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应急广播大喇叭系统优化
2021-06-15李勤武
李勤武
【摘要】为了规范农村应急广播村村响系统建设,切实发挥农村应急广播村村响系统在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和应急广播服务作用,提高农村防灾减灾信息管理水平,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和手段,必须对农村应急广播大喇叭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和优化方案等进行研究,使之与国家应急广播系统的接口予以统一规范。
【关键词】农村;应急广播;系统;技术改造;优化方案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6..029
1.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概述
农村应急广播村村响系统是指利用现代广播播控、传输手段,在面向广大农村群众提供综合广播信息的同时,能够快速、分区域提供应急广播信息的技术系统。农村应急广播村村响系统既是广大农村群众收听地方宣传信息、涉农信息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应急广播村村响系统又名农村大喇叭系统、农村综合信息广播系统、农村智能广播系统等。
随着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推进,为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积极宣传地方政务信息、促进农村广播事业的发展,针对农村及边远山区应对和处置自然灾害能力弱的问题,一些地区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建成了覆盖“县-乡-村”的应急广播农村大喇叭系统。不仅扩大了广播节目覆盖,推动了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还在应对地震、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的救灾抢险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农村大喇叭系统建设基本采用了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技术架构,部分地区向上延伸至地市、向下延伸至村组或自然村,传输手段主要采用开路调频副载波、有线调频共缆,或两种方式混用等方式,终端以大喇叭为主,部分地方辅以电子显示屏对应急信息进行文本显示或音频播放。
2. 系统安装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指导,部分地区虽然建成了应急广播村村响系统,但由于经费投入不足、技术手段落后、设备陈旧、功能单一、传输方式落后、运维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应急广播村村响系统无法满足应急信息发布需求,有些甚至不能正常运行,正在逐步退化。各地在大喇叭系统设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较普遍问题,一是接口设计不足,未考虑与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当地有线、无线传输覆盖网应急广播功能的衔接;二是传输网络可靠性较差,没有考虑到突发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情况下传输网络的可通性;三是未考虑网管系统,乡镇、村级设备及终端设备运行状态无法集中采集、监控;四是应急广播信息为单通道发布,缺乏发布状态和发布效果信息回传;五是安全播出保障水平较低,缺乏防插播、防攻击技术措施;六是施工建设不规范,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七是未建立严格的使用规范和演练机制,使用率较低;八是设备的防雷和接地措施做不到位,出现烧毁设备,中断播出,严重时还会造成人身伤害的问题;九是运维体系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运维资金,设备及设施完好率较低。
3. 改进和优化的意见
3.1 实施原则
应急广播村村响系统规划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平战结合,日常与应急信息播发相结合。应急广播村村响系统即可以作为各级政府日常信息发布渠道,同时也是农村应急广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及时发布应急信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和分级建设相结合。总局统筹规划全国应急广播村村响系统技术体制,充分发挥中央、地方积极性,各级广电行政部门申请同级财政资金,分步推進应急广播村村响系统建设实施;协调发展,应急广播系统与村村响系统同步推进。充分利用现有广播电视传输覆盖资源,实现应急广播系统与村村响系统互补性、协调性发展;统一联动,各类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手段与应急广播村村响系统统一响应。应急广播村村响系统与各级应急广播系统有效衔接,统一联动,实现应急广播对有线电视终端、地面电视终端、收音机、直播卫星终端、CMMB终端、农村大喇叭终端等的统一覆盖。
3.2 任务目标
规范应急广播村村响系统与各级应急广播系统的接口,实现应急广播村村响系统与应急广播系统的统一联动。规范农村大喇叭系统工程建设,保障应急广播村村响系统安全运行。
3.3 系统要求
应急广播村村响系统应该充分依托本地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满足县(市、区)、乡镇、行政村共用要求,具备广播节目转播、多种信源播放、应急信息播发和本地应急语音直接播出等功能,能够通过室内、室外专用音箱(喇叭)传送日常广播节目,同时能够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播发应急信息或直接插播应急语音。
