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石油:“低碳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提速

2021-06-15郭盼盼

中国新闻周刊 2021年19期

郭盼盼

中国石油在新疆克拉玛依建设十万亩规模化二氧化碳减排林。

5月20日,中国石油发布了《2020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石油的国内天然气产量突破1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在油气结构中占比首次超过50%。

这个“首次”意义重大。在构建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加速能源结构转型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气超油”无疑是能源结构改革的一大进步。国际知名能源专家陈卫东分析称,眼前,我国能源转型关键是既要增加能源供给,又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这样看似矛盾的现状,恰恰通过增加天然气消费量可以实现。

作为传统化石能源,天然气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会有甲烷泄漏和二氧化碳排放,但比煤炭和石油排放强度大为降低,是目前全球范围内较稳定的能源,也是能源结构改革最为现实的可选项。

据了解,中国石油原本计划2030年实现“气超油”,如今比预期足足提早10年完成,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引领着行业转型。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中国石油“大象转身”?从报告中我们窥见了“低碳化”“智能化”两个转型关键词。

“绿色低碳”加速跑

受疫情突袭,2020年国际能源需求萎缩,能源行业迎来“大考”。国际能源署发布报告显示,去年全球能源需求下降预计为5%,至少要到2023年才能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依旧严峻,全世界“脱碳”大势所趋。

对能源行业来说,高效、清洁地开发利用能源是当务之急。中国积极制定能源政策,坚持清洁低碳战略方向,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作为央企,中国石油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积极担责、加速转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落地,加速重构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布局。在不确定中,谋划确定道路,以“石油智慧”应对行业巨变。

按照“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总体部署,中国石油“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加速优化现有作业,推进油气能源供给技术创新,提升效率、控制排放;一方面锚定升级之计,开发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占比。

前瞻性顶层设计,带来可喜的数据变化,在保障能源供应基础上,中国石油实现天然气在油气结构中占比超50%。与此同时,中国石油新能源开发“成绩单”也很亮眼,氢能、地热能、可燃冰等新能源占比持续提升。2020年4月,中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项目结束,中国石油作为试采海上工程总承包方,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

为采取更为积极的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国石油还改革组织机制,2020年新增设新能源新材料事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新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拓展地热能、太阳能、生物燃料、充(换)电站等新能源业务,特别是在氢能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

中国石油方面表示,未来在“稳油增气”基础上,将持续开发新能源,进一步提升清洁能源占比。“绿色低碳”转型加速跑中,中国石油也从“油气”供应商向着“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型。

在对内增强“底气”的同时,对外,中国石油则坚定“国际化”步伐,在绿色发展的国际舞台上做出表率。作为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中国石油服务于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在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综合排名中位居第三,在《财富》杂志全球500家大公司排名中位居第四。在全球经济受挫大环境下,中国石油借助“一带一路”拓宽能源合作领域,扩大“开放合作朋友圈”,主动参与全球产业链重塑再造,在天然气及LNG一体化、页岩油气开发和深水超深水等重点业务领域加快合作步伐,为可持续的能源未来和世界经济贸易复苏贡献力量。

大象转身,并非易事。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中国主要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之一,中国石油灵活应对,成功将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推动传统业务减排脱碳,形成以油气为主、多能互补的绿色发展格局,建立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是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国重器”。

智能化为转型赋能

“智能化”也是中国石油转型的关键词。报告显示,中国石油不仅实施低碳重大科技专项及新能源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还开展CO2捕集、驱油与埋存关键技术示范工程等重大技术现场试验,此外还积极开发炼化污染物综合性控制技术,如建成吉林石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控制示范区和宁夏石化三废治理示范区。

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传统能源获取方式面临升级换代。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原国务院参事徐锭明曾指出,科技决定能源的未来,科技创造未来能源,信息化、数字化是趋势,联网化、共享化是必然,分散化、低碳化是路径。当下,国际石油公司无不重视“智能化”建设,中国石油则走在前沿,为“绿色低碳”转型强势赋能。

近年来,中国石油不断加强科研创新力度,利用科研平台集成共享专业软件等要素,提高多专业跨单位协同研发效率,利用人工智能数字工具,助力新产品研发、提高科研成功率。目前,中国石油拥有84家科研院所,建成21家国家级研发机构,拥有54个公司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涵盖上中下游产业链。中国石油还组建了一支以23名院士、23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31名两级技术专家和1452名两级技能专家、30013名科研人员为主体的科技人才队伍,并建成应用了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和办公管理平台,及覆盖油气全产业链的生产运行管理平台。

技术创新带来成果落地。如今,智能化贯穿中国石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截至2020年底,中国石油工程作业智能支持系统数据覆盖1124口井,远程解决现场问题4300多个,故障复杂处理进度提高47.93%。长庆石化等炼化企业则建成了覆盖经营管理、生产执行、操作控制的信息化体系,在生产、设备、安全环保等业务领域可实现运行自动化、管理精益化和运营协同化。一座座“智能油田”正以感知、互聯、数据融合为基础,为中国油气保供带来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