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美记

2021-06-15

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 2021年5期
关键词:玉琮史前织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祖先自然也不例外。在填饱肚子以后,他们也会适当地打扮一下自己。那么他们穿什么款式的衣服?流行什么样的发型?用什么东西来做饰品呢?本期一一为大家介绍。

套在身上的“口袋”

在很多关于原始人的图画上,原始人不是赤身裸体,就是只在腰间围一圈树叶或兽皮。其实,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原始人的打扮已经不再这样寒碜了。

1933年,在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的龙骨山上,发现了距今大约2万年的山顶洞人遗址。在山顶洞人居住的洞穴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根骨针。这根骨针长82毫米,针体光滑,是非常实用的缝纫工具。这就证明,早在洪荒年代,山顶洞人就已经有了针线,开始缝制衣服了。

从一些绘有人物图案的彩陶上可以看到,祖先们穿的是一种没有衣领和衣袖,下摆过膝的长衣。这种长衣就像一个底上挖了3个大窟窿,可以让人伸出脑袋和双臂的大口袋。这大概就是人类最早的服装样式了。

没有“领袖”的岁月

古人把穿在上半身的叫做衣,穿在下半身的叫做裳。衣比裳出现得早,在史前,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只有衣没有裳。如果衣太短了,下肢就得不到保护,因此史前的裁缝们就故意把衣做得长一些,使它具备了一些裳的功能。这种长衣看上去就像现在的连衣裙或者旗袍。

早期的衣服是没有衣领和衣袖的。后来,为了保护脖子和手臂,祖先们又给这种长衣装上了这两个附件。也许是因为这种比较完善的衣服制作起来相对麻烦一些,只有部落首领才有资格穿,所以后来那些起领导作用的人物,也就被称为领袖了。

除了身上的衣服以外,祖先们还开始重视对脚的保护。位于甘肃省玉门市的火烧沟文化遗址,距今约4000年,那里出土了穿长靴的人形陶器,还有单独的靴子形的陶器。这说明在当时靴子已经是很平常的东西了。

史前平纹布

在距今1万多年的时候,用兽皮和树叶做的衣服已经不再流行了,因为那时候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新的服装面料——布。

史前时代的布,是用葛、苎、麻等野生植物的纤维织出来的。织布之前首先要纺线,最早出现的纺线工具叫做纺轮。它是用碎陶片加工而成,将陶片打磨成圆形,中间钻一个孔,就可以使用了。织机大约出现在7000年前。这种织机究竟是什么样子,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从出土的一些织机的木质构件,人们推测,史前的织机可能和现在一些少数民族仍在使用的织机差不多。织布的人席地而坐,把织机的一端用脚踩住,另一端系在卷布轴上,挂在腰间。

就是用这种织机,史前人织出了可以和现代农家布媲美的麻布。目前保存得最好的史前纺织品,是在长江下游的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这处遗址属于良渚文化,距今大约5000年。钱山漾遗址出土的平纹布,是用麻线织成的,非常细密。它每平方厘米上的经线和纬线都达到了30根,而一般的平纹布才24根左右。纺织的细密程度,标志着纺织水平的高低,水平越高,织出的布就越细密。

1958年,在浙江还发现了史前人类的丝织品。经过鉴定,上面的丝线是用蚕丝制成的。这反映当时的纺织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穿越时空的发型

发型能对人的相貌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理发是人们生活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远古的旧石器时代,人类过着极为简陋的穴居生活,由于当时没有发明锐利的器具,所以当时的人类都留着长发,任其自然生长,十分零乱。出于劳动与生活的方便,人类会用相对锋利的石头把长长的头发砸断,变短,保持自然垂落的状态。

新石器时期,人类掌握了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距今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出于劳动时较为方便的需要,将一贯的披发过渡到了挽髻。以后又出于交际和审美的意识,开始懂得了梳理头发。在理发的过程中,他们还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发型。

发型一:披发。它有点像现代少女的披肩发。这种发型,头发较长,自然披于脑后,有时候也散披在脸上。在距今5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陶器上,就有这种发型的头像造型。

发型二:编发。把头发编为独辫、双辫或多辫,盘在头上。在甘肃礼县出土过这种编发人头像。

发型三:断发。把前额的长发削成齐眉的短发。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人像彩陶瓶,反映的就是这种发型。

发型四:椎髫。把头发挽起来,或盘在脑后,或簪于头顶。许多史前遗址中都出土过簪发的簪子。由此可以判断,在史前有很长的椎髻历史。

做一串项链当装饰

早在1.8万年前,山顶洞人就已经开始用石头、骨头、兽牙、蚌壳一类的东西来制作装饰品了。因此,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称他们是群“爱打扮的人”。

在山顶洞人制作的装饰品中,用兽骨制作的管和珠最常见。在给首饰打孔的过程中,山顶洞人逐渐掌握了从首饰的两面进行对钻的加工技术。懂得对钻,而且钻的位置十分准确,这是人类加工技术的一次飞跃。

山顶洞人用白色的小石珠做的项饰十分精美,戴着它一定是一件讓山顶洞人十分高兴的事情。而那些兽牙、蚌壳做成的饰品,互相碰撞摩擦时,会发出一种很好听的声音。

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的一个墓葬里,人们发现了一个少女的遗骸。这个女孩只有十几岁,在她的墓里出土了一套美丽的项饰。它由8721颗骨头珠子串成,中间还点缀了兽牙、蚌壳之类的东西。可以想象,当时人们为了做这条项饰花费了多少精力!