3.3.1广播节目多级受控播出
系统具备广播节目播出/转播、多种信源播放功能,能够满足县(市、区)、乡镇或行政村多级共用要求,按照播出计划向农村地区传送各级广播重点节目或本地对农特定节目。
3.3.2应急部门信息播发
系统能够接收本地应急部门发布的应急信息,将其转换为音频在系统中进行播发,按照应急部门的覆盖要求面向指定的农村地区及时传送应急音频。
3.3.3响应国家应急广播系统指令
系统必须能够与国家应急广播系统实现对接和联动,能够按照应急广播系统发出的控制指令,面向指定的农村地区播发应急广播音频,满足应急信息统一发布的要求。
3.3.4本地应急语音插播
在紧急情况下,本地行政负责人在经过系统授权认证后,可以通过电话讲话、短信语音合成或话筒喊话等方式直接向本辖区村民传送紧急通知语音。
3.3.5信息可靠传输
系统传输网络应该能够满足日常节目、应急音频、插播语音和控制指令等信息数据的可靠稳定传输,传输网络的通道选择和技术选型应充分考虑利用本地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既有资源和发展规划。
3.3.6优先级控制
系统应具备播出优先级的控制机制,应急广播的级别高于日常广播,在多级系统同时播出时,综合考虑行政层级、突发事件类型等级等因素,按照合理的播发排序策略实现日常广播和应急广播的有序播发。
3.3.7安全播出
系统应具备完备的安全防护措施,通过控制操作权限,设置黑白名单,应用认证加密等信息安全技术,提高系统的抗干扰、防盗播、防错播能力,有效屏蔽非法信号的插播和侵入,确保系统安全播出。同时,系统应具备发布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可对历史发布操作进行追溯。
3.3.8分区控制
系统应该具备分区分片的可寻址播发控制功能,按照统一的编码规范为接收终端配置地址码,能够按照日常广播和应急广播的区域覆盖要求,控制指定区域的接收终端开关机播发指定内容,并具备播出日志自动记录功能。
3.3.9网管监控
系统应该具备网络管理和设备监控功能,能够有效监控各级平台机房设备、网络传输设备以及各地接收终端的工作状态及应急信息发布状态。
3.3.10系统容灾
系统应具备较高的防灾抗毁能力,确保系统平台、传输网络和接收终端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可靠稳定运行。具备条件的地区应建立备份传输通道,在上级传输网络中断或设备故障时不影响本级和下级日常广播和应急广播播出功能。系统应考虑多种信息传输通道互为备份,在通道完好时采用逐级转发方式进行信息发布,在常用通道受损中断时,应能通过备份通道实现应急信息的跨级接入至系统的末级平台或终端。终端应具备抵御当地多种恶劣环境条件的能力,具备多种电力供应能力,具备响应本地及远程控制指令的能力。
3.3.11应急演练
系统应具备应急演练功能,通过设置系统应急演练模式,发送演练指令,对全系统链路和各环节设备进行功能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测试,确保系统工作正常发送效果完整、准确。
3.3.12防雷
农村应急广播大喇叭系统基站的雷击防护措施大体上可以用“躲避、疏导、阻止、分流”四道防线来实施。“躲避”就是在设台选点时要多走、善問,尽量避开雷击区;“疏导”就是在系统设置时认真做好避雷针和接地网,由接地散流;“阻止”就是通过屏蔽、隔离、网络阻塞等措施,阻止雷电流进入机器设备;“分流”就是加装避雷器、压敏电阻等器件,衰减(分流)雷电流,使其窜入设备的量控制在安全值之下。
要埋设接地个体。雷电流的迅速泄散主要是靠位于避雷针底部良好的接地体来完成,它在雷电防护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里介绍两种方式:a打接地桩。在地处粘土、黄土、和砂层粘土结构的地层,采用若干根长度为2.5-3m的40mm×40mm×4mm的镀锌角钢或5×4的镀锌管,下端锯成约60°角,垂直打入0.6-0.8m的地坑中,每两根间距4-5m,再用40mm×4mm的镀锌扁铁焊接起来,为了接触牢靠利于泄流,要求至少有3个焊接口焊接,然后将沥青涂于焊口处用于防锈,回填土尽量使用好土,已降低地和土壤间的接触电阻;b埋设接地板。避雷针若选在多岩石、土层深、土质差的地方,在周围选土质较好地段挖一个1200mm×1200mm×1500mm的坑,埋设1500mm×1500mm×5mm的镀锌铁板(能用铜板更好)作为接地体,在铁板周围加填食盐和木炭混合物,再回填好土。
还要开展电源部分的防雷措施。当市电因雷击或其他因素产生高脉冲电压时,将会损坏电路上的设备,所以要安装电源防雷器,它的作用是在最短时间内释放电路上因感应雷击而产生的大量脉冲能量,引到安全底线上达到保护设备的作用;做好接地,所使用的交流电源一般是由中线不接地的低电压供电网提供的,使用这种低压供电网提供的交流电源的电器设备应采取保护接地措施,这种保护接地措施就是把电器设备的金属外壳、机架等用接地装置与大地可靠连接,工作接地确保机房内工作地电位为零,通过接地可以泄掉设备漏电,也可以泄掉各种摩擦产生的静电。机房内信号输入、输出线金属层上带进的雷电也通过工作接地泄放掉,故工作接地起到了保护设备和保护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作用。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提出对农村应急广播大喇叭系统技术改造和优化意见、建议,希望能为广大从业者理清今后工作的思路。为我们今后农村应急广播大喇叭系统,特别是今后在建设中找准一些方向,扎扎实实推进农村应急广播大喇叭体系建设,取得一些实质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张吉.闭路电视的设计安装与调试[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张吉.有线电视98问[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3]田新梅.浅议有线电视系统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分析.中国影视文化,2012(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