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竞争视角下张渚镇美丽乡村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2021-06-15沈迪蒋旭娇

中国市场 2021年13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

沈迪 蒋旭娇

[摘 要]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保理念。“两山理论”提出16周年实现全面小康之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更加美丽的乡村。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建立模型,在资源竞争理论指导下,分析影响张渚镇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因素,张渚镇与竞争者相比主要困境在于产业因素、人才因素和品牌因素等。加强资源利用规划引领,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注重资源品牌凝练提升,完善资源宣传方式方法有机结合,将是张渚镇后发而先至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资源竞争;张渚镇;美丽乡村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3.033

1 前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保理念,即“两山”理论。“两山”理论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贯穿着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科学指南。总书记要求实现全面小康之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更加美丽的乡村。

宜兴市张渚镇与美丽乡村实践的始发地——浙江省安吉县同处“苏西南—浙西北”这一区域,地理地貌相近,人文历史条件优越,经济也相对发达,发展理念是保持原有村容村貌,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农村城镇化并非农村现代化的唯一选择,保持原有村容村貌、特有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之加以现代化改造,不失为更加可行的办法。但是,宜兴的美丽乡村建设相比其近邻起步较晚,与安吉、长兴等地在推进程度上差距较大,媒体实践报道较多,但系统分析研究却纸端难觅。文章通过问卷調查,建立模型,在资源竞争理论指导下,分析影响张渚镇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因素,旨在为其未来发展提供现实分析。

2 调查对象

宜兴市张渚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对其发展现状有直接感受的,无疑是在当地工作生活的群体。他们或是施政者,或是政策的执行者与受益者,对当地发展有着深刻的体验和长期的思考,他们的意见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考虑调查效力及时间精力等原因,笔者决定以张渚镇当地居民为调查对象。

3 问卷数据质量审查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5份,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共计65份,回收率为100%。在本次调查过程中,由于问卷的题目还涉及发散型题型,因此每一份调查问卷都是笔者现场发放,逐一收回的,也确保了问卷的真实有效性。文章采用最常用的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为检验指标,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为0.949。傅莱德曼卡方为200.238,p值为0.000,表示被调查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信度高。KMO值为0.879,所有数据显示表明这些数据有较高的效度,适合做因子分析。

4 数据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被调查者基本信息

在调查样本中男性和女性的人数基本相等,男性占49.2%,女性占50.8%,女性略多;从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来看,各年龄段均衡分布,其中,20多、30多、40多比例略高,在20%~30%,50多岁、60岁以上略低,介于10%~20%;从被调查者工作性质来看,务农人员最多,几乎占到一半,其他村管、镇管、企事业人员较为均衡,基本介于10%~20%,较为符合乡村的基本特征;从收入情况来看,2000~5000元月收入者占84.6%,而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仅占15.4%,高收入者所占比例较小;从来源地看,被抽样调查对象主要来源于张渚镇和宜兴,占98.5%,而宜兴以外人员仅占1.5%,表明张渚镇人员构成还是以本地人为主,如果这个比例具有代表性的话,体现出张渚镇对外地人才吸引力不足;从文化程度来看,本次调查对象中,没有硕士以上人员,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基本上在20%~30%,分别为27.7%、30.8%、23.1%、18.5%。

4.1.2 对人才现状的认知

被调查者整体上对张渚镇的人才现状评价一般。从机关干部水平能力看,绝大多数人认为在基本合格及以下,占到95.4%,仅4.6%的被调查者认为很好;从村干部文化年龄来看,89.2%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一般及以下,仅10.8%的被调查者认为很高很年轻;从青年精英人才来看,96.9%的被调查者认为能力还可以、不太有能力、没有能力,仅3.1%的被调查者认为很有能力;从人才培养政策和力度来看,98.5%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一般及以下,认为人才政策和力度很大以上的仅占1.5%。总体看来,宜兴张渚镇人才政策、人才现状离社会预期有一定差距,需要花大力气进行人才建设,以期对当地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4.1.3 对产业发展的认可度