从装饰走向神权的玉

在祖先们用来制作饰物的材料里,玉石是最重要的一种。直到今天,玉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依然具有特殊的意义,就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奖牌上也都镶着玉呢。

中国最古老的玉器,是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的兴隆洼遗址出土的。在这个遗址的居住区和墓地里,人们一共找到了100多件玉器,其中玉块的数量最多。这些玉块成对地出现在墓主人耳朵的部位,应该是墓主人生前佩戴的玉耳环。它们已经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玉耳环。

随着玉越来越受史前人的重视,它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装饰品,而是变成了神权的象征。玉器也代表了不同人的地位和身份,区隔了阶层。那些精美的玉器大都出土自祭司和氏族首领的墓葬里。在一座古墓里,墓主的两只手里分别握着一雌一雄两只玉龟,右腕戴着一只玉镯,胸前放着一块弯月形的玉佩,腰间系着精美的玉箍,耳朵上挂着玉璧。据统计,这座古墓里共出土了7种精美玉器。由此可以推断,这里埋葬的是一位比氏族酋长还要显赫的大人物。

良渚文化中的玉器

1986 年,考古人员在良渚古城莫角山宮殿区西北处发掘出了11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大墓,墓葬等级甚高,随葬玉器花样繁多。这处墓地就是反山王陵。其中12号墓出土的玉器尤其让人惊叹,不仅数量多,个大又精致的宝贝也不少。这其中就包括浙江省博物馆入选国家宝藏的大玉琮和目前唯一雕琢有神人兽面纹和鸟纹的玉钺(yuè),分别被誉为“琮王”和“钺王”。据推测,它的墓主人就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良渚王。

考古发掘时,每件器物所在的原始位置都至关重要,能给我们带来许多重要信息。虽然年代久远,墓主人早已尸骨无存,但通过器物的位置分布我们就能还原出墓中的玉器和石器原来位于身体的哪个部分,从而推测它的用途。

玉器的三件套:玉琮、玉钺、玉璧,在后来商周的玉礼器中也经常见到。而它们最早成体系地出现就是在良渚文化时期。良渚墓葬中的三件套意味着身份和地位,尤其是玉琮和玉钺,足以证明墓主是个大人物。

【玉琮】

玉琮上常雕有神像纹饰,象征着神权,只有王和大贵族才能拥有。玉琮有的放在身体侧边,有的作为臂穿佩戴,有的作为器座来插放其他器物。

知名度最高的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最大的玉琮,重达6.5公斤,直径有17.6厘米,被考古学家称为“琮王”,为良渚玉琮之首。

【玉钺】

玉钺象征着世俗权力:王权与军权。钺由斧演变而来,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王”字,就是由钺的形状演变而来的象形字。完整的一套玉钺包括钺瑁、钺镦和钺柄,钺柄是木头做的,所以现在大都已经腐朽,消失于茫茫岁月中。这件“钺王”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雕有神像的良渚玉钺。

【玉璧】

玉璧是一种扁平的环状玉器,象征着财富。在良渚玉器中,数量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玉璧。玉壁也是祭祀礼仪中绝对不能缺少的礼器,它成摞成摞地堆积在墓主的身边,寓意着对太阳的崇拜和天地的观察。

良渚玉器上最为常见的便是神人兽面纹(也称作“神徽”)。上面神人头戴的介字形大羽冠代表“天”,下面的神兽融合了早期龙与猪等动物的特点,可能是多种动物的抽象,其中的圆形大眼是太阳的象征。这个组合很可能象征着太阳神。在河姆渡文化时期,鸟就作为太阳的载体。在琮王的节面上就雕琢有鸟纹,鸟身上也有大圆纹样,可能就是“太阳鸟”。这种纹饰在良渚玉器中反复出现,也反映出整个社会已经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宗教信仰,极有可能是一种神教。

猜你喜欢

玉琮史前织机
史前海王争霸战(上)
华西系玉琮功能新蠡测
史前人,都画啥?
喷水织机进入大面积更新换代期
实地调研国产中高端织机
喷气织机辅助喷嘴专利技术综述
喷气织机松经机构与后梁配合的应用探讨
古代玉琮的鉴定(下)
古代玉琮的鉴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