我家南院两大石之次。”光绪元年(1875年)建造怡园过程中,顾氏欲在刘园售卖成交之前,向程卧云乞取湖石,仍以玲珑为标准,“刘园又将属外省人,殊为可惜。趁此未成交之先,能否择其玲珑湖石运之,不甚费力者向卧老乞取几块”。即便是小石,亦是玲珑为先,“赵园所剩之石,汝言尚有玲珑者,皆是小石,易于搬运,何不悉数载归”?其他之石则可舍弃,“下剩不甚爱惜之石,送与吴、潘做人情”。

顾文彬选石的另一个主要标准是石峰大者为要。巨峰对于顾文彬来讲是可以长久流传的珍品,“寥寥数峰所费不赀,旁观者必有笑吾二人之痴者。然树木以十年计,立石以百年计”。但玲珑巨峰难得,一方面须玲珑,另一方面虽然须大但也要运送方便。故此,大而近便的石峰顾氏是极为重视的。顾氏搜寻的石峰主要来自赵园,“我本拟将赵园之石弃而不运,现又扒出玲珑之丈二峰,何忍弃置”“于曹园之外,又觅得赵园大峰,便已探骊得珠”。玲珑之大峰难得,为选石之重要标准。

2 运石过程

相比于寻找废园购买旧石,将苏州城内外寻到的湖石运至铁瓶巷更为要紧。自古以来,运送山石皆十分艰难,一方面“石价未必贵,贵在运费”[13]291,同时如何避免山石在运送途中损伤也十分劳心费力,像《园冶》中提到“石无山价,费只人工,跋蹑搜巅,崎岖挖路”[15]181。另一方面,运石兴师动众,惹人侧目,亦非常容易引起意外争端,引发舆论汹汹。

顾氏用石一直围绕宅园建造进行,其运送湖石的时间调配也是跟随宅园建造的节奏。顾氏买石运石大致可分作2个阶段:第一阶段,同治十二年7月开始筹划住宅庭院天井用石到同年年末小除夕[13]343,庭院天井用石布置基本完结,赵园之石的挖掘也告一段落;第二阶段自同治十三年5月,购得尚书里空地⑧,怡园开始用石,至光绪元年10月欲购梵门桥人家湖石⑨满足怡园之用结束。

在运送过程中,运送方式的选择、坊间物议的影响,以及由之衍生的路线的改变,成为关键因素。

2.1 庭院用石的运送

苏州阊门外山塘河是去往虎丘游览的必经之路,河两岸明清时期园林便已群集,“临水亭台,种花园圃,茶市渔村,十十五五”[19]。顾氏宅园所取赵园等旧园之石多在此处(图1),自山塘至铁瓶巷顾宅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运石路线。

2.1.1 水路与陆路各自的困扰

1)水路河道宽深是否合宜。《园冶》记载运石之事:“便宜出水,虽遥千里何妨;日计在人,就近一肩可矣。[15]181”选择运送山石以水运为上,且愈近愈好,因陆路运输运费过多且不易搬运。因此,挑选合宜水道成为水运关键。

同治十二年7月顾氏一直在寻找合宜的湖石,同年8月决定在严氏曹氏二家择一而购⑩。在挑选严氏山石时,顾文彬就已经极为关注运石水路之是否畅通,“近日得雨后河道能否通行?新学前起直至市鹤桥曾否开深?倘已可畅行,即须将购定之石赶紧运来。一交冬令,水潦归源,河水必涸,恐又运不动耳”[13]298。新学前起直至鹤市桥(有其他地图标为“市鹤桥”)水道属苏州城水路“三横四直”之第二横河[12](图3)。新学前至鹤市桥间有白蚬桥,西望可见此段部分水道[20](图4),彼时其河道尚且不能保证畅行,亦可想象其他河道状况堪忧,也预示着后面路线选择之难。

图3 新学前至鹤市桥水路示意图(作者改绘自《姑苏城图(清同治)》)

图4 干将河白蚬桥西水巷(近代)[20]

