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2021-06-15赖健娥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7期
关键词:交流互动展示氛围

赖健娥

【摘要】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处在“开发时期”,大多数情况下是处于被动式的学习,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较为薄弱。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环境和氛围,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创设;氛围; 展示;交流互动

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主要依靠师生、生生互动来实现。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处在“开发时期”,太多数情况下是处于被动式的学习,“老师教什么学什么”“老师说什么是什么”的状况,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较为薄弱。有的同学也因自己“懂得少”不敢说,更不敢、不愿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通过“多边”的交流互动和实践操作,发挥“导学”的潜能,从分享体验中提高自主合作意识,从而提升信心,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學有所获,就能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想学”“能学”“会学”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就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展示成功案例,提升自主合作学习信心

人本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关键靠老师如何去激发和培养。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成功案例。通过学生以往所经历过的游戏、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等,寻找自主合作学习的影子,为其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展示成果能极大程度地增强和提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信心。

比如,在讲授《三角形与四边形》(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版本下同)知识点时,事前准备“长度不等的若干小木棒”发放给学习小组,并提出“是不是只要有3根小木棒就能摆出三角形?”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摆一摆、动一动”的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去搞清这个问题。学生经过一番“激情时光”的“摆摆动动”,在小组汇报展示时“不是任意3根木棒都能拼摆成三角形的”结论不谋而合。答案经过肯定后,学生不但提高了探究的兴趣,还提升了探究的信心。当教师总结“只要两根之和大于第三根,才能拼摆成三角形”时,有的小组也在嚷嚷着“对对对,我们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自信心。

二、创造创设条件,提供自主合作学习环境

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理性认知能力较为薄弱,往往要借助于具体可感物体才能准确的认知事物。教师将教学目标中的概念公式、规律法则等,演变为一定的背景知识,如问题、故事、悬念、探索等情景,或是转化成为可以让学生观察的实物、模型。学生对创设的各种情景必然会引起注意,有了直观的材料为依托,进而引导他们分析、讨论、汇报,不但为学生搭建了“话题”的交流平台,还为“化整为零”的小组讨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语言表达氛围。小学生爱表现,都渴望能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肯定,也就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学习相遇问题(四年级),学生们对其中“相遇、相距、相向、同时”理解认知表现出迷惘、模糊。教师根据公式: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展示情景:张华和刘明分别自己家出发,向对方家走去。学生观看过后,邀请学生自主组合上台展示“相遇情形”,以组为单位演示这四种不同的动作情景。学生们通过展示,不但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还会产生对知识探求的主动性。接下来对“张华每分钟走60米,刘明走50米,两个5分钟后相遇,对其中的问题:他们5分钟各走了多少米?共走了多少米?他们家相距多少米”,便能较好地理解和解决。

三、增强交流互动,培养交流意识实操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认知世界的启蒙阶段,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处在发展阶段,对其中的“数、形、体”概念认知、转化能力较为薄弱。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同学之间应多交流,多互动,对可操作性的问题时进行检验性、尝试性、挑战性的实践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形成的感知体验,构成自己的基本活动经验,并在下次运用时从大脑提取信息,指导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形成实践技能技巧的积累,学生数学运用的综合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高。

例如,讲授《确定位置》(五年级数学下册)这一课时,我提示学生:我们知不知道方向?学过相关知识没有?经过一番讨论,学生能表达出低年级已学过“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8个方向的知识,并且能举出“谁在谁的东边”类的概念。教师再提出“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及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学生经过探讨交流,基本能表达出标的物在“东北、东南”等描述,便不难理解在具体环境中,某物体位于“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

四、优化发挥导学,引导自主合作思路策略

“导学案”的重点在于“导”。没有具体引导如何学的方案策略,小学生容易处于一种无组织、无所适从的状态。“导学案”很好地承担了这个角色。教师把教学课标要求和“作战部署”有条不紊地体现在学案中,学生课前根据“作战方案”,在“任务”下“被自觉”地展开自主、合作学习,无论是从动机上,还是从行动上,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容易使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因此,教师课前将预设好的导学案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成效直接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能否达成。学生通过预习能提前预知学习的重难点、哪些是有待讨论交流的问题,从而为自生合作学习探究储备必备的“资本”。例如 ,“用方程解决问题”“数学好玩”“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五年级)等内容,“导学案”下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得以充分发挥。

五、及时分享体验,感受自主合作探究过程

学生在探究求知过程中获得的成功体验,不但能使自己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还能在分享或展示时,精彩的讲解、别具一格的思路,让人“刮目相看”“崇拜羡慕”,成就感满满。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成败得失体验。学生通过不断的尝试实践、分享体验,沉淀为自己的经验,在感受、体验中提高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授《统计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我展示实践题:统计播放视频中十字路口1分钟通过的车辆数量。当问题一提出,学生各自手忙脚乱地数了起来,但最后结果几乎每个同学的答案都存在差异,连放两遍的结果还是一样。唯独有两个同学的答案两次都一样,而且是正确答案。当同学自豪地把“绝招”公布于众“我们合作分工,他统计大车,我统计小车,哪怕是一晃而过也逃不出我们的火眼金睛”时,学生们恍然大悟,感受到自主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技巧性。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既能促进多边互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一个有合作意识、新颖的、具有探究精神的数学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还能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自主合作探究意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在合作中愉快学习,在实践中快乐成长,这正是学科核心素养应具备的品格要求。

参考文献:

[1]石玉耀.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L].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17.

[2]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J].黑龙江教育(小学文选),2006.

猜你喜欢

交流互动展示氛围
如何提升初中英语交流互动的质量
刍议商品展示与陈列的基本原则
硫粉与铁粉化合的实验改进
在积极展示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化数学思维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浅探
论初中英语课堂交流互动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