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021-06-15■郭华
■ 郭 华
现在河北中南部与山东交界的地带,历史上大都曾经属于齐国。齐国立国之初,作为姜太公的封地,本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但是,《史记·太公世家》记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为了发展工商业,齐国还努力改善招商环境,《管子·轻重乙篇》中说,齐桓公依照管仲的建议,对各诸侯国前来齐国交易的商人,带着一辆马车来的,免费提供食宿;带着三辆马车来的,同时免费提供饲料;带着五辆马车来的,甚至免费提供仆人,结果“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齐国终于从偏安一隅的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上面这些话的意思无需解释,我们老祖宗就懂得招商引资,而且懂得招商引资要优化投资环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讲到外交工作时,制定了一个重要原则: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虽然当时主要针对的是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只有把他们清扫干净,才能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但是,不论任何工作,首先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有丰硕的发展成果,这个道理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应当说,现在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做梦都能喊出“招商引资”来,其心可嘉。但是,只有强烈的招商愿望还不能保证招商成功。何谓招商成功?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而这一切都需要优良的发展环境。形式主义、花架子的东西不行,心浮气躁、盲目自信也不行。要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招商引资,下功夫优化发展环境。
首先要优化政务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最突出的作为之一,就是不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但在某些地方和某些环节上,企业依旧感受不到放权带来的宽松。一是某些审批机关的工作人员惯性思维作怪,要么增设前置条件,要么提高进入标准,一边高喊“欢迎进入”,一边设置让人望而生畏的门槛;二是少数执法人员有顾虑,再不敢向企业伸手,但却用秋后算账的心态盯着企业,让企业心有余悸;三是有行政动议、缺配套政策,或者有政策、缺细则,“最后一公里”打不通。诸如此类问题,严重影响着发展环境的优化。神魔小说中有句话:“洞中方数日,世上已千年。”对于政府说是一公里,对于企业说就是楚河汉界,就是十万八千里。因此一定要下决心打通“最后一公里”。
其次要优化金融环境。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特别小微企业更是难上加难。许多好的创业创意,因为没有金融支持而胎死腹中。许多极有前途的企业,因为得不到贷款而不死不活。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善金融服务,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管道。”在优化金融环境方面,政府可以大有作为。比如搭建平台,促进银企对接。再比如加强培训指导,帮助企业多渠道融资。当然,还要注重推进金融政策和金融产品创新。作为金融单位也要真正认识到金融与企业共生共存、共荣共辱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反复证明:企业贷款难和不难,金融单位盈利空间大和小,都取决于同一个原因:经济是否景气。因此,金融单位既要千方百计规避风险,也要审时度势,该出手时就出手,竭尽全力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繁荣。只要经济繁荣了,金融和企业都有钱可赚。
第三,还要注重优化人文环境。各级领导要敢于亲商,营造良好的政商关系。离企业近的不一定有问题,离企业远的不一定没问题,要害是真心诚意帮助企业发展,而不是勾肩搭背、利益输送。在中国,企业远离党和政府是不可能的,党和政府不理睬企业也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出以公心,只帮忙,不伸手。民营经济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一个药方治百病。各级领导要深入企业,一厂一策,具体帮扶。是资金问题的,帮助协调资金;是人才问题的,帮助引进人才。遇有企业想走出去又不知如何迈步的,还要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消除畏难心理,帮助他们研判信息,增强安全感。总之,不仅让企业生产环境良好,还要让企业家生活在一个和谐、友好、温馨的环境中。
优化发展环境需要开放性思维,切忌盲目自信。比如通了高速公路,甚至通了高速铁路,交通便捷了,往来方便了,是不是项目就一定会找上门来呢?大家都知道,20 世纪60 年代,日本的所有都、道、府、县中,经济总量排在第一位的并不是东京,而是大阪。新干线通车,大阪到东京的时间由过去的5个多小时,缩短到3 个小时。大阪人兴高采烈,以为又一个发展机遇来临了。不料,正是因为交通太便捷了,许多企业总部纷纷由大阪搬往东京,仅仅3 年之后,东京超过大阪,成为日本经济总量第一位。如果把交通设施比喻成管道,切记它并不注定只会从外地流向本地,也可以从本地流向外地。如果环境不好,该流进来的没有流进来,不该流出去的却流出去了,而且由于交通的便捷,比过去流失的还要快。因此,环境指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一定要学会用开放的思维、用全局观念看待优化发展环境。
要把招商引资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力求做到精准招商。发展需要项目,而据一些县(市、区)统计,新上项目90%来自于招商引资。现在外出召开招商引资发布会,已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举措。开发布会对于树立地区形象、宣传招商政策、推进项目对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精心准备,努力开好。但是一定要明白,发布会开得再好,其主要作用也只是“造势”,没有一个精明的客商真的会把发布会的气氛当作投资环境。写作上讲“功夫在诗外”,招商引资则是功夫在会外。要在一对一上下功夫,在精准招商下功夫。到哪里去招商、招什么商、和谁对接,事前一定要用心做功课。见面后靠什么打动人家,是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还是产业配套优势、劳动力优势?既要吃透对方,也要吃透自己,都吃透了才能找到“引爆点”,才能碰撞出火花。最后,哪个项目引来了,为什么?哪个项目流产了,为什么?用心从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把握了招商引资的规律,才能找准发展环境的短板,或大刀阔斧,或拾遗补阙,有针对性地优化环境,为企业提供暖心到位的服务。
切记发展环境也是生产力。大家知道,庄稼人娶媳妇还要盖3 间新房,还要扫扫院子,贴几个大红喜字,更何况一个企业诞生,就等于栽了一棵摇钱树,一个项目落地,落下的是真金白银。在营造环境上下功夫,是值得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发展环境优不优,只有企业知道。只要企业还有被束缚的感觉,我们就要不遗余力地优化发展环境。要畅通招商引资的各个环节,把一切阻碍发展的垃圾统统清除。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打扫干净屋子才会有客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