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情与理分析
2021-06-15赵语佳
赵语佳
【摘要】现代新闻传播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影响性、实效性、直观性以及形象性,是基层群众掌握社会动态的主要途径,而采访则是记者获取社会信息的关键方式,其通过记录、观察以及访谈等方式,为制作新闻节目提供素材,但是在采访中,想要保证信息的丰富性,增强节目的可看性和真实性,则要处理好情与理的关系,把握好二者的尺度,进而将更加精彩、真实的新闻事件展示给受众。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情与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6..046
当代受众的物质需求获得极大满足,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持续增加,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获取社会信息的方式呈现多元化,电视广播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其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在新闻播报和传递方面,能够左右社会舆论发展方向。记者作为新闻制作的关键人物,采访是其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但是想要保证采访质量,记者则要运用相关技巧,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可靠性和真实性,处理好情与理的关系,将新闻事件客观而真实的展示给受众,做好价值观引导和社会舆论导向控制,推动电视广播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1. 记者采访的特点分析
1.1 角色多元化
随着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记者在新闻节目中的角色定位更加重要,在开展采访工作中,记者要深入到新闻一线,对新闻事件的发展动态和真实情况开展调动,挖掘新闻真相和背后故事,将真实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同时,记者还要起到引导受众价值观和社会舆论的作用,通过高效、科学的采访活动,与新闻人物进行直接对话,融入个人价值观和观点,保证新闻节目更具可看性和教育性。
1.2 时效性
对于新闻信息而言,传递的时效性是行业的生命,在发生新闻事件后,及时将真相呈现给受众,是记者的使命和责任,避免新闻事件在社会舆论中发酵,进而出现负面效果。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其在新闻传播时效性方面更具优势,对电视广播新闻的内容和时间提出新要求。因此,记者在开展采访活动中,需要秉承时效性原则,及时将新闻事件的信息传递给受众。
1.3 采访形式
采访是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通过与新闻人物或者周边群众的对话交流,可以更好的挖掘事件内涵,当前在开展采访活动中,记者需要携带相关仪器和设备,获取相关的影像素材和声音素材,对素材进行整理加工后,通过节目传递新闻事件。同时,现代新闻采访不仅需要大量的录音和摄影设备,采访内容和形式也更加多元化,例如人物对话、群众调查等,需要记者根据新闻事件的性质灵活采用的不同采访方式。
1.4 采访环境
当前新闻采访的环境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记者在开展采访活动中,需要面临各种复杂的、不同的环境,例如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记者需要及时赶赴现场,结合现场灾情的处理情况,深入到灾区中调查和采访,环境不仅较为复杂,同时还面临着一定的危险。
2. 记者采访中“理”的体现
2.1 提炼新闻要素
“理”是新闻记者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在秉承客观性的原则下,记者要注重提炼新闻中的关键要素,将客观真实的内容呈现给受众。首先,通过采访活动记者要概括和提炼新闻中的关键要点,不仅要突出事件表象,还要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和深层含义,以新闻事件为途径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其次,善于从不同角度挖掘事件内涵,探索事件的真相和背后故事;最后,根据当代受众的关心点,通过采访问题突出思想内涵。
2.2 新闻信息真实
作为一名现代新闻人,要将真实作为采访的前提和原则,所有新闻信息都要真实可靠,不能断章取义、捏造杜撰。采访内容要贴近基层群众的生活,可以促使群众理性思考,并且接住事件本身掌握社会动态。同时,记者采访中的“理”,还要融入到对新闻事件的思考、观察以及体验中,适当的融入教育和启迪,引发受众对新闻人物生活状态、心理活动和思想观念的深度思考。
3. 记者采访中“情”的体现
3.1 个人主观情绪
虽然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保持客观、真实的原则,但是基于新闻主题和新闻机构的差异,记者难免存在个人主观情绪,而这种情绪则是采访中“情”的体现,记者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主观情绪,突出新闻的社会教育和导向作用,创设和谐的社会风气。例如在《扫黑除恶》宣传片中,记者在采访“恶霸”孙小果中,面对罪犯留下的忏悔泪水,记者难免而产生主观情绪,而将各种主观情绪融入到采访的细节中,则可以带给受众更多的反思,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也有助于将正确的政治观和道德观传递给受众。
3.2 给予人文关怀
记者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不仅承担着深入新闻事件一线的重任,还要在新闻素材获取中,对众多的新闻人物打交道,如果记者没有良好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则不能将新闻的内涵传递给受众。人文关怀则是“情”的又一大体现,记者在采访新闻人物和撰写新闻稿件中,要充分体现对新闻人物的人文关怀,融入个人情感元素,从细微入手、从细节入手,让报道更加具有人情味和人道主义。同时,人文关怀不仅能够深化新闻报道的情感元素,还可以促使报道更具情感渲染,在社会中引发良好的舆论效应,起到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
4. 记者采访中情与理的融合策略
4.1 尊重采访人物
