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间公共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
2021-06-15唐栋超
唐栋超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0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大空间公共建筑越来越多,一旦这类人员密集型建筑发生火灾,给人员提供安全的疏散环境非常重要。当建筑物着火时,室内环境温度会迅速升高,空气因热胀冷缩原理急剧膨胀,由于烟气密度比空气小,烟气会在浮力作用下迅速上升,并在到达建筑顶部后水平扩散,逐渐积聚在建筑物顶部,形成烟气层。为了防止烟气不断扩散,给人员逃生和消防救援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建筑内必须要设置防排烟系统。通过管道、设备等设施把火灾时产生的大量浓烟较快排出,防止出现更大的安全隐患,降低施救难度。
1 防烟分区划分
首先需要合理设置防烟分区,防止烟气扩散,从而达到降低因火灾烟气造成的灾害影响。《烟规(GB 51251—2017)》对划分标准和原则已做了相关要求,室内净高越大,防烟分区的允许面积越大。如果单个分区面积太大,烟气会因扩散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而发生沉降,这对于排烟是非常不利的;而如果面积太小,势必会降低这个区域的储烟能力导致烟气扩散速度加快,从而降低整个分区的阻隔效果。实际设计过程中我们除了综合考虑机房面积、风井大小、管线安装时的吊顶空间之外,还需考虑多分区控制的风量匹配性和合理性等因素。
比如,某地下商场,层高约4.5m,简易平面如图1 所示,图1对面积相同的防火分区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划分。
图1 防火分区
表1 列出了不同划分情况下的计算值,比较防火分区A 和B,不难发现虽然系统排烟量相同,但是防火分区A 的划分更合适,可以减少工程量且消防控制系统也更加简单;比较防火分区C、和D,因划分方式不同系统排烟量相差一倍,显然防火分区D的划分更合理,排烟量增大,设备容量、机房面积、风管尺寸等都需加大,不仅增加造价,还会影响室内吊顶高度,一般地下空间建筑层高都比较紧张,对于上部管线安装空间的要求更加严格。另外需要注意,同一系统的各个分区的面积取值应尽量相近,如果相差太大,火灾时排烟口和排烟风管的实际风量与设计风量不吻合,情况严重的话会出现烟气层吸穿现象,从而导致实际排烟量的降低。
表1 防烟分区划分情况
挡烟垂壁的设置既要满足最小清晰高度,以保证火灾时人员能够快速安全撤离,又要考虑烟气层厚度。清晰高度并不是越高越好,清晰高度越高,烟气行程就越长,吸入冷空气越多,烟量越大而烟气温度越低,对于排出烟气是非常不利的。
对于建筑室内净高大于9m 的场所,一般认为在这个高度烟气的扩散不足以产生增大火灾力度的影响,也不会因为烟气的积聚对人员产生影响,因此可考虑不设挡烟垂壁,这就相当于我们要把大空间假想成若干个虚拟的防烟分区。这种情况从消防控制角度来说,各个分区之间没有分隔,是一个整体的大空间,火灾时产生的烟气很可能会飘到相邻分区,这会导致FAS 系统出现误判的可能性,无法准确开启着火区域对应的排烟阀或排烟口。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建议设置物理挡烟垂壁,使得系统更加可靠。
2 排烟量与补风量计算
2.1 排烟量
对于净高不超过6m 的场所,排烟量仅跟面积有关;对于净高大于6m 的场所,排烟量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建筑净高、火灾热释放速率、喷淋设置情况等,因此,排烟量应根据公式计算确定,且不小于《烟规》中的规定值。当建筑的净高越大,垂直温度梯度更加明显,浮力越小,排烟就越困难,排烟效率跟高度成反比。
当空间净高(>6m)一定时,我们以轴对称型烟羽流为例:
由式(1)~式(3)可以看出,当 QC恒定时,质量流量 Mρ只跟 Z值有关,类似于一个幂函数y=axb,Mρ随Z 值成指数增长或成线型增长。
单个防烟分区排烟量V:
由式(4)~式(6)可以得出,当 QC和 K 恒定时,V 是关于 Mρ的一次函数,类似于 y=ax+b,a=0.833,b=0.002815QC。排烟量 V 和质量流量Mρ两者成正比关系。
