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五个升级” 打造“五美乡村”

2021-06-15龚春光

老区建设 2021年7期
关键词:全县文明农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江西省委提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走前列,坚定不移建设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新时代“五美乡村”。作为曾经的国家贫困县,近年来,修水县始终聚焦脱贫攻坚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在发展中扶贫,在扶贫中发展,脱贫攻堅取得全面胜利,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23311户88710人全部实现脱贫,133个贫困村全部实现整村退出。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修水县以4人1集体成为全国获表彰人数最多的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乡村振兴新的任务,修水县始终保持“人不卸甲、马不离鞍”的奋战姿态,积极探索以“五个升级”引领“五美乡村”建设,奋力在乡村振兴征程中争作示范、走在前列。

坚持以“农业优化升级”塑造“产业兴旺之美”

坚持把农业产业现代化作为主攻方向,以农业高质高效助力农民富裕富足。一是做大产业规模。聚焦“茶、桑、林、畜”四大特色产业,依托“一乡一园”“一村一基地”,鼓励走规模化发展路子,全县累计打造百亩以上产业基地360多个,茶叶面积达18.2万亩、桑园面积达9.3万亩。同时,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小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形成了“有大有小、山上山下、墙内墙外”交相辉映的产业发展局面。二是做长产业链条。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围绕绿色食品产业生产、加工、储藏等各环节,制定税收、用地、设备采购等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推进全产业链深度开发,先后培育引进了宁红集团、盐津铺子、英才食品、一家实业等一批农业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绿色食品产业成为全县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产值达100亿元。三是做特产业品牌。着力打造修水茶叶、茧丝绸、优质大米等主导品牌,努力开拓金丝皇菊、修水杭猪、黄坳黄羽乌鸡、修水哨子、野生茶油等特色品牌,培育了宁红、绿冬、久木等一批特色农业品牌,全县各类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达132个。“宁红品牌”独占全省“一红四绿”五大茶叶品牌中一席,品牌价值达到16.8亿元。四是做多产业业态。做好农业“接二连三”文章,大力推进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民宿等现代农业发展,高标准打造修水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成功创建国家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省级3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12个,乡村旅游成为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撑。

坚持以“环境保护升级”引领“自然生态之美”

按照“绿起来、靓起来、干净起来、整洁起来”的要求,全面加强农村生态保护,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努力让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美丽家园。一是推进“保护”升级。加强山林、土壤、水体、空气保护工作,全面推进封山育林,全域实施禁猎禁渔,全面做实禁养退养,全力防治面源污染,以最严厉的措施呵护好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5.24%,土壤优良率达到98%,全县饮用水质达标率100%,修河总体水质居全省五大河流之首,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连续12年到修河湿地越冬。二是推进“建管”升级。持续开展“美丽集镇、美丽乡村、美丽庭院”三大建设行动,累计投入20亿元支持美丽宜居示范县创建工作,成功创建美丽示范风景带3条、美丽宜居示范乡镇1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庄200个,获得全省第一批美丽宜居示范县称号。建立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完善村庄环境“五定包干”制度,推进农村环境数字化管护,变村庄环境“一时美、局部美”为“时时美、处处美”。三是推进“整治”升级。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农村房屋乱建、城乡坟墓乱埋乱葬、农村水体环境、农村采砂采石等“6+1”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推进空心房、危旧房、违章房、旱厕及栏舍棚垛“三清三拆”环境整治工作,扎实推进柯龙线、修万线沿线村庄 “穿衣戴帽”工程,全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坚持以“文化服务升级”助推“文明淳朴之美”

坚持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着力点,建立健全“以村规民约规范人、以优秀文化教化人、以身边榜样引领人”制度机制,着力塑造文明和美新乡风。一是以村规民约约束人。制定《关于进一步开展“破除陈规陋习 树立文明新风”活动的实施方案》,全县300多个行政村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明确了婚、丧、嫁、娶事宜相关操作流程、标准要求及奖惩措施,并建立红白理事会,强化自我约束管理,制止大操大办、丧葬陋习、高价彩礼、餐饮浪费等不良风气。同时,积极推广“文明新风公益银行”“文明新风公益超市”做法,引导群众树立正确观念,改进生活习惯。二是以优秀文化教化人。以黄庭坚孝廉文化、陈门五杰耕读文化为牵引,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作用,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乡村入户、家喻户晓。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77个、乡村文化广场170多个、乡村老年人颐养之家50多个,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明新风不断形成。三是以身边榜样引领人。发挥乡贤在农村文明新风上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开展“文明示范村庄”“文明示范户”“文明示范个人”创评活动,先后在全县树选群众身边文明先进典型3500余名。通过褒奖平常善举,放大微小感动,让“日行一善,小善大德”成为新风尚。

坚持以“保障机制升级”推动“共建共享之美”

围绕“党政主导发力、社会参与助力、群众共同给力”目标,切实加强人力物力财力保障,推动各类资源向乡村聚集,奏响乡村振兴大合唱。一是加强人力保障。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四个不摘”要求,继续落实县领导挂乡、行业部门挂村、第一书记驻点、干部结对帮扶的工作机制,原来“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转化为“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乡村两级“扶贫工作站”转化为“乡村振兴工作站”,全县124个县直部门、20多个行业部门、8000多名党员干部继续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一线,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二是加强政策保障。坚持普惠性与精准性相结合,保障性与提升性相衔接,在保持“住房安全、教育保障、基本医疗、饮水安全”等四项扶贫政策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完善村集体经济支持政策、农村用地政策、人才支持政策、农业保险政策、技术服务政策,提高政策的覆盖面和支持力度,着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政策的“阳光雨露”。三是加强投入保障。建立健全与乡村振兴任务相适应的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继续实行涉农资金整合,确保财政资金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设立5000万元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发挥基金杠杆作用,全力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扩大农村小额信贷规模,积极推进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试点、林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蚕桑特色农业价格(收入)保险试点,多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坚持以“治理方式升级”营造“和谐有序之美”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着力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着力打造和谐有序新农村。一是夯实“自治”基础。以提升村级组织治理能力为基础,以基层组织“三化”建设为契机,着力推进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抓好“软弱涣散”村提升工程,全面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村级组织发展能力明显提高。目前,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面消除,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62个,30万元以上的村5个,100万元以上的村2个。二是坚持“法治”立村。全面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工程,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54000人,发挥他们在普法、法律咨询、司法服务上的重要作用,着力打通法律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法律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和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共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2个,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创新“共治”模式。积极探索乡镇民情信访工作模式,在全县36个乡镇创新建立民情信访室,把群众基础深厚、德高望重的“五老”人员纳入民情信访室工作,并给予一定的经费保障,让他们主动进村入户收集民意、调解纠纷,当好“和事佬”和“调解员”,先后帮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800多起,有效和谐了邻里、维护了稳定,走出了一条乡村社会治理新路子。

作者简介:龚春光,修水县委政研室。

■责任编辑:邵猷芬

猜你喜欢

全县文明农村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对不文明说“不”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文明歌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