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赴后继的“手机牌”汽车新玩家
2021-06-15
造车热潮
娱乐圈里有“演而优则唱、唱而优则演”的怪现象,新消费时代科技圈也有类似的奇怪规律。雷军在发布会上哽咽地说要造车,并非纯粹的“表演”,这些年一众手机厂商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下场”造车。
发布会上高调要造车的雷军,碎碎念“白天有100个可以做电动汽车的理由,晚上的时候又有100个不能干的理由”,多多少少也出自真心。从这些话里,我们似乎也听出了些“被迫”的意味。
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带来了这波“风口”,新旧交替中催生大量机会,这就是野蛮人冲入这个赛道的动力来源。目前这“两车”的占比还达不到两位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30%,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
据麦肯锡研究预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链在2025年的经济规模可达到1.9万亿美元。面对如此庞大的“新”汽车市场空间,手机厂商按捺不住想要一展身手可以理解。如果说,小米是高调在发布会宣布造车的“吃螃蟹者”,苹果、三星、华为、vivo以及OPPO等品牌则是分别在各种角度去切入这个市场。
苹果的“造车梦”始于乔布斯时代
苹果作为手机界的重量级选手,其实很早就开始觊觎汽车行业。早在乔布斯时代,就曾传出苹果有造车的意向,但当时正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加上苹果主业务增长迅速,于是造车的想法就被搁置了。
尘封的“造车梦”在2013年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被唤醒,苹果正式宣布了iOS in the Car(后更名为CarPlay)计划,开始进军汽车领域。2020年,苹果造车的消息突然多了起来。先传出要与现代起亚合作造车,又传出要和日产、宝马合作。迄今为止,苹果官方并未给出明确的回应。但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是苹果在汽车领域获取专利最多的一年,这些专利分布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身和电动汽车等方面,这或许是在为苹果的“造车梦”积蓄力量。
华为极力否认“造车”
自2013年,华为就已进入车联网领域,陆陆续续与东风汽车、上汽、广汽、一汽、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2019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签发组织变动文件,批准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
除此之外,华为也在借助手机强大的市场占有率积极推动手机和车机的互联,华为通过HiCar功能让汽车和手机实现“合二为一”,为车主提供最大限度的便捷。而在华为看来,HiCar仅是华为车联网布局中的一个开路先锋,可以适配任意终端的鸿蒙操作系统才是华为在车联网领域的终极目标。
去年的北京车展上,华为将自家汽车业务全盘托出。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10年内,华为在智能汽车电子零部件领域的年销售额有望达到3 521亿元人民币,届时华为有望成为与德国博世比肩的汽车电子巨头。
不过,面对“造车”的传闻华为内部的态度是坚决否认,华为内部信中甚至强调“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可有了智慧屏、华为支付的两个事件在前,外界大多数不相信华为会错过这个机会,造车应该板上钉钉,或许只是在等合适时机下场而已。
三星摔完跟头并未完全离场
三星对造车的期待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早在1994年三星董事长李健熙就建立了名为三星汽车的汽车制造部门,1998年,第一辆挂着三星LOGO的汽车SM5走向了市场,传闻这些车卖得不好,最后大部分由三星员工为之买单。亏损了1.92亿美元后,再无传出“造车”消息。
摔完跟头后,三星并未完全离场。2015年12月,三星宣布,成立独立的汽车电子装备事业部,将车载电子正式作为新的战略重点;2018年,三星宣布进军汽车芯片领域;2019年1月,三星联合奥迪正式推出旗下首款自动驾驶汽车芯片ExynosAutoV9,并为这颗SoC集成了独立的安全芯片,以保证自动驾驶及数据的安全性。
目前,三星电子已经开始着手为谷歌的下一代自动驾驶汽车芯片开发核心半导体部件。届时,这个芯片会被用作自动驾驶汽车的大脑,控制车辆的所有功能,同时计算从各种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
“OV兄弟”是场外玩家,气候尚未形成
在“造车”这件事上,“OV兄弟”(即OPPO、vivo)的步伐则相对谨慎,智能硬件赛道里还只是“小学生”的它们,造车这件事似乎还很遥远。在它们看来,帮助车企做好智慧连接是当前最主要的任务。
在去年的2020 vivo开发者大会上,vivo发布了Jovi InCar。Jovi InCar是vivo车联网产品的全新品牌,旨在携手车厂、车联网服務商、应用开发者,共筑车内、车外统一的开放生态。去年12月,OPPO和理想ONE进行了车机互联合作。从合作形式来看,OPPO与vivo的策略比较相似,都是通过手机能力赋能车机。
蜂拥而至的手机厂商群战“造车”新战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手机厂商热情颇高。看完手机厂商和汽车的“故事”,再回头看小米宣布造车的举动,就不会感到突兀。可无论是苹果,华为还是小米,公司有钱就能造车。但买卖从来不是单方面可以决定的事,在如今更是如此。
在天平另一端的年轻人,他们和上一代人“择车观”上有什么不同吗?这或是他们会不会买“手机牌”汽车问题的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