最终得出结论,当火灾热释放速率、空间净高恒定时,Z 值越大,质量流量Mρ越大,排烟量V 就越大。Z 值对排烟效果影响非常大,Z 值的选取既要保证清晰高度,又要考虑排烟量过大导致排烟风机、排烟风道等设施加大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排烟量可以尽量控制在《烟规》第4.6.3 条的规定值附近,既满足了最小值的要求,也不会因排烟量太大而要增加排烟设施的容量。
对于系统排烟量的计算,《烟规》上分了两种情况:①负担相同净高的场所;②负担不同净高的场所。第二种情况的系统排烟量是先分别计算出每个相同净高的场所,再取其中的最大值。但是,有些建筑物顶部是斜的或者弧形的,净高连续变化,不能完全分割成几个相同净高的场所,这时可以分三种情况考虑:①当斜屋顶或弧形屋顶各处净高均≤6m 时,排烟量只跟面积有关;②当斜屋顶或弧形屋顶各处净高均>6m 时,排烟量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大,按最大净高计算出的排烟量取值较合理;③当斜屋顶或弧形屋顶局部净高>6m 其余区域≤6m 时,排烟量该如何取值。以商店、展览厅为例,屋顶最高点处净高为6.5m,最低点处净高为5.5m,排烟量如表2 中所列,经过表2 中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这类场所由于不同的分区划分,系统排烟量的取值方法会有所不同,所以实际工程中应按两种方法分别计算后取最大值。
表2 系统排烟量计算
2.2 补风量
根据风量平衡的原则,必须要有进风才能实现有效排风。为了形成理想的气流组织,火灾时能迅速畅通地排除烟气,排烟系统必须要设置补风。补风量取值最好控制在排烟量的50%~80%之间,主要是为了能形成足够大的负压,有效阻止烟气向相邻区域蔓延。《烟规》中,对于补风量的取值并不是非常清晰,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理解:①按系统排烟量的50%;②按最大防烟分区排烟量的50%,两种方法计算出的补风量差别很大。假设某排烟系统风量计算如表3 中所列,按第一种观点,补风量(20000m3/h)大于排烟量Q1(25000m3/h),这就不满足排烟量大于补风量的规定。只有当两个防烟分区同时发生火灾,系统的设计才成立,但这种情况又不符合“同一时间只有一处发生火灾”的基本原则。倘若该分区内正好设有补风口,则会造成该分区出现正压,使烟气向其他区域蔓延。按第二种观点,分区1 着火时,补风量QB为83%Q1,分区2 着火时,补风量QB为50%Q2,第二种计算方法更加合理。
表3 补风量计算
3 排烟口和补风口设置
布置排烟口时,首先要考虑烟流方向以及与安全出口的距离,避免逃生人员视线受影响;同时,要考虑烟气的水平行程,行程越大,因温度下降而越不容易被排除。若排烟口位置设置不合理的话,会造成烟气组织混乱,影响排烟效果。有些省份(浙江、江苏、陕西等)还对一个防烟分区内多个机械排烟口之间的间距做了规定,排烟口边缘最小净距(Ve为单个排烟口的计算排烟量,m3/s),目的也是使排烟更加均匀。
单个排烟口的最大允许排烟量Vmax:
由式(7)可以看出,当排烟位置系数γ 一定时,排烟口与储烟仓底部的距离越大,排烟口的允许排烟量越大。因此,排烟口的设置与烟气层的高度、风口风速、尺寸均有关。当排烟口风速太大或者单个排烟口风量太大时,排烟口下的烟气层会发生严重吸穿,新鲜冷空气被吸入,从而减少了实际排烟量,导致烟气层快速下降,影响人员安全疏散。
《烟规》中,当室内净高≤3m 时,排烟口有个特殊规定,可不设在储烟仓内,只要保证在1/2 净高以上即可。如果采用的是自然排烟,那么排烟口在1/2 净高以上就可以满足规范要求。但是,如果采用的是机械排烟,排烟口若不在储烟仓内,那就无法满足单个排烟口允许风量的要求。部分省份(浙江、江苏、陕西等)已经出了消防实施细则,对于净高≤3m 的场所,排烟口只需满足风速要求即可。其他没有规定的省份,建议设置活动式挡烟垂壁,既不影响室内净高,又可满足消防排烟要求。
补风口的设置位置也需要注意,高度上应在储烟仓以下,水平方向应满足与排烟口的最小水平距离(5m),设计中应尽可能增大补风口与排烟口的间距,这样烟气不会被扰动,有利于烟气排除。
4 结语
本文是对大空间公共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的一点总结,主要介绍了防烟分区的设置,挡烟垂壁高度的控制,排烟量、补风量的计算,排烟口、补风口的设置原则。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对于各种形式多样的大空间公共建筑,要依据工程的不同实际情况灵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