通常情况下,新闻采访以采访人物为主体,通过与采访人物的有效沟通,更加全面而细致的展示新闻事件的全貌,但是记者在采访中,要注重尊重采访人物,将“情”融入到采访中。首先,在采访之前要收集关于采访人物的信息,保证采访的真实性,突出新闻采访中“理”的特点,同时,记者要分析人物信息,便于在采访中可以快速拉近人物距离,有助于采访工作的有序开展,提升采访的实效性;其次,在整个采访进程中,记者会提出一些关于新闻事件的问题,为了避免采访人物出现过激情绪,记者要关注其情绪变化,如果发现其出现心理波动,要及时开展疏导,在保证人物情绪平稳后,继续进行采访工作;最后,在选择和确定采访话题上,要及时与人物进行沟通,可以促使对方感觉被重视、被尊重,有助于采访人物积极配合记者完成采訪活动。
4.2 把握問题深度
记者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与采访人物进行沟通,问题则是二者交流的主要方式,合适的问题不仅有助于帮助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还可以揭示事件背后的故事,因此,在情与理融合中,记者需要把握问题的深度。首先,问题要循序渐进,通过由浅入深的提问,能够避免采访人物出现抵触以及厌烦情绪,进而愿意与记者分享自己的体验、感知和想法,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是“情”的具体体现;其次,问题要具有高效性和实效性,通过问题了解和挖掘采访人物的主观看法、内心感受和生平事迹,能够增加报道的可读性,促使受众通过观看报道而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最后,问题设计要根据事件性质和人物性格,保证问题在充满“人情味”的基础上,具有新鲜性和思想深度,在吸引受众关注的同时,起到教育、导向和启发作用。
4.3 明确个人角色
电视广播是我国的主流媒体,是传递各项国家政策、党的方针的重要途径,起到净化社会舆论环境、教育启迪基层群众的作用,采访作为新闻报道的关键环节,记者在节目制作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了促使受众更好的掌握新闻事件,正确处理好情与理的关系,记者在采访中需要明确个人角色。首先,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不仅承担着挖掘事件的重任,还要对信息进行验证,保证所有信息的真实性,将真实的信息传递给受众,不能出现纰漏或者错误,对受众造成错误引导;其次,记者要保持平稳的情绪完成采访活动,基于个人职业定位和工作需要,不能存在过激情绪或者攻击行为,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采访人物,进而高效的完成采访工作;最后,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中,不仅仅代表个人想法或者观点,其还会影响广大受众的认知,如果事件内容与真实情况存在出入,则会在社会中造成负面反响,因此,记者要端正自己对事件的态度,注意个人的言行举止,以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引导受众,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4.4 提升综合素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记者的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较高要求,而想要处理好情与理的关系,记者要注重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以过硬的素质面对采访工作,才能更好的取得预期效果。首先,在平时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记者还要提升个人心理素质,更好的面对复杂、多元的采访环境和采访人物,将真实内容传递给受众,其次,记者要善于在各种环境下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勤于思考、善于提炼、主动总结,尤其在特殊采访环境下,要科学的处理“情”与“理”的关系,不能被个人情感左右采访进程,也不能过于追求理性思考,而放弃人文关怀;最后,新闻报道的职能是服务大众、服务社会,记者要坚定不移的落实群众路线,在人物采访、收集素材、撰写稿件中,都要拉近与基层群众的距离,不能脱离群众、脱离基层。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广播新闻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其作为社会主流媒体,依然承担着导向社会舆论、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记者是新闻节目制作的关键角色,在开展采访工作中,要秉承职业素养和既定原则,合理处理情与理的关系,兼顾新闻事件的“理”与“情”,将真实、可靠的新闻信息呈现给受众,发挥新闻节目的教育、启迪和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1]孙钟蕙子.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情与理策略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7(16):157.
[2]刘军.从情与理的角度探讨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200.
[3]唐杰.论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情与理[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5(7):99-99,100.
[4]张国忠.从情与理角度探讨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4):199,294.
[5]唐杰.论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情与理[C].//决策论坛—科学制定有效决策理论学术研讨会.2015:99-100.
[6]谢锐琳.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情与理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5(9):87-88.
[7]唐杰.论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情与理[C]//决策论坛-科学制定有效决策理论学术研讨会.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