被调查者整体上对产业培育的认可度呈现均态分布,其中对旅游业发展现状认可度较高,对以农业为基础的生态旅游有较多期许。从对产业培育满意度来看,从不满意到非常满意集中在15%~30%;从各产业形态来看,对工业发展水平认可度较差,全部集中在一般以下;对农业发展水平基本集中在一般以下,仅4.6%的被调查者认为很好;对旅游业认可度较高,有26.2%的人认为发展得很好;而对于以农业为支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也有10.8%的人认为很满意,但是低于旅游业整体水平;对于张渚镇核心资源的认识来看,52.3%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农业,40%的人认为是其他(主要是服务业),表明被调查者普遍对农业的发展有较大期待,希望通过特色农业与旅游服务业展开张渚镇腾飞的两翼。

4.1.4 对文化建设的认可度

被调查者对张渚镇文化建设的认可度普遍不高。对于文化建设水平,集中在一般及以下;对于文化建设对张渚镇发展的引领作用发挥上,100%的被调查者认为做得一般及以下。文化是一种上层建筑,它不像经济发展那样能给被调查者带来直接的心理体验,如果文化建设没有直接惠民,可能会影响被调查者的判断。

4.1.5 发展理念与品牌特色打造

被调查者对张渚镇发展理念特色打造评价整体偏向负面,而对于品牌知晓度较高,旅游品牌整体认可度低。从发展理念开放程度来看,认为很开放及以上的仅占12.3%,而认为一般及以下的占87.7%,这与张渚交通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自身不可替代特色及产品打造来看,92.3%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一般及以下,仅7.7%的人认为在很好以上;从品牌和旅游品牌知晓度来看,对张渚镇品牌的知晓度高于旅游品牌,说明张渚镇存在一些品牌的积淀,对于旅游品牌也有63.1%的人较为了解。但由于被调查對象主要为宜兴和张渚人,品牌的作用在于对外创造价值,因此该结果只能说明品牌建设有一定基础,但如何将品牌知晓度扩散出去,仍是必须面对的课题。

4.2 因子分析

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情况下三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2.405%,说明三个变量反映了近73%的原始数据信息。其中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高,为58.019%,解释了18个变量总方差的58.019%,第二个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8.389%,第三个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5.997%。虽然在影响因素的选择上,由于对张渚镇美丽乡村建设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因素选择上有一些问题,但是从资源竞争这个理论角度出发,数据所显示的解释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能够解释大部分原因。

根据系数绝对值大于0.5的要求,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三个公共因子。第一因子可以总结归纳为产业培育因素,表明它对张渚镇美丽乡村建设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二因子可以归纳总结为人才储备因素。第三个因子可以总结为品牌积累因素。

通过因子得分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三个公因子由强到弱的排位分别为:产业培育因子、人才储备因子和品牌积累因子。

(1)产业培育因子,对张渚镇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最为显著,产业培育因子包括张渚镇文化产业现状评价、张渚镇工业发展评价、张渚镇农业发展评价、张渚镇旅游业发展评价以及对张渚镇产业培育评价和现有优势综合评价,在资源竞争理论下,张渚镇必须做好产业培育文章,不断打造优势产业,才能更好地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2)人才储备因子,就是对人才培养和吸引力度的大小,它对张渚镇美丽乡村建设也有着重要影响,在论文中包括张渚镇机关干部能力、村干部文化水平和年龄层次、张渚镇政府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政策和力度评价,内部培养和外部吸引是促进人才储备的两个有效途径。

(3)品牌积累因子,当资源竞争从简单的优势资源彰显进入创造资源的新阶段,品牌资源竞争是不可替代的资源竞争形式,包括张渚镇核心资源不明显、已有的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要根据现有资源突出发展优势,以强大力度去推广和宣传,这是张渚镇扩展美丽乡村建设外延的重要渠道。

