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闭环”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2021-06-15姚登举张宏国黄海张淑丽

高教学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教育认证

姚登举 张宏国 黄海 张淑丽

摘  要: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分析了当前关于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的研究现状,讨论了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的内涵,提出了“三闭环”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模型,以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构建多方参与的“三闭环”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8-0141-04

Abstract: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mechanism of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is the basis of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mechanism of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mechanism of talents training quality, proposes the "three closed-loop" model of talents training quality continuous improvementmechanism. The paper takes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major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introduce the measures to construct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mechanism of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with multiple participation.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continuous improvement mechanism

人才培養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持续改进机制是保障生命线延续的基石。随着新工科建设计划的提出和实施、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的先后召开、工程教育认证的持续推进,全面振兴本科教育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已经在全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形成共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讨论焦点。多年来,各大院校都逐渐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多高校不是持续改进,而是持续下滑,已经引起高等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关注。当前,如何构建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持续改进机制,成为一流本科教育和新工科建设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分析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高校构建多方参与的“三闭环”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的方法和措施。

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深入推进,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成为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导思想,一些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1-3]。目前,国内高校已经完成工程教育认证或正在申请工程教育认证的相关专业,大都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持续改进机制。早在2013年,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对基于CMMI的本科教学过程持续改进机制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将本科教学过程能力成熟度划分为5个级别、15个关键过程域,建立了本科教学过程的CMMI,初步建立了本科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机制[4]。然而,正如工程教育认证专家、沈阳化工大学原校长李志义所指出的那样,目前许多高校的质量管理体系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如下三方面缺陷:一是组织机构不健全,质量职责不明确;二是未能覆盖质量全过程和参与质量活动的全体人员;三是重监督、轻控制、缺改进,没有形成闭合循环[5]。

持续改进是一种具有“评价-反馈-改进”反复循环特征的机制,一个专业的持续改进需要实现持续地改进培养目标,以保障其始终与内、外部需求相符合;持续地改进毕业要求以保障其始终与培养目标相符合;持续地改进教学活动,以保障其始终与毕业要求相符合[1]。具体来说,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外部需求直接影响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的培养目标又直接影响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又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包括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的学习机会、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台湾学者李坤崇提出了“三个循环”的持续改进模式。其中,外循环是对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内循环是对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成果循环是对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6]。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不仅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还包括教学管理机制的持续改进、教学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评价机制、社会评价与毕业生反馈机制等。

二、“三闭环”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模型

李志义提出一个完善的持续改进机制应该具备“123”特征,即:一个目标、两条主线和三个改进。其中:一个目标是保障质量,两条主线包括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与达成度和毕业要求的符合度与达成度,三个改进为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和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5]。这三个改进,通过外循环、内循环和成果循环等三个循环来实现:通过外循环持续改进培养目标,通过内循环持续改进毕业要求,通过成果循环持续改进教学活动。按照这样的思路,自2017年以来,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建立了“三闭环”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如图1所示。

第一闭环,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以课程为单位,对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进行监控,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阅、课程考核、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针对每门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大作业、项目报告及答辩、上机考试、开卷考试、闭卷考试等多种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作为下一轮教学过程持续改进的依据。通过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能够持续地改进教学活动,以保障其始终与毕业要求相符合。

第二闭环,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每届毕业生毕业后,汇总该届学生所有课程的课程目标评价数据,并征求应届毕业生对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的反馈意见,在此基础上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届毕业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针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最终反馈于下一轮毕业要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通过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能够持续地改进毕业要求,以保障其始终与培养目标相符合。

第三闭环,培养目标的毕业生跟踪反馈及社会评价机制。采用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定期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内部评价主要通过对本专业毕业五年左右学生的走访与问卷调查进行,外部评价主要通过对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走访与问卷调查进行,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提出培养目标修订方案。通过培养目标的毕业生跟踪反馈及社会评价机制能够持续地改进培养目标,以保障其始终与内、外部需求相符合。

三、多方参与的“三闭环”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的实践

(一)建立健全持续改进机制组织机构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得到有效落实的关键。为此,我校成立了多方参与的三级双向互动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如图2所示),并明确了各组织机构的管理权限、质量职责以及相互关系,以确保持续改进工作的组织落实、职责到位、顺畅高效。从学校层面,设有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校教学督导团、高教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教务处、校学生信息员以及与本科教学相关的各职能部门等,负责全校教学过程的运行、监督和检查,全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指导和审核,教学过程中有关问题的反馈与改进建议等;从学院层面,设有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委员会,负责全院教学过程的运行、监督和检查,全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组织和管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符合度与达成度的评价、反馈和改进建议等;从专业层面,设有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改进小组,负责本专业教学过程的运行、监督和检查,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实施,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评估、反馈和持续改进等。为了实现以质量为中心、全员参与为基础的全面质量管理,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校内人员包括学校主管领导、学校教学督导、职能部门主管领导、学院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系正副主任、专业课程组长、全体任课教师、学生信息员、全体学生等;校外人员包括高校教育同行、行业企业专家、用人单位业务主管、高校毕业生和第三方评价机构等。

