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名著阅读方法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021-06-15徐慧玲
徐慧玲
[摘 要]名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精华。统编语文教材单独设置名著阅读单元,凸显了编者对学生阅读名著的重视。在教学时,教师要紧扣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句子、读故事、读人物,教给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以提升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使民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
[关键词]统编教材;名著阅读;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3-0024-02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名著阅读单元。这一单元编排的课文是《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四篇,它们选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在选入教材时,编者进行适当的改动,使其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习写读后感 ”。由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可以看出,编者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把握古典名著的特点,习得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阅读名著作品,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为学生今后读整本的书奠定基础。那对初次接触名著的学生,如何进行阅读指导才能让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呢?
一、提倡不求甚解读句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方法,认知结构相对来说比较完善。对刚开始阅读名著的学生,教师不要提出过高要求,可鼓励学生不求甚解地读句子,结合课后练习中的泡泡提示语和“交流平台”中的助学系统进行猜读、选读、跳读,以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
(一)联系上下文猜读
统编语文教材从第一学段开始就提出了结合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的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法到中高年级同样适用。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当遇到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联系上下文进行猜读。如,《猴王出世》一课,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的“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遂有灵通之意”这句话,有“天真地秀”“日精月华”“灵通之意”等四字词语。学生对这些词语都会感到难以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前文中的“仙石”以及下文中“石卵”“化作一个石猴”等进行猜读。这样,学生就可以猜测出这句话的大致意思——石猴很有灵性。这种大致理解猜测就是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二)抓住重点内容选读
在学生阅读名著的时候,教师要教会他们根据文本主题、内容灵活选择阅读方法,哪些内容必须重点读,哪些内容可以一眼扫过,哪些词语一定要读懂、读透,哪些词语不需要关注等。这样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能极大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如,《红楼春趣》一课的第二、第三自然段主要是写大伙儿怎样拿风筝的,内容虽然简单,可是作者用了不少的语言进行描写。有一些语言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如“捆剪子股的”“拨起籰子来”“院外敞地下”……对这样的语段,只需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是什么即可,对那些陌生的词语可不做理会。这样,使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重点内容的阅读上,能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与质量。
(三)边读边想象画面
阅读名著,学生对其中的人物并不是一无所知的。从电视媒体或者课外阅读中,他们对名著中的人物大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印象。因此,教师可让学生把阅读到的新信息与自己读过、听过的其他事件联系起来,并在头脑中想象画面,使学生形成深刻的体验,从整体上读懂课文内容。如,《猴王出世》一课有这样一句话:“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对这样的句子,教师可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自己的眼前仿佛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了一个个猴子兴奋地到处抢东西玩,在床上、地上翻来滚去,直到没力气才停下来的画面。当学生能够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出画面的时候,这证明他们真正读懂了句子、理解了句子。
二、注重梳理内容情节读故事
整体感知行文线索,梳理文章内容是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之一。
(一)把握文本结构,读懂故事
名著阅读中,把握文本结构、梳理故事情节是学生深入阅读的基础。它可以使学生对故事内容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与把握。如,《草船借箭》一课,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篇课文讲述的主要事件是什么。由于文本叙事特征明显,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上。经过梳理,学生明白了故事的发展经过。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想以此来陷害他;经过是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结果是诸葛亮借到了箭,周瑜自叹不如。这样梳理文本内容,为学生的深入阅读奠定基础,这是阅读名著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二)緊扣文中人物,理清情节线索
名著阅读要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在品析人物形象时,除了常见的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之外,根据人物的所作所为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有效方法。如,《景阳冈》一课,描绘了武松豪爽倔强、沉着机智和英勇无畏的性格特点。对这样的文本,教师可让学生以主人公武松的经历为主线,根据人物的所作所为,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于是,学生就理出了“喝酒”“上冈”“打虎”“下冈”四个情节,很容易读懂了故事内容。
(三)划分板块结构,读懂故事内容
名著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来理清文章结构,使学生阅读的条理更清楚,真正读懂文本的内容。如,《猴王出世》一课由“石猴出世”“石猴称王”两大板块组成。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先找出哪些自然段是描写“石猴出世”的,哪些自然段是描写“石猴称王”的;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再如,在《红楼春趣》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会觉得文中人物众多,故事情节复杂。但是,在对文本内容整体阅读后,学生就会发现其实文中就讲了“放风筝”这样一件事情。那这件事又可分为几部分呢?在有目的的阅读中,学生会发现课文是围绕着拾风筝、拿风筝、放风筝、剪风筝四个板块进行描写的。这样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不仅帮助学生整合了阅读信息,梳理了文本,概括了主要内容,而且学生还从中习得了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三、多样引读懂人物
名著阅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是一项重要的内容。由于受认知能力和选文所限,学生对名著中的人物经常会出现片面认识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人物,读懂故事。
(一)议读法
议读法即议论性阅读。在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对文本中一些容易产生不同观点的人物形象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多维思考,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名著中的人物,这样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如,教学《景阳冈》一课,在读完课文以后,学生对武松这个人物形象的看法存在争议。一种看法是“武松很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种看法是“武松太鲁莽,而且还太爱面子,不听别人的劝告,有勇无谋”,还有一种看法是“武松是一个多疑的人,店家好心劝告他,他却不领情”。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看法,不要简单地予以肯定或者否定,而要让学生深入阅读思考,使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在学生讨论中,教师再适时地穿插原著中的部分故事情节,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全面。
(二)表读法
在阅读名著过程中,学生对人物和事情的看法不是一下子就到位的,而是经过由浅入深的过程的。因此,教师可以采取表格阅读法,让学生将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自己对人物的看法直观记录下来。如下表:
这样引导学生阅读,直观清楚,能帮助学生及时纠正他们在阅读中存在的片面理解的问题,丰富学生对人物的认知,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立体而又鲜活。
(三)链读法
链读法即链接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在学生对人物的言行等内容不理解的时候,教师可以链接相关的文字、视频资料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著的人物形象。如,在《红楼春趣》一课中,黛玉最早放了风筝,“众人都说:‘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在这句话中,为什么要特意提“林姑娘的病根儿”呢?“林姑娘的病根儿”是什么呢?在選文中并没有交代。对学生的阅读困惑,教师可提供一些关于林黛玉的资料,从黛玉出生到失去父母,再到进贾府以及后来病重等,让学生拓展阅读;教师也可以把黛玉初进贾府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样,使学生对林黛玉这个人物有更多的了解与认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综上所述,在名著阅读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句子、读故事、读人物,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有了阅读方法作为支撑,学生今后在阅读原著的时候就会显得更加轻松。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