同治十二年10月购得赵园湖石后,“欲趁方砖未铺、墙垣未砌之先,运入院中,则年内必须竖就矣”[13]320,运输之事更为突出。

从阊门外赵园将湖石运到顾宅,须先运入城中。山塘河与护城河相连,故而城外水路畅通无阻。为难之处在于城内水道多年未浚,运输无法保证。从嘉庆二年(1797年)《重浚苏州城河碑记》中记载可知,距乾隆十一年(1746年)疏浚后,城内河道“积久未修,壅淤渐甚……见所谓四经三纬之水道淤塞过半,其他小港有断流遂成平陆者”[12]。水道久未打理,必致壅塞。而此时同治十二年距嘉庆二年官方大规模正式疏浚又已经过去70余年[21],期间河道小有整理⑪。城内主要河道或有通行,但各水路支流现状应早已不堪。因此顾文彬非常担心城内水运不通,“赵园湖石曾否运动……久旱不雨,河水必涸,湖石重载,恐难运入城中”[13]319。这直接影响后续第一次运输路线的确定:城内水道干涸,摒弃城内水路运送。运至胥门上岸,胥门无水门,在城外上岸拖石进城,从陆路走,如图5[12]左下。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跨河过桥的安全性,“搬运大石之法……大峰从胥门上岸,经过桥梁不少。石车笨重,恐将桥梁压断,昔年刘园运石,曾有此毛病”[13]320。陆路运输至铁瓶巷必然会跨河过桥,顾文彬对此提出忧虑实属必然:如果是湖石体量过大,恐将石桥压断,且赵园“园中最大竖峰有一丈八尺”[13]320体积重量均不能小觑。所以顾文彬提出自己搭建水上浮桥的解决方法。“石车笨重,从陆路搬运,恐将桥梁压断,万一出此,不但修好断桥所费不赀,而大兴土木,物议沸腾,尤为可虑,我意与其从桥上走,不如用驳船横排河内,上以排桫铺平,石车从船上拖过,即使稍费,可免压断桥梁之虞矣”[13]322。将驳船连起铺平,再将水桫木排列于船上,类似浮桥,以便运输。

2)陆路运石方式的选择。自同治十二年11月初4决定从胥门上岸到11月20日这段时间,顾文彬与石匠钟星就用塌板拖曳还是石车载运的陆路运输方式产生矛盾,并发生几次交锋。“运大石必用盘车,乃一定之理,不料钟星老手,而竟不知此法,从前用板牵曳,事倍功半,不免已多费冤钱,现已新制盘车,将来可冀事半功倍”[13]326。盘车,又称骡纲,指结队而行驮载商货的骡群[22]。行旅绘画中“盘车图”已经独成一类,如清·李寅《雪岭盘车图》。顾文彬此处应指畜力或人力牵引的运输大物的大车,后来顾文彬直接称呼为石车。

因匠人认为车运失之灵活,不肯使用石车,故而顾文彬又先后督促换车,并列出证据反驳匠人钟星异议。“钟星前云,车运不便,我已想出确据,炮之重者亦有万斤,军前运用,皆以车拽,灵动之至。此间校场操演,洋枪队以车载炮,旁有土山一座,上下如飞。我想军械所必应有此车,可向借用,倘不肯借或仿照其样式制造”[13]328“惟钟星不肯用石车,未免舍易就难,必须试用。如不合用,再用板拖,未为晚也”[13]334。从11月29日家书来看石车试运石较为顺利,“今知石车用小石试之得法,用载大峰,谅亦得手”。