5 基于资源竞争理论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产业培育因素

产业培育因子在因子分析中的影响作用最大,解释率在58.019%,可见在资源竞争视角下,张渚镇美丽乡村建设最需要重视的便是产业培育,产业作为资源竞争的高级形态,却是张渚镇发展较为薄弱和滞后的板块。

5.1.1 产业是资源竞争的高级形态

产业培育是资源竞争的另一重要内容。社会分工是社会组织运作的形式,由此形成不同地域不同的产业形态,产业培育只有形成规模化,尽可能占据产业链上游,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一般认为,产业的培育难以依靠市场力量完成,市场的盲目性和逐利性往往会使产业发展徘徊于初级阶段,只有依靠政府的有力推动,运用大量资源进行引导,才能逐步形成规模效应和打造产业链条。地方政府是打造产业竞争力的主导者,产业竞争力取决于地方政府产业选择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以及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地方政府必须选择有雄厚基础的产业,配置优质资源持续支持其不断发展,才能使产业逐步走向产业链上游。镇级政府一般对产业的规划能力较弱,必须依靠上级政府的支持,或者借用智库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做好产业培育和规划。

5.1.2 张渚镇产业培育滞后

根据调查显示,调查者整体对产业培育状态并没有形成集中意见,不同对象对此分歧较大,有近40%的受访者对产业培育感受不明显或不满意。考虑到其中有29.1%被调查对象为镇村管理者,由此判断基层人员对产业培育的现状不满意度更高。各个产业中,除对旅游业的现状满意度稍高外,对工业、农业满意度几乎全部集中在“一般”以下。从现状调研来看,张渚与官林和丁蜀这样的明星镇相比,虽然几大产业都拥有一定基础,但没有像它们形成绝对优势,面临外部竞争和转型的巨大压力,政府对产业竞争意识刚刚觉醒使其错过了历史发展最佳机遇。笔者认为,张渚镇在产业培育上尚显滞后,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工业来看,张渚镇的工业经济总量偏小,与中心镇的地位不相匹配;产业培育滞后,各产业板块均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工业投入后劲不足,新产业新项目入驻不多;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发展理念淡薄,科技装备水平、现代市场意识、企业管理模式、做大做强信心还不适应“新常态”发展形势,企业管理模式不能跑赢高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工业集中区配套服务功能偏弱,短期内难以突破园区扩容的瓶颈。从农业来看,张渚镇的生态农业缺乏整体规划,项目发展脱离镇村及产业的整体要求;项目分散,起不到对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集成支持;项目规模小、档次低,起不到支撑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作用;开发主体弱化,难以促进全镇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全镇14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开发主体11个为农业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等小型农业企业,不能支撑全镇产业发展大局;开发内容缺乏综合性,重基础设施建设,轻农业产业发展,局限于基础设施一建了之,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违背了开发为产业服务的初衷,开发效益难以体现,基础设施的使用维护和维修难以到位。从旅游业来看,张渚镇乡村旅游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相比其他地区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扶持力度太小,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各板块还没有突出自身特色的具体规划,尚未形成完备的旅游规划体系;景区发展形态较为初级,旅游模式以单纯的观光游为主,主要依托原生态的地貌风光,相关配套和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缺少有噱头、吸引人、有较强的娱乐性和互动性的子项目,游客有钱花不出去。

5.2 人才储备因素

人才储备因子在因子分析中的影响作用居于产业培育因子之后,解释率在8.389%,可见在资源竞争视角下,张渚镇美丽乡村建设还需要重视人才储备,人才作为要素禀赋的重要内容,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5.2.1 要素是资源竞争的初级形态

