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忆,最忆有青团
2021-06-15崔岱远
崔岱远
清明时节,当你冒着蒙蒙细雨徜徉于江南小镇,可曾在小桥流水旁见到撑一把大伞坐在竹凳上的阿婆,伞下摆着一个笸(pǒ)箩,笸箩里整齐码放着一颗颗小孩拳头大小、青翠碧绿的翡翠豆,微微地冒着热气?
你买上一颗,咬一口,那糯糯的清香必会飘进你的记忆深处,这就是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做粉团,色如碧玉。”清代才子袁枚笔下的青团,是食谱,更是诗。
青团俗称青圆子,唯有江南有,而且只在清明前后才有,因此也叫清明果。能吃青团的日子就那么十几天,所以江南人格外珍惜,仿佛只有吃过几颗青团,才能真正走进春天。
青团大致有两种:一种绿得明澈,绿得透亮。这青翠的绿是冬小麦的嫩芽经石灰水处理而成的。
清明时节,田野里刚刚窜出新芽的冬小麦上笼罩着一抹如云的翠绿。人们割下两寸来长的嫩芽,用石灰水浸泡,漂去苦涩后捞出捣烂,榨出麦青汁,和七分糯米掺三分粳米磨成的粉,包裹上细腻香甜的豆沙或枣泥馅。还要加上一小块猪油,团成一颗颗圆球摆在芦叶上,放进笼屉里蒸。
约莫半个多小时吧,当缕缕清香顺着笼屉盖边缘窜出来的时候,揭开盖子,烟雾升腾里是一笼屉热腾腾的翡翠疙瘩豆,颗颗精神抖擞,让人喜欢。雾气略微散散,用小毛刷涂上一层薄薄的熟菜油,光滑软糯的青团就算做成了。
麦青汁做的青团看着漂亮,不过细细品味,会隐约有股淡淡的石灰味。相比之下,另一种用艾草做的青团显得更醇正,也更自然,尽管看上去未必漂亮。
江南的艾草甚是清香——清得透彻,香得浓烈。把艾草洗净、焯水、剁烂,然后和上糯米粉,可以做出清香筋道的艾草青团,黏稠里包裹着香甜。
做青团的艾草分两种,一种是艾蒿,叶如丛丛鸟羽,做出的青团绿得深沉,闻起来有股特殊的艾香。另一种是黄花艾,长长的叶子上有嫩白的绒毛,做出的青团绿得淡雅,闻起来有着菊花叶般淡淡的气息。
艾青团不仅有甜的,还可以有咸的——那是用雪菜、笋和肉做成的馅料,清香裹着肥润,正如江南的乡土。
青团可以温热着吃,也可以放凉了吃。做得好的青团即使放上几天几夜也不裂不破,而且不变色。早先,青团是江南清明节祭祀祖先的祭品,更是寒食節必不可少的冷食。
在传承至今的节日里,唯有清明是以节气兼节日的大节。清明前的一两天便是寒食节。寒食,人们熄火冷食祭墓;清明,人们取新火踏青游春。清明过后,天地明澈,空气清新,万物勃发。青青的时光里咬一颗青团,淡淡的草香荡漾在唇齿之间,一转身,哇!春深已似海!
青团的味道,是四月的味道,是江南的味道。若忆江南,就吃上一颗绿油油、饱满的青团吧!
找出文中描写青团种类、制作方法和外形特征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对青团有了哪些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