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隧道穿越断层段施工技术研究

2021-06-15黄剑

西部交通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断面断层变形

黄剑

作者简介:

黄 剑(1986—),工程师,主要从事道路与桥梁技术研究和施工管理工作。

文章以某山区隧道为研究背景,介绍了该隧道开挖支撑系统的设计方案,研究了该隧道穿越断层段的施工技术,并通过施工监测评估支撑效果。监测结果显示,开挖后仰拱喷射混凝土以及闭合隧道的支撑系统尽快施工,能有效地抑制隧道变形。

隧道;断层;施工

U455.4A361243

0 引言

此隧道由溪流左岸开始,贯穿崎岖的山脉,全长约12.9 km,为高速公路施工的关键工程。该隧道共分为三条坑道,其中两主坑设计为双车行道,另外于两主坑的中间位置设置一断面较小的前进导坑,作为主坑施工前了解前方地质及必要时预做地质处理的坑道,完工后并可作为主坑维修及紧急逃生通道。基于施工进度及地质因素的考虑,隧道的端部先以钻炸法施工,再以全断面隧道钻掘机(TBM)开挖贯通。钻炸法施工的断面,主坑的直径约为13.5 m,导坑约为5.2 m,而TBM工法施工的断面,主坑的直径约为11.7 m,导坑则为4.8 m。在隧道已开挖的区段中,沿线遭遇到最重要的地质构造为一控制型断层,该断层位于距离洞口约800 m的位置。导坑系以TBM工法方式通过断层,在通过断层时,由于地质情况极为恶劣,故TBM先后两次因机头前方基岩坍塌,导致机头无法转动,须停机由TBM侧面开挖迂回至机头前方,将机头附近的岩块及其前方不良地质路段的土石挖除后,再恢复开挖前进,两次TBM受困总计耗费约4个月。因此,为使后续主坑的TBM开挖时避免在通过断层遭遇相同地层施工风险,主坑决定采用钻炸法的方式通过断层,其中西行线以全断面开挖通过,而东行线仅以上半断面开挖通过。

1 工程地质概述

隧道位于山地区,山脉由第三纪轻度变质沉积岩所构成,在隧道起始段约4 km的路段,主要由破碎的硬页岩及四棱石英砂岩所组成。该路段以断层为分界点,断层以东,主要由破碎的干沟层硬页岩所组成,通过断层后约3 km多的路段,则主要由四棱砂岩层夹薄层硬页岩所构成。

根据设计阶段的地勘推算,断层宽约20 m,其断层泥为不透水层,而四棱砂岩层侧的石英岩角砾则透水性相当高,并可能蕴含高压的地下水层[1]。此外由导坑的开挖结果显示,硬页岩侧及断层剪裂泥并未蕴含地下水。导坑开挖通过断层后,曾于现场采取断层

泥材料进行试验,由试验结果得知其塑性指数约为11,孔隙比约为0.18~0.24,湿密度约为2.30~2.41 g/cm3,屬黏质砂土。

另外由三轴试验结果显示其峰值强度时的有效粘聚力约为14~40 kPa,有效摩擦角约为13°~20°。而在断层带内进行的现场平板载重试验结果,其承载力>2 MPa,变形模量约为49 MPa,弹性模量则约为303 MPa。由以上的物理性质及力学试验结果显示,断层泥孔隙比及密度与一般岩石材料接近,而力学强度则与弱岩或较高强度的黏土接近。由此可推知其开挖裸露后未遇地下水入侵时,尚有较好的稳定性,而若吸水后则极易膨胀瓦解,并可能有高膨胀压力产生。

2 隧道支撑设计

该隧道原设计理念乃将开挖时的支撑系统,按岩体评分划分为6级。断层依其岩体评分应采用第6类的支撑系统,包括间距1 m的H150x150钢拱架,25 cm厚的喷射混凝土,并视地质情况采用支撑钢管及临时喷射混凝土仰拱以闭合开挖面。隧道开挖后的预估变形量为15 cm(如图1所示)。由于导坑通过断层时,先后发生两次受困事件,而需以开挖迂回处理,因此主坑开挖时,其支撑考虑采用较为保守的方式,以避免重蹈覆辙[2]。

主坑西行线按原设计的进度,以钻炸法通过断层,支撑设计包括间距1 m的H200×200钢拱架、30 cm厚的喷射混凝土、6 m长的系统锚杆,并于顶拱及隧道两侧施作固结灌浆,上半断面开挖后,视需要于两侧基脚再施作一排6 m长向下45°的锚杆,以进一步稳固基脚。此外考虑断层的特性,且由已开挖路段实际的监测结果显示,顶拱的沉降量最大曾达30 cm,因此预估变形量由原设计的15 cm提高为55 cm。

主坑东行线依原预定进度应以TBM方法通过断层,东行线断层的岩性与已开挖的导坑及西行线相同,因此综合导坑和西行线的施工经验及地质因素,并考虑施工进度的要求,东行线的上半断面决定改以钻炸法的方式通过,而下半断面则仍以TBM的方式通过。由于西行线开挖时,虽采用比原设计较为保守的支撑,但开挖完成后上半断面两侧收敛变形量仍达50 cm,故东行线半断面使用较西行线更保守的支撑。上半断面开挖时的支撑型式包括每间距1 m采用两对H200×200的钢拱架并列、45 cm厚的喷射混凝土、6 m长的系统锚杆及于顶拱与隧道固结灌浆,基脚处再打设三排6 m长的锚杆,以避免后续TBM开挖下半断面时基脚侧壁崩落。此外预估变形量则由原设计的15 cm调整为20 cm。