通过板拖、石车之争也可以看出陆路运石与水路运石相比有诸多缺陷。因此顾文彬更偏向以水运覆盖尽可能多的运输长度,这也是之后更换路径及起岸地点的主要原因。

3)运石路线的变化。从立于顾宅艮庵(为顾宅东路院落,其后为过云楼)庭院中的赵园中峰的运送⑫可以清晰看到运输路线及起岸地点的变化(图5)。

12月初三,赵园中峰顺利放倒⑬,此时顾文彬家书中对顾承他们提出的巨石都从盘门直接入城,于府学西边上岸表示赞同[13]322。“以后巨石俱从盘门运进,府学西边上水装车,此策大妙,竟照此而办”(图5右下)。然而4天后,当赵园中峰拖曳至山塘河畔码头,准备上船运进城时,顾文彬应是参考石匠的提议,又将盘门入城改为葑门入城,“中峰已拽至河头,俟山船雇到,即运进城。我意与其进盘门至府学前起岸,何不进葑门至新学前起岸,石匠熟悉路径,谅必不错”[13]334(图5右上)。当时已有专门应对石材的运送,山船为运石者称谓:“夫湖泖之船大小不齐。运石者谓之山船,运货者谓之驳船,民家自出入者谓之塘船……[23]”8天后,中峰已经运至铁瓶巷西口谷树桥处,随后于12月14日运至家中[13]335,“中峰前日已至谷树桥,刻下想已到家”。12月17日中峰植入庭中[13]337,“中峰已移入庭中,可喜之至”,整个过程用时14天。

图5 运石路线的选择示意图(作者改绘自《苏城地理图》)

2.1.2 物议之患

对于顾文彬来讲,宅园均位于城中心区,湖石运送自山塘河入城至家,无论如何都会为沿路百姓目睹,引众人观议。虽然现今已无法获知当时百姓议论的具体内容,但不外是围绕其扩屋建园等奢侈之举的负面评价,而运送大石作为直观行为则更为突出。与此同时,运石既要避免湖石损伤又要防止碰坏他人物品,须事事小心,整个过程异常琐碎、麻烦,难免物议蜂起。事实上自运送开始,整个过程中顾文彬一直为舆论压力所困扰。直至今日,通过顾文彬所写家书仍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当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

如前文所述,顾文彬对东山潘氏之石兴趣寥寥,原因之一也是怕物议沸腾,“二则此前运石进城,填街塞巷,途人侧目,物议沸腾,今幸而日久事冷,若再翻腾起来,更恐有碍名声”[13]451。这一担忧使得运石时间最好选择在夜间人少之时,“运石宜夜不宜昼,夜则人静,路上无阻,昼则遇热闹之处,恐碰坏沿街摆摊之物也耳”[13]306。光绪元年11月购得罗汉松一株,“廿七日掘起,廿八日用两舟并载至言子庙河,于夜深人静用塌车拽至园门,今晨拆墙而进”[17]372。同时还要注意街头流氓混混的讹诈,避免挑衅争端之事。“旁人惊疑固在意中,所恐无赖棍徒设阱讹诈,切嘱石匠运石之时,格外留心,勿致破坏人家物件及行路之小孩、老妪等人,则衅端无自起矣”[13]330。官员身份使得顾文彬更为爱惜羽毛,以至于在浮言与运石之间宁愿放弃后者也不欲招引坊间物议,“我一生谨慎,近来尤甚。运石一节,闻外有浮言,心甚不安,设使石车仍然不灵,竟有宁舍勿取之意”[13]331。同日顾文斌在日记中表达了同样的意愿,“石平如不灵,拟停运大峰”[17]281,此处“石平”疑为“石车”。而最大限度避免物议之扰,除却时间上尽量选择夜深人静之时,就是将运送路线尽可能躲开城中繁华之所。

2.2 园林用石的运送

通过前一阶段所积累的经验,园林用石的选择及运送方式等均已成熟,但同时也使得本来就十分重要的坊间舆论突显成为运送过程中的核心因素,这也决定了路线的选择。

同治十三年5月17日[13]378,顾文彬在家书中说:“后巷余地已经成交,赵园之石尚虞不敷。”此时尚书里空地购得,怡园的营造迫在眉睫,山石供应又显得捉襟见肘,运石之事提上日程。有了去年住宅用石之教训,此番运石,物议之事便成为重中之重。因顾文彬对于前次所惹物议心有余悸,以至于有石价未能谈拢,反而有庆幸之心。“斟酌桥内一峰议价未成而罢,正合我意。上年举动已有浮言,今若再有震惊,岂不更滋物议”[13]366?尤其是当听说同城好友沈秉城要建耦园,立觉可以分担舆论压力,长出一口气,“沈仲复亦要起造花园,可与我家分谤”[13]387。