要素是资源竞争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认为,组织生产所必需的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人才(企业家)四个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权制度的确立,技术和信息等也作为要素被投入生产。在一个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要素能够进行合理的流动。对于乡镇而言,资本、劳动力比较容易通过要素流动来引进,土地资源因地域和开发程度基本是固定的,信息要素在网络时代也较易获得,而技术要素需要长期积累而往往形成壁垒,需要进行选择性获得。最重要的变化要素在于人才要素,而人才一般更易于向中心城区聚集,中心城区在政府的人才资源配置中也更易占得先机,而对于相对“边远”的乡镇而言,吸引优秀人才的成本更高。资源竞争要求政府能够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创业成长的环境,吸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聚焦到本辖区。

5.2.2 张渚镇人才储备薄弱

如前文调查显示,张渚镇在吸引培养人才政策上力度不够,基本集中在“一般”以下,属于随波逐流的类型,主动作为应该较少。而对机关干部、村干部、青年精英三类人才的评价基本上处于“一般”以下,特别是对机关干部的水平能力有60%受访者认为“不太好”和“很不好”。现实考察中发现,作为乡镇一级的张渚镇在人才的培养储备上确实有待大力加强。张渚镇地处宜兴“边远地区”,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人才要素的储备不尽如人意,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实地调查中发现,目前张渚镇三支队伍的现状均面临挑战:机关干部队伍双创意识不强,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青年精英人才队伍羽翼未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机关干部队伍来看,部分干部创新创业精神不强,开拓进取精神不足,满足于按部就班、得过且过。年轻后备干部认真学习、勤奋工作的状态不尽如人意,实践锻炼机会较少,教育培养力度有待加强,能力素质提升还不够明显,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青黄不接”现象,整个干部队伍出现了结构性断层。

从村干部队伍来看,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导致后继乏人。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有头脑、有技术、有本事、有门路的青壮年尤其是大学生纷纷离开农村,导致村级干部队伍缺乏。张渚镇有13个行政村,现有村干部135人,45周岁以上82人,占60.7%,高中及以下学历60人,占44.4%,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问题日益凸显。村干部培养存在着教育培训不尽合理,重宏观理论,轻实务管理。村干部实际锻炼机会缺乏,除村书记、村长等主要干部以外,许多村干部尤其年轻后备干部对全镇性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参与不够,实践不够,思考不够。

从青年精英人才队伍来看,主要由包括工业、农业、三产服务业和创业大学生在内的自主创业人才和企业家二代等群体组成,年龄层次主要集中在24~45周岁年龄段,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93.5%。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青年精英人才的创新意识不强,促进转型发展开创新事业的动力不足。在与企业家的交流沟通上,基本局限与本地企业家、同龄企业家的交流,与外地企业家、老一輩企业家交往的较少,社会经验明显不足,多数还停留在依靠父辈人际关系来经营管理,而通过自身开拓市场的意愿和能力不强。

5.3 品牌积累因素

品牌积累因子在因子分析中的影响作用弱于产业培育因子和人才储备因子,可见在资源竞争视角下,张渚镇美丽乡村建设的品牌累积还较为欠缺,现今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都打品牌亮点和特色,既要有不可替代性,又要有好的宣传张力。

5.3.1 品牌是资源竞争的特殊形式

品牌也是一种资源,品牌竞争是资源竞争的特殊形式。品牌竞争的实质是产品长期积累厚度的竞争,确立自身品牌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大企业的通行做法,首席品牌官也成为企业的新宠。当资源竞争从简单的优势资源彰显进入创造资源的新阶段,品牌资源竞争成为不可替代的资源竞争形式。它的价值虽然不能呈现在财务报表上,但是却切切实实为品牌拥有者所享有,而且能够带来持续的高收益。