3 施工技术研究

主坑通过断层时,上半断面系采用环状开挖,中间预留核心土,于架设支撑后再将核心土挖除。洞台则分为左、右两侧开挖,待一侧开挖完成支撑后,再进行另外一侧的开挖及支撑工作。洞台的开挖工作需在上半断面全部通过断层带(包括断层泥及前后破碎带共约55 m宽)后才开始进行,而一侧洞台通过断层带后,再进行另一侧洞台的开挖[3]。

此外,为抑制隧道的变形并形成整体的支撑效应,一侧洞台开挖时,在洞台基脚以H150×150的型钢将已架设的钢拱架以纵向相连结,并施作15 cm厚的临时仰拱喷射混凝土。另一侧洞台则于开挖后,每完成10 m施作一次25 cm厚的仰拱喷射混凝土,以完成隧道支撑系统的闭合效应[4]。

由于采用了较原设计更强的支撑系统,且隧道以钻炸法通过断层时,岩体比预期中还干燥,并无显著地下水,故大致上无重大灾害发生,仅在开挖过程曾产生局部约5~30 m3的塌方。塌方发生后,现场随即以喷射混凝土将塌方后的基岩面封面,并用H100×100型钢等在原设计开挖线位置架设临时拱型支撑后,再施喷喷射混凝土,并以混凝土回填塌方后形成的孔穴以稳定隧道。

4 支撑效果评估

监测是隧道在软弱地层施工时极为重要的工作,通过监测的成果,可充分掌握施工行为与地质环境结合后的整体反应,以作为评估进而调整施工行为的重要依据。该隧道在断层路段配合实际地质需要,共装设四组监测断面,如图2所示。根据监测结果可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若考虑仪器安装前已发生的先期变形量,则顶拱于上半断面开挖后,大部分的沉降量即已完成,其后洞台的开挖所产生的沉降量并不大。

(2)测线量得的变形量主要因洞台开挖所产生,且当该洞台的开挖面到达监测断面前,即已有明显的变形产生,而变形速率大致上在开挖面通过监测断面时达最大值。

(3)测线量得的最大变形量约达300 mm,以力学观点而言,这主要可能由于断层的变形模量較低,因此开挖后需有足够的变形,方可使岩压与支撑系统达到平衡。因此在低变形模量的软弱地层内开挖时,提供足够的侧向支撑力,方可抑制隧道变形。

(4)当洞台开挖面通过监测断面时,对于顶拱沉降的影响较小,不过当仰拱施作后,其变形量即迅速收敛而趋于稳定。仰拱施作后,测线变形并未如预期迅速收敛,推测其原因可能系仰拱虽已尽速施作,但因开挖面与监测断面的距离仍近,故开挖区的前进效应对于监测断面仍具有决定性影响。

5 结语

(1)监测对于在软弱基岩中进行开挖是极其重要的工作,监测的成果既可立即反映基岩的变形行为,迅速采取必要的补强措施,以避免工程失败,也可作为事后评估岩体及支撑型式互制行为的重要依据,以作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的参考。本文所引用隧道通过断层路段,经设计时的调查,施工中的观察与监测成果的评估后可知,断层在力学上应具有相当整体性的行为,尤其是对于隧道开挖后的变形行为,更具有关键性与整体性的影响。此外隧道开挖后,侧壁产生较大的收敛变形量,由力学观点而言,因系断层材料的变形模量较低所致。因此如何提供隧道横向足够的支撑力,以抑制过大的侧向变形量,必须有详细的考虑,而开挖时需提高预估的变形量,以免开挖后变形量过大而导致设计净空不足,以致事后再进行费时费事的整修工作。

(2)施作仰拱以闭合支撑系统,是为防止隧道变形过大所采用的经济有效措施,但若开挖面与监测断面的距离太近时,虽然仰拱已快速施作,但开挖面的前进效应对于隧道的变形仍具有极大的影响,此点必须特别考虑。至于采用重型的刚性支撑,对于抑制隧道变形亦具有相当程度的作用,但以经济观点而言,采用重型的刚性支撑,并不如施作仰拱以闭合支撑系统有利。灌浆虽然可有效提高岩体强度及变形模量,若隧道开挖而岩体受扰动后再进行灌浆工作,则其效果可能会不如预期中的理想。

[1]杨金虎.慈母山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开挖支护技术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2):361-365.

[2]潘 菊.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开挖支护的施工技术[J].四川建材,2015(3):184-185.

[3]刘运微.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

[4]王 茜,凌同华,刘唐利,等.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入口段施工数值模拟[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9,35(4):78-84.

猜你喜欢

断面断层变形
如何跨越假分数的思维断层
超大断面隧道初期支护承载力学特性及形变研究
变形记
论井田断层的连接
茂名市开展全面攻坚劣Ⅴ类国考断面行动!
不会变形的云
小议地层倾角大于或小于断层倾角时的断层特征
直立断层平动和旋转运动引起的重力变化
会变形的饼
基于电气分区的输电断面及其自动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