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价值与路径探析

2021-06-15刘雨菲马宁王珮桦

今日财富 2021年14期
关键词:扶志先进典型贫困地区

刘雨菲 马宁 王珮桦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和部署的重要国家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兜底工程,关系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思想扶贫在精准扶贫中起着思想先导、精神动力和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必须在工作中高度重视。当地政府和扶贫干部可以通过扶贫先扶志的方式激发贫困户主动脱贫意识,通过教育扶贫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斩断思想穷根,通过乡村文化建设营造思想脱贫的良好氛围,通过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树立脱贫信心,形成你追我赶的脱贫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的思想扶贫的关键作用,只有扭住这个“牛鼻子”才能加快贫困地区的脱贫速度,提升脱贫质量,防止贫困户再次返贫。

一、思想扶贫的基本内涵

思想扶贫是指通过合理可靠的切实路径使贫困群众进步思想、开阔眼界、增强信心,从而在根本上激发困难群众想要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使扶贫对象摒弃错误观念,从被动的接受帮扶转变为主动地积极脱贫,而不是一味的依赖扶贫,甚至以穷为荣。思想扶贫是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扶贫方式之一,与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共同形成了精准扶贫的工作矩阵。

在脱贫这场艰巨的持久战中,思想扶贫是精准脱贫的动力源泉,更是精准脱贫的灵魂所在,只有打牢了“思想扶贫”的地基,消除扶贫对象思想上的贫困、坚定贫困群众脱贫的信心,才能更快、更好地打造精准脱贫的高楼,使扶贫工作事半功倍。从脱贫工作的主客体关系看,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政策保障、扶贫干部们的辛苦付出,更需要困难群众以愚公移山之志撸起袖子加油干,只有以内生动力引领困难群众脱贫,與扶贫干部拧成一股绳,众志成城,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庄重承诺。

二、思想扶贫的重要价值意义

(一)思想扶贫是精准脱贫的思想基础

长期以来,贫困人口所集中的地区相对闭塞,长期生活在这样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环境中,贫困户所能接触和探索的空间都无法得到拓展,自然缺乏对外界的了解,也就无法激发他们对脱贫致富的向往。同时,落后的思想和狭隘的视野也导致他们无法意识到当地的一些农产品或自然资源极具经济价值。

在处于脱贫攻坚冲刺期的今天,若仍旧只是单纯以“授人以鱼”的方式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燃眉之急,那么最终得来的不过是周而复始的“输血式”扶贫,并不会让贫困人口所面临的境况发生实质性改变。所以,只有“授人以渔”才能帮助困难群众合理利用当地的一些资源来创造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价值,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防止再次返贫。要确保“授人以渔”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奠定当地困难群众主动脱贫的思想基础,主动自觉地学习农业技术、就业技能和文化知识,这就必然需要将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重视“扶志”和“扶智”,从转变贫困群众的错误思想抓起,帮助贫困群众加强脱贫意识。

(二)思想扶贫为精准脱贫注入精神动力

长期以来,由于在贫困地区和贫困户中缺乏精准扶贫手段和促使贫困县、贫困户摘掉贫困帽子的具体指标,导致一些贫困地区的扶贫对象产生了“要我脱贫”、“求我脱贫”的心态,并一味地依赖扶贫政策,坐等政府给予的物质以及金钱补助,而未能注重长远利益和自身脱贫致富能力提升。此外,一些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家庭人由于长期习惯贫穷而早已对贫穷感到麻木,从根本上缺乏能够脱贫的坚定信心,认为自己缺乏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无法满足一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的基本要求,不愿意去学习和改变自己。因此,要进一步推进脱贫致富工作,必须在贫困户中拔掉思想上的穷根,让贫困群众自发地产生“穷则思变,差则思勤”的内生动力,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并坚定摆脱贫困的信心,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告别贫困走向小康生活。

(三)思想扶贫为精准脱贫工作凝聚共识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困难与艰险面前,广泛的思想共识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广泛的共识就难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工作合力,无法使扶贫干部和扶贫对象拧成一股绳,进而找到经济上贫困的思想根源,甚至可能使脱贫攻坚工作走弯路和错路。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经常会面临扶贫对象生活诉求多样化、相对贫困产生的心理失衡、过分看重物质扶贫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地落实,更无法为乡村振兴和贫困户自力更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思想扶贫可以通过农民夜校、思想动员、理论宣传等多种方式,解读宣传好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和工作思路,强化文化引领、道德教化和正确利益导向,更好地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举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思想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实现路径