5.3.2 张渚镇品牌积聚缓慢

调查中发现,受调查者对张渚镇的品牌认知较为分散。有近40%受调查对品牌建设的认可度为“一般”以下,说明张渚镇品牌培育并未形成广泛认可。相似的比例出现在旅游品牌上,尽管政府着力打造张渚镇的旅游名片,但受访者对此做“很知道”以上正向回答的只有26.2%。张渚人也不认为本地打造了“不可替代”的特色,近50%受访者认为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好或没做过。整体来看,品牌和特色不明显是张渚人的一个基本认知,这与张渚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不相吻合的。张渚整体上是一个以生态优美和人文积淀见长的古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不仅在宜兴具有绝对优势,与浙江相关开发先行地区相比,也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然而长期以来,宜兴却被人仅以“陶都”而熟知,张渚镇旅游品牌在宜兴之外知名度并不高,呈现酒香埋在深巷的尴尬境地。

在实地调查中笔者发现导致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1)张渚镇发展自身的问题,例如张渚特色的一哄而上,一家做旅游餐饮就家家做旅游餐饮,尤其还会出现同质化的旅游产品,外观、内在基本一致,差异化不明显,量多质次,由此导致了整个旅游行业,整个旅游产业链都效益低下。目前张渚镇旅游的六大板块中,就只有善卷洞是多年开发的老景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都相对完善,其他板块都处于缺乏的状态。2016年,张渚镇除了六大旅游板块外,南门、省庄、龙池、善卷、祝陵、芙蓉等行政村的旅游项目都陆陆续续地在推进中,势头是令人欣喜的,但却使同质化竞争加剧,农家乐几乎都在搞小木屋,菜式上几乎家家雷同,没有各自的特色和品牌菜,住宿房间内饰千篇一律,土特产竞争最为严重:相邻的摊位同时卖笋,为了竞争打价格战,最终损害张渚整体利益。

(2)缺乏品牌推广的策略和手段。过去的张渚旅游,几乎是抱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态度。近年理念虽有转变但刚刚起步,组织了南京、扬州等地的张渚旅游推介会,这种推介方式不能说没有用,但可能作用范围有限,在互联网已四通八达,各种平台渠道泛滥,旅游资源供给已严重过剩的今天,没有一些新的方式和手段恐难成事。当今的品牌宣传已经进入借渠道借势的新时期,需要打破传统思维,从张渚镇旅游品牌建设入手,再以点带面才是张渚镇建设美丽乡村的良策。

从资源竞争视角出发,张渚镇美丽乡村建设过程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包含产业培育因子,人才储备因子和品牌积累因子,这些因素的重视和合理培养可以有效帮助张渚镇建好美丽乡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不能忘记资源整合这个高一级形态的优化力量,资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用系统的思维进行有效整合,优化资源配置,进行合理取舍,在不同的领域有进有退,打造自身的最强点和特色,以获得资源使用的最佳效益或创造出新的资源。资源整合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功,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如何依托已有资源,开发新的资源,将自有资源和外在资源有机连接,因地制宜打造核心竞争力,形成优势产业生态链,进而带动乡村全面发展是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

6 结语

张渚镇是一个相对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且旅游开发成效初显,作为一个江南地区千年古镇文化底蕴深厚,行政服务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大交通带来区位上逐步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但整体上,张渚镇还处在开发起步阶段,产业升级压力巨大,生态旅游发展滞后,文化建设引领不强,发展理念闭塞保守。当前,张渚镇与竞争者相比主要困境在于产业因素、人才因素和品牌因素等。笔者认为,加强资源利用规划引领,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注重资源品牌凝练提升,完善资源宣传方式方法有机结合,将是张渚镇后发而先至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宋京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J].小城镇建设,2013(2):57-62.

[2]鄒志平.安吉中国美丽乡村模式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2010:13-20.

[3]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9(1):15-22.

[4]袁飞.苏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基金项目]文章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9年立项项目“云宠联盟电商平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13748015T)。

[作者简介]沈迪(1983—),浙江安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素养培育。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引领作用研究
衡水市桃城区完成“美丽乡村”规范建档工作
贵州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如何打造
“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2016年年会在海南博鳌开幕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