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制度下财务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2021-06-15刘庆洋

今日财富 2021年14期
关键词:双师师资队伍证书

刘庆洋

2019年國家开始启动“1+X”证书试点工作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改革与创新,而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十分重要。职业院校必须要强化自身能力,创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也要依靠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构建适应“1+X”证书制度的师资队伍。本文以昌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相关方面的建议。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指出,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为适应市场需求,开始启动“1+X”证书试点制度。“1+X”证书即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职院校学生仅有学历证书还远远不能达到市场需求,为了更好的就业,掌握企业所要求的实践技能,学生再取得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就十分具有必要性。

目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由中联集团组织开发的“智能财税”,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初级考试内容有社会共享代理服务、社会共享外包服务、社会共享企业管家。在此证书要求的考试内容背景下,高职院校应重新定位,努力做好适应1+X证书制度的师资方面建设。

一、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笔者以昌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联系实际,分析出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师资队伍不够强大

1.需要更丰富的师资来源方式

目前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来源有四种方式。第一是自高校毕业后直接来学院任教,第二是通过事业单位编制考试后来校任教,第三是由其他高职院校转入,第四是通过政府人才引进政策引进。

可以看出这四种师资来源基本是高职院校引进师资的通用方式,但目前结合1+X证书制度,仅依靠这几种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实操性强,如果要实现课证融通,那么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是一方面,教师实践能力应是更重要的方面。很多教师毕业后即任教,缺乏企业经历,往往会造成按书本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的现象。

2.师资队伍组成结构不够合理

根据以上三个表中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第一,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师资队伍青年教师数量占比较高,是中坚力量却缺乏锻炼缺少经验,有经验的中年教师与老教师占比少,这不利于整个团队的稳定。第二,教师学历普遍在研究生层面,缺少高层面的博士学历,也缺少本科毕业后具备企业经历的教师。第三,具有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的教师少。而青年教师都是讲师职称,不论是教学经验还是实践能力都有所不足,青年教师还未成长起来,拥有高级职称的骨干教师也临近退休,这就造成了人才梯队断层的局面。

3.“双师型”教师不够且认定制度不完善

教育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列举12条举措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其主要内容是既有双职称,一种教师职称和一种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职称。又有双能力,有专业理论教学的能力和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

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学院关于“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不够全面,教师仅符合讲师职称再加上非教师系列的中级职称就可评定为“双师型”教师,学院对于教师实际的实践能力未做具体要求,也缺乏相应的考核管理制度,这最终还是不利于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二)未能构建校内校外双导师队伍

1.校企合作力度不够

高职类学校不同于本科院校,注重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仅依靠书本知识的自我更新明显已不能满足社会上企业的需要。自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20条以来,国家启动1+X证书试点工作,大力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这两项内容是密不可分的,校企深度合作是落实1+X证书制度的重要举措。学院教师每学期末结束会参与到下企业的锻炼中,这的确会使教师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得到更新和进步,但学生却并未参与其中,不能得到更为直观的学习磨炼。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是基本固定的,但社会上的企业却处于各种不同的行业,如果不加强校企合作,学生的知识储备再丰富也难以胜任不同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

2.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缺乏有效指导

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在入学第三年就开始校外顶岗实习,教师通过蘑菇钉软件,监督学生在实习单位签到,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实习情况给予指导,这本质上还是校内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实习岗位不同、实习企业行业性质不同,教师难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有效性、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所以,建立校外导师制度就十分重要,校企紧密合作,让学生成为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效结合的人才。

二、1+X证书制度下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出的问题,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师资队伍进行建设,这样1+X证书制度才能更好的落实。

(一)从内部方面来说

1.丰富师资来源

高职院校学生要在就业上相比本科院校学生更有竞争力的话,就必须更注重实践技能的锻炼。学校在引进师资上可采取其他方式,不必过于拘泥于教师的学历,应着重引进有较长企业工作经历,具备实践能力的教师。也可以适当引进一些往届学校的毕业生来学校担任实训课程的教师,学生大专毕业,在企业工作,经受了锻炼,他们更懂得企业实际需要什么,更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2.构建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要加强师资力量,就必须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拥有会计师、经济师证书不足以说明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首先,应组织教师进行一些专业培训,比如智能财税(初级、中级)1+X师资证书培训,使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做到课证融通。也可以组织教师参与一些社会上的会计培训,或者邀请企业优秀会计工作者来校讲座,教师听取最新的会计政策、税法政策,了解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影响相关的会计岗位实操。同时教师每年参与至少一个月下企业锻炼,这样教师可以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技能。其次,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应根据证书考试内容、教师实践经验,结合教师专业特长,打造教学团队、技能大赛团队。团队内部师带徒,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带领青年教师,传授专业技能。同时发挥好中年教师的中流砥柱作用,做到老中青三代教师人才不断层。最后,完善“双师型”教师评审制度。目前我国对于“双师型”教师认定尚无规范性文件指导和相关法律规定。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好针对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认定的规范制度,强调教师的实践能力。对于教师职称评定,加大实践技能权重,建立相关考核制度,在各项规定的实施下,使教师确实能够胜任企业会计岗位,能够了解岗位要求,从而改善教学方法,让“双师型”教师成为1+X证书制度的实践者。

(二)從外部方面来说

1.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未能联系实际探索出一条深层次的、适合自身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而企业本质上还是要降低成本,追求利润的,由于当地政府对校企合作中给予企业的税收优惠等政策未做具体规定,企业对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这些情况,导致很多校企合作只是浮于表面。

高职院校应从易到难,逐步探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基本从事中小企业的出纳、会计岗位,最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成长的企业应是会计师事务所、代理记账公司。这些企业所涉及的公司财务账目众多,用工需求很大,能够满足大规模的顶岗实习。学校可先联系这些企业,让学生每学期能有若干次进入企业实践的机会,学生得到锻炼,毕业后部分学生就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其他学生也可以因为具备实践经验应聘到其他不同类型的企业从事财务工作。

学校积累了此方面校企合作经验之后,有了一定口碑,进而可以与其他企业采用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合作,企业参与学校招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而行业龙头、领军企业也可以参与到1+X证书标准的制定,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校企双方开发合适的教材、把财务管理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会计岗位综合实训》等实训课打造成优质的专业核心课程。这样企业就省去了培训成本,学生也可以满足企业要求,直接上岗工作。

2.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队伍

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普遍不高,学生进入社会,没有了在学校的约束感,怕苦怕累、随意脱岗的现象很常见,单纯依靠校内实习指导老师指导效果不好,这就需要校企深度合作后,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队伍。

双导师队伍需要校内教师积极到企业中去实践、去挂职锻炼,可以参与企业项目、生产的管理全过程,教师可以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帮助企业做一些税收筹划、申报以及其他财务咨询工作,不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教学水平,从而更好的落实1+X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

双导师队伍需要学院从校外企业中邀请一批有资质、专业技能过硬的出纳、会计岗位工作者来校兼职,作为兼职教师,他们实践经验丰富,在授课过程中即传授了经验也可提升自己理论水平。当学生顶岗实习时负责学生实习指导,能更好的约束管理好学生,并且提高学生技能。

校内外双导师精诚合作,研究出一套适应1+X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相信通过合作,能打造一支校内导师懂实操、校外导师懂教学的优质双导师队伍,切实将1+X证书制度落地落实。

(作者单位: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昌吉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立项院级科研项目《基于“1+X”证书的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CJZY2020005)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双师师资队伍证书
少就是多
2018年全区新增“双师型”教师1107名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有效途径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两面夹击 让恶意证书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