(一)扶志是思想扶贫的关键所在

面对脱贫攻坚中存在的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员思想上的依赖性,心理上的不自信等落后思想,必须以扶贫先扶志的工作方法加以解决,把扶志摆在重要的位置。在具体工作中,扶贫工作的开展需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扶贫干部要花大力气充分掌握扶贫对象的生活状况、文化水平等一系列相关信息,了解需要“扶志”的实际困难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合理的帮扶措施和工作规划,达到精准扶志的效果。

在思想扶贫中,要开展工作实例和典型经验学习,让贫困户明白自身的致富能力和发展潜力,对政府帮扶和工作规划有信心,树立脱贫致富的坚定信念;要向贫困户灌输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使其明白贫困本身不是一件耻辱的事情,但是安于贫困现状和不思进取,永远等着政府和扶贫干部帮扶的思想,才是真正的贫困,才是最大的耻辱;要立足实际来制定相关帮扶政策条例,确保帮扶措施落地生效,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的同时避免出现“争当贫困户”的心态,使贫困群众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提振信心,激发起内生动力,从思想上根本脱贫,真正实现精准脱贫。

(二)以教育扶贫和技能培训斩断思想穷根

要斩断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思想穷根,就必须加强教育和培训投入,防止思想和文化贫困导致的贫困代代相传。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一方面,贫困地区各级各部门要通过建档立卡、鼓励乡村支教等教育扶贫措施,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多层面构建全领域结对帮扶关系,使偏远地区的孩子有机会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让那些也许只能一辈子守着贫瘠土地的孩子有机会见识外面的广阔天地,有机会拥有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通过教育改变贫困现状的能力,然后满怀希望去建设自己的家乡,帮助自己和周边的人脱贫致富,从根本上斩断穷根,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摆脱阴影。

另一方面,“扶志能治懒,扶智可致富”,可以因地制宜的帮助贫困群众学习相应的技能或科技培训,以精准“扶智”的方式使不同的贫困群众可以通过不同的致富手段或途径使其劳动成果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让困难群众有脱贫致富的信心且有脱贫致富的能力。

(三)强化乡村文化建设,营造思想扶贫的良好环境

由于受到一些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一些贫困家庭和贫困户在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技能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当地落后的文化习俗,比如,酗酒、高额彩礼、大包大办的婚丧嫁娶等严重阻碍着当地乡风文明建设和贫困户脱贫,甚至导致部分脱贫户再次返贫。

在贫困地区的思想扶贫中,必须文化先行,以先进的、文明的乡村民俗公约代替落后的、封建的思想风俗,可以通过送文化下乡、送科技下乡、送卫生下乡向当地群众传递先进思想,可以通过推进乡村文明公约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当地村民思想文化认识,可以通过行政立法强制干预一些落后民俗在当地的死灰复燃,可以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八荣八耻”在当地树立厉行节约、踏实肯干的文明乡风,可以通过家风家训建设推动先进思想文化在当地农村家庭代代相传,为思想扶贫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以先进典型教育带动全面脱贫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有利于在贫困户中树立脱贫信心,帮助贫困户开拓视野,主动寻找和对接脱贫致富机会。

一方面,当地政府和扶贫干部要努力培育和挖掘脱贫致富先进典型。在精准扶贫中,要发挥产业政策、就业帮扶、创业扶持等一系列幫扶政策的重大作用,策划孵化出一批群众需要、社会欢迎、容易复制的具体扶贫项目,让当地困难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并从中选择培育个别贫困户家庭和致富带头人,力保项目成功,使党和政府在当地的精准扶贫政策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脱贫致富现实。

另一方面,对于脱贫致富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要努力挖掘其先进事迹并大力表彰和宣传,引领贫困群众学习脱贫政策、学习先进典型,营造积极的脱贫致富氛围。通过先进典型的宣传教育作用使贫困群众看到脱贫的希望和美好未来,在潜移默化中转变扶贫对象依赖扶贫、不肯脱贫的错误思想,激发其想要自主摘掉贫困帽子的信心和决心,明白幸福生活的到来不仅离不开党的温暖,更应该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对于勤奋肯干、不怕累不怕苦的困难群众要给予充分肯定,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以勤劳为荣、以懒惰为耻的观念,要向脱贫标杆看齐,找差距、思不足,形成“人人争光荣”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1.四川财经职业学院;2.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2018年度科研项目《家风家训建设在凉山彝族地区思想扶贫中的重要作用与现实路径》(YZWH1813)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扶志先进典型贫困地区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扶贫·扶志·扶智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美丽中国:扶贫先扶“智”和“志”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浅议如何培树先进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