因此,水道宽深适合行船与否虽是先决条件,舆论物议却是近乎决定性的因素。纵观各次可能的路线选择,从阊门入城最近,但人烟繁茂,街巷密集,且沿路附近多有衙署相伴,显非良策。而齐门娄门入城至铁瓶巷仍然需经过城市中心闹市地段,桥梁支路众多(图5左上)。胥门无水门[20](图6),只有盘门与葑门[20](图7)可选,同样,盘门入城仍然水路不畅,至府学西就得起水上岸,石车与塌板拖曳路途尚远,一路行来仍有按察司署、财帛司堂等衙门,以及吴邑文庙、吴县县学等处,同样容易引起百姓议论(图5右下)。次年,怡园运石时,顾文彬特别抱怨过此段运送之物议纷纷,明显看出初次运石时胥门入城所造成的影响。“前此拉过吴县学场,已有烦言,故不可不慎也”。吴县学场位于干将路北养育巷西,过升平桥东,与吴邑文庙毗邻(图5左下)。葑门入城已为必然,并且石匠熟悉河道情况,应知道水路路线,更增顾文彬的信心(图5右上)。

图6 胥门(近代)[20]

图7 葑门水门(约1900年)[20]

同治十三年6月[13]396将新学场改为距离尚书里空地更近的言子场起岸(图5右上)。“倘河水宽深, 能载至近处起岸, 便可省力。切勿于新学场起岸”,前次欲买严氏石时,顾文彬曾专门询问过新学前至市鹤桥者(图3)一段水路情况,恰好是新学场至言子场段,应是已经积累了经验。言子场与怡园仅一护龙街之隔,从言子场起岸仅需经过1~2个小街道,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多热闹的区域。同年7月,家书中记述“赵园石从言子场起水, 径进后园, 不招火气,欣慰之至”,应是自言子场起岸较为成功。第二年初,光绪元年正月初八[13]470考量运输王家花园峰石的时候也是要在言子场起岸,“倘能将船载至言夫子场起驳,较为隐秀,未知做得到否”。

3 存石场地

当住宅所需湖石运送开始时,陆续运至的湖石及花树植物无法立即植入庭院⑭,必然需要空间暂时堆放。后巷空地未购得之时,湖石堆放于路旁引得群情汹涌。“今空地尚无眉目,而先运零星诸石,盈千累百,填衢塞巷,骇人耳目,招人物议,此失策之甚者”[13]340。

虽然在运石之初,顾文彬已经虑及此处:在同治十二年12月中,曹、赵两园大的峰石已运来许多,决议停运赵园余石,打算后巷空地得来再运。“余者决意停运。俟他日后巷空地得来,届时再商载取余石,未为晚也”[13]335。但针对住宅用石,院落空间狭小,终究不能一切如意,只能找寻各处场所堆放。

顾文彬根据使用情况将湖石分作2种来存放。一种是需要短期堆放一段时间,置于康王庙,康王庙即周康王庙,位于仁德坊北,尚书里怡园空地旁(图8)。“大峰运齐后,即须赶植庭中,一面将无用之石赶紧堆积康王庙旷地,以清街道,石头收拾干净,浮言自息矣”[13]335。随后再次叮嘱暂时不用之石均存于康王庙,“散石之已运出者,全数堆在康王庙之空地”[13]340。另外一种,属临时堆放、立即可拿来使用的,则置于自家及李公馆照墙处(图8),“除将家中砌花沿坛等应用者留出若干,堆在自家及李公馆照墙之下,其在沿路者,务要收拾干净,一块不留,既不碍人行路,亦不滋人浮议”[13]340。即便别无他法只能堆于路旁,也须在偏僻巷内,“除家中合用之石,此外填衢塞巷者,务必扫数收拾,堆在后巷空隙之处。若仍置于通衢,则行道之人皆耳而目之,浮言永不能息矣”[13]336。

