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在韩家坪的社教岁月

2021-06-15谢德才

红豆 2021年4期
关键词:韩家镇里省城

谢德才

冬季单冷,温一壶桑植白茶,三两好友闲坐畅聊,聊到省城干部在韩家坪社教的故事。虽言语简单,却如握在手中的白茶,温暖了我。于是我想去韩家坪走一走,看一看。

沿着盘山公路,很快就到了凉水口。凉水口的水,蓝如西湖,处子般动人可爱,但没来得及欣赏它,车子便进入岔路,朝李家庄方向驶去。刚转弯,坐在车上的一位凉水口镇的工作人员忙喊司机停车。下车以后,他用手一指说,那一片地方就是当年省城派来的社教干部住过的老屋场。这地方原来是镇里的农技站,镇里农技站的同志和省里的几名社教干部都住在这里。当年这里挺热闹的,尤其是农忙季节挤满了问技术的、请专家的、买种子的、购肥料的当地农民。后来镇里农技站搬到别处办公,房子废弃,这块地奇迹般地长出茂密的青草。在寒冬的暖阳里,它们向阳而生,不言不语,它们应该和当地的农民一样,记得当年的场景和热闹。

车子继续往前开,我们呼吸着只属于乡野的新鲜空气,享受着拂面而来的微风。从窗口入目,两山夹一河,山水秀雅。炊烟袅袅,人们劳作。一小群一小群的鸟儿不时啼叫几声,疾飞而过。沿路有条河,叫罗峪河。为建立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贺龙在罗峪宣布将部队整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即“罗峪整编”。车子慢慢地驶进李家庄村。我朝村部走进。这村部的墙壁挂有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农村幸福社区建设、湖南省示范儿童之家、全省示范农家书屋等多块奖牌。

我跟村主任向爱玉说明来由,她热情地带我们去韩家坪。在车上,向爱玉给我们介绍说,韩家坪原来是一个村,后来合并到李家庄村,韩家坪现在只是李家庄村的一个组。韩家坪到了,这里很宽阔,安静又有点小俏皮,像一幅百读不厌的油画,又像是娓娓动人的书页,记载着社教的日日夜夜。当年从长沙土壤肥料测试中心派来的社教干部杜中华就住在韩家坪。向爱玉带我们来到石拱桥边,她说,桥这边是李家庄,过了桥就是韩家坪。

我们有说有笑地过了桥。村子里零零落落坐着几位老人和年轻人,我们便和他们拉起家常。聊着聊着,人渐渐多了起来,大家围在一块,亲如一家。你们认识杜中华吗?我问他们。大家一听非常感兴趣,话匣子一发不可收。知道,一九九一年到我们这里……认识认识,去过我们家的地里,教我怎么种地……也去过我家,帮我施肥,拿起桶就往地里走……小杜号召我们种“双两大”后,又搞玉米定向移栽,都搞成功了……大家纷纷争着说、抢着说,都讲杜中华是个好人、好干部,没有一点架子,和气得很,肯做事。

韩家坪的田一二百亩,地五六百亩。杜中华初到韩家坪,一心只想做好一件事:如何提高粮食产量。他摩挲着这里的土,细细地碾碎在手掌心,细腻的心思把他带得很远:他想在一些田里实验种植“双两大”。可村里召集部分农户开会,农户想不通,他们惜土如金,靠田吃饭,一直都是传统的刀耕火种,不愿意接受这种种植方式。

杜中华心急了、眼润了,深夜在村里转了一圈又一圈,很多夜晚房间的灯总是通宵地亮着,他在想如何说服韩家坪农户种植“双两大”。他一次又一次走进农户家中,一次又一次与当地农户交谈,讲如何播种、如何施肥、如何抗虫。这些农户终于在自己的田开始实验种植“双两大”。杜中华挽着裤管,光着双脚,播种、育苗、抛秧、栽秧、施肥,忙碌的身影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

收获季节,粮食高产,杜中华乐了,农户笑得更灿。杜中华通过调研,发现韩家坪的土地贫瘠,传统的方式种玉米产量低,他就发动农户搞玉米定向移栽。这一实验,玉米长势喜人,产量倍增。现在凉水口镇种的水稻和玉米都是定向移栽。

在石拱桥边,一位披着大衣的胖子向建军插话道,我说句老实话,这辈子我都忘不了他。我问,为什么?他说,我初中毕业那年,无事可做,是杜中华辛辛苦苦找到我家,叫我报名参加全镇考试,考上他带我去省城学习农业技术,那次考试就是写一篇《面对荒山谈思想》的作文。说到这他情不自禁地背诵那篇作文的片段:荒山啊,荒山,你不久就要消失,在你的头上将是碧绿的田野……听他背完,我感受到他当年的激情,感受到他对杜中华的感激。

去我家看看果园吧。向建军满脸写着开心地说。去他家的途中,我想向建军在考场写的那篇作文已出效果。我们来到他家的果园,水果挂在枝头,黄黄的、绿绿的、红红的……向建軍说,这就是我从省城学习回来以后种植的果园。他跳进园子摘下一个又一个的柚子,对我们说,这柚子很甜,大家尝尝。

从果园走出来,桑植民歌从杜中华常去的吊脚楼里传来,这极美的歌声好像是为爱的传递而唱,真甜真美。我站在那痴了很久,在想韩家坪因社教变得美妙,因社教让这个地方充满旋律,值得留恋。

责任编辑   练彩利

特邀编辑   张  凯

猜你喜欢

韩家镇里省城
互联网使用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
让多赢成为可能
孤 学
认识费城
追着月亮跑的人
八仙的手持
搭桥者韩家寰
一对一家,“精韩家访”开幕
树林
各奔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