(二)建立健全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

1. 课程体系设置和评价修订机制。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和社会发展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体系设置实行动态调整机制,每四年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一次全面修订,每两年进行一次微调。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修订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部署,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审核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设置和评价修订工作,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改进小组组织开展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评价修订工作。此外,在课程体系设置和评价修订过程中,充分听取用人单位、毕业生、行业企业专家和业内同行的意见。

2. 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审查机制。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定期修订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该门课程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作用,制定该门课程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确定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课程教学大纲每四年全面修订,每两年进行一次微调,周期与人才培养方案同步。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改进小组负责组织开展课程大纲的制定和审查,首先以课程组为单位完成课程大纲初稿,然后由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专业负责人和教学院長批准,最后上报学校教务处审核、编辑成册。

3. 课程教学过程监督检查机制。建立自顶向下、日常监督、定点监督、定期监督、学生监督、自我检查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过程监督检查机制,对教学活动监督实现全覆盖。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校教学督导团、高教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教务处、校学生信息员以及与本科教学相关的各职能部门负责全校课程教学过程的监督检查;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委员会负责全院课程教学过程的监督检查;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改进小组负责本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监督检查。此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委员会还聘任了多位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学院课程教学过程监督检查。

4. 课程考核方式和内容审查机制。坚持成果导向的原则,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依据,加强过程性考核,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教学目的和教学环境等具体情况确定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改进小组负责本专业所有课程的考核方式和内容审查工作,主要考察考核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教学大纲的相关规定,是否与课程目标相对应并能对毕业要求有支撑,是否体量和覆盖面适当,是否重视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核并兼顾应用知识的分析理解,是否重视综合性的整体设计,是否能有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三)建立健全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

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采用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直接评价法采用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通过对某一项毕业要求在某一门课程中的达成情况给出量化分数,计算出该项毕业要求在该门课程中的达成情况评价值,形成课程目标(毕业要求)达成度计算表和课程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表,评价的依据包括试卷、成绩单、教师记分册(小组讨论、课堂表现、答辩等)、过程性考核、大作业、课程论文与答辩记录、实验情况记录、实验(实习、设计)报告、毕业设计(论文)等。间接评价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评价的依据包括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等的待查问卷、座谈、访谈记录等。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专业发展要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实际,确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周期为2年。由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委员会负责组织专业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工作,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改进小组具体负责执行本专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培养目标达成评价等工作。

(四)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目标的毕业生跟踪反馈及

社会评价机制

1. 定期召开应届毕业生座谈会。每年6月学生毕业前夕,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委员会组织召开应届毕业生座谈会,参会人员包括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和应届毕业生代表。应届毕业生经过一年的企业实习和就业、考研、出国申请等重要出口环节,对于个人职业规划和企业人才需求有着更切身的理解和感受,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过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会后形成应届毕业生座谈会会议记要,对毕业生提出意见建议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工作、学生工作等内容分类整理并进行可行性研究,将合理的意见反馈到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教学实践中。

2. 定期开展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每年12月,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委员会组织开展往届毕业生问卷调查,利用电子邮件、问卷网页、QQ、微信等现代通讯工具发放、回收往届毕业生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安排、能力培养、教学管理内容等征求往届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可行性研究,将合理意见反馈到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教学实践中。此外,在学校的支持下,本专业还委托专业机构麦可思对毕业五年左右的毕业生进行了第三方评价。

3. 定期开展培养目标的社会评价。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委员会利用人才招聘会、企业走访、校友返校等机会定期向用人单位开展问卷调查,征求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课程体系合理性、专业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衔接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可行性研究,将合理意见反馈到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教学实践中。

四、结束语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高等教育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在课堂、最关键主体是教师。无论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多么健全,无论持续改进机制多么完善,持续改进工作的最终落实一定在课堂、在教师。为了将持续改进机制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首先要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评价-反馈-改进”反复循环固化为教学工作常态,以反思促改进,以行动促发展。近年来,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在准备工程教育认证的过程中,通過思想引领、政策鼓励、专业培训、文化熏陶和平台支持等措施,广泛动员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教学评价、教学改进,将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为软件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5(Z3):33-35.

[2]孙晶,张伟,崔岩,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理念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8(7):71-73.

[3]杜晓东,孙建,程继贵,等.持续改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9(4):34-36.

[4]张淑丽,刘胜辉,姚登举.基于CMMI的本科教学过程持续改进机制的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3(2):126-130.

[5]李志义.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之一:我们应该坚持和强化什么[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10-16.

[6]李坤崇.成果导向教育的大学课程革新[J].教育研究月刊,2009(10).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教育认证
从本科专业认证浅谈教学秘书工作效能提升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提升航空装备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浅析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实践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学生能力达成度评价体系设计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材料成形CAD/CAE/CAM课程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