这种路边存放的窘况,一直持续到后巷空地即尚书里怡园处购得之后才得以解决。“后巷余地已经成交……俟水涨船通,陆续运来,堆积空地”[13]378“赵园运来之石须尽堆在后园空地”[13]398。

4 结语

凡园林堆山,其石皆有来处,又须搬运,诸事繁琐,假山堆叠前的这一过程对于今人来说并不清晰,也易被忽略。在清末文人顾文彬父子建宅与营园时,通过顾文彬的家书与日记等文献,将叠山前的这一阶段鲜活地展现了出来。先是取石近便作为首选条件,购石时再以玲珑巨峰作为主要的选石标准。尤为关键的是在运石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在解决的同时也决定了整个运输过程,包括水路方式、运石时间及运石路线等。首先,山石运送的省事便捷与否影响到水路、陆路相互路程长短的平衡,进而作为路线选择的重要考量。其次,到运石后期,坊间物议的凸显成为山石运送时间、运送路线选择的决定性因素。直至运送到达目的地,堆放场所也需考虑周到。顾氏宅园立石叠山之前的选石、购石、运石、堆放等一系列环节,无论哪一环未能考虑周全,都会深刻影响到营造进度及最终的营建效果。这一阶段的成败是否影响到后续假山堆叠的规模、园林空间形态乃至山水意境的改变,也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注释:

① 孟兆祯先生书中将山石水平运输称为“引重”:包括大搬运、小搬运、走石3个阶段。把山石从采石地点运至施工堆料场称为大搬运。本文所关注的运石阶段与大搬运相类似。

② 原文“后园池有一亩大,不必再开。旧有黄石流落,加以赵园新石,必敷驳岸只用,挑净瓦砾”[13]396。

③ “查乾隆进士冯浩的《网师园序》可知,网师园曾名曹园,当时的网师园归属人为退休官员李鸿裔,即顾文彬的好友,想必借石是有可能”[16]。

④ 原文“三孙提及梵门桥人家废园”[13]402。

⑤ 原文“闻赵鲁沂云,有心正堂王氏,乱前在下津桥居住,家有小园,颇有湖石”[13]448。

⑥ 原文“今又得杨铁蕉家取石事”[17]358。

⑦ 原文“当日造此大园,砌石必然讲究”[13]391。

⑧ 原文“后巷余地已成交”[13]378。

⑨ 原文“光绪元年十月廿八日辰刻,携三儿至梵门桥观楠木厅三大间,前有石栏三面,湖石甚多,连余房约廿间,索价千元,顾万全经手,余还价六百元,此交易若成,园中石不必再添矣”[17]369。

⑩ 至21日,因已成功购得曹园湖石而舍弃严氏之石。原文“曹氏之石,以五十元得之,便宜之至,运费即稍多,亦不必计较”[13]303。

⑪清末太平天国时期李鸿章攻克苏州后,修浚城内三横四直河道,并重建漕仓,另,道光十五年春,郡绅吴廷琛、潘师乾等倡浚[18]357。

⑫原文“赵园诸峰,俱已到齐。除中峰立于艮庵庭中”[13]339。

⑬峰石在搬运还未展开时就已经遇到难题:旧园中矗立的峰石如何放倒而无损石头本身?《过云楼家书》“中峰背后已有裂纹,硬拽倒地,恐出毛病”;其后虽未提具体做法,但应该找到了有效的放到石峰的方法,并获成功,“大峰背后既有裂纹,尤须格外留心一切,眠倒之法已为尽善,汝与孙辈亲往照料,则人事更尽”“中峰眠倒无损,此真石丈有灵”[13]328;331-332。

⑭原文“新买各树暂寄植永定寺,今冬再移,空有损伤,不可造”[1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