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促业务,以业务强党建
——杭州科技创新按下“快进键”
2021-06-15本刊编辑部
文/本刊编辑部
2020年,杭州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位居全国第三。
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增速超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首超70%。
2020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II)显示,杭州排名持续攀升,从2018年第41位、2019年第30位,上升到第25位……
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国打赢了疫情阻击战,还要继续啃下“卡脖子难题”这块硬骨头。
这一年,“科技创新”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征程的号角已然吹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这一年,杭州市科技局开展了“五员领创·科技争锋”活动,一系列活动围绕“以党建促业务,以业务强党建”的工作理念,全市科技创新事业开创了新局面。
危机中育先机、变局中开新局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事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社会对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寄予空前的期待。
机遇往往和困难、挑战并存。
疫情牵动了科技创新的神经,加快了创新步伐。杭州众多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响应党中央号召,第一时间启动疫情防控相关应急科研攻关,将平时的科研积累和技术储备迅速转化为非常时期可支配资源,打出了抗疫“组合拳”。
2020年2月,“健康码”在杭州率先推出,用“红黄绿”三色二维码作为数字化健康证明,居民和来杭人员只需上支付宝领取,绿码可凭码通行,红码和黄码需按规定隔离并进行健康打卡。这一创新成果加快了通行和防控效率,直到今天,“健康码”这个创造性的举措仍在全国施行,为人们的安全流动提供证明、发挥作用。
后疫情时期,如何在危机中把握创新机遇,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事实证明,依靠科技创造新的增长点、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转危为机的根本出路。越大的危机中孕育出的创新往往越具颠覆性,杭州科技创新“快进键”已按下。
“五个员”强化科技铁军队伍
党的十九大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凸显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在科技创新能力亟需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大挑战下,如何具体发挥党的引领作用,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
针对这一问题,杭州市科技系统开展了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五员领创·科技争锋”。即:建好“克难攻坚员、调查研究员、联络服务员、科技特派员、创新协作员”的五员队伍,抓紧、抓好党建的一个切入点,通过党的集中领导来抓重点、抓难点、补短板、强弱项,努力实现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新辉煌。
党员干部们组成的克难攻坚突击队冲锋向前,阶段性攻克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等“堡垒”,时间紧、任务重,干劲足、成果丰。
调查研究员们主动设计双创平台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等15个重点课题,通过深入实地调研和召开座谈会,了解杭州科技创新工作中的诸多困境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谋依据。
联络服务员们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如推动与传化集团等民营企业进行党建的“联学、联建、联创、联办”。疫情期间,多次开展“助万企、帮万户”主题活动,组建服务小分队,成立临时(联合)党支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科技特派员是一张“金名片”。一批批从党员中挑选的优秀干部和专家到乡镇开展工作,推广形成了一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示范基地,为杭州市乡村振兴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创新协作员是企业科技顾问,与企业自愿结对服务,经市科技局与高校院所共同聘任并颁发证书。这一举动鼓励高精尖人才协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伴随着态度的转变、方法的调整、效率的提升,一支更加具有竞争力的“科技铁军”被锻造出来。这支队伍在2020年杭州市级机关综合考评中,“转型升级攻坚”指标排名全市第一,并获单项奖,“三化融合行动”排名全市第二,“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排名全市第五。
这支经过淬炼的“科技铁军”以政治上的鲜明本色、担当上的率先示范、发展上的充满活力,不断推进全市科技创新事业的开放、联动、提升。
锚定高质量,开创科技创新事业新局面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聋发聩,点明了新阶段科技创新的要义。
■深化科技改革
2020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健全科技服务体系的若干意见》出台。《意见》从突出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创新服务体系、聚焦核心技术攻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等四方面提出十条具体举措,与2016年出台的“创新37条”形成了“1+1+N”的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深化了科技体制改革,为打造创新活力之城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以“揭榜挂帅”的方式组织优势力量开展精准攻关,实现从基础前沿、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到应用示范、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实现“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2020年,张榜项目共计406个,数量全省第一,其中线下发榜项目总标的额近12亿元,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建发和中共杭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毛溪浩的点赞。
近年来,杭州市人才引进总量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净流入率、海外高层次人才净流入率、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多年居中国城市首位,杭州连续10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是全国唯一连续14年入选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吸引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来杭创新创业、扎根生活。位于萧山的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是一家新型研发机构,不到3年,这里已引进海内外各层次人才500多名,以院士团队为核心,广泛聚集国际领军人才,招引了大批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大阪大学等高等学府的优秀人才在这里全职工作,撬动企业研发资金投入超过1亿元。
2020年,杭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杭州的创业创新环境提供更“硬核”的支持和更周全的服务。截至2021年2月底,引导基金累计投资杭州企业413家次,累计投资金额51亿元,占总投资额的60%。根据已签约基金规模,财政资金通过引导基金放大了6.1倍。杭州市高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在“中国创投委备案创业投资机构50强”中,年投资规模位列第6位、投资中小企业位列榜首。
■科技自立自强
2020年,杭州市创新能级不断攀升。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拥有蓬勃的创新能量,高能级科创平台逐渐呈现集群态势,创新策源功能显著提升。“西湖、良渚、之江、湖畔”四大省实验室落户杭州,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成功纳入国家实验室建设序列,承担能解决国家战略所需和“卡脖子”难题的科研任务。浙江大学牵头的浙江省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实验装置建设正在稳步推进。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学术环”巍然矗立。青山湖科技城发力“硬科技”,先进精密仪器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先进精密仪器创新中心、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一平台两中心”已正式挂牌运营。
2020年底,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院士首次以西湖实验室为第一单位,在国际著名期刊《科学》发表了结构生物学最新研究成果。目前,西湖大学有4个实验室被认定为浙江省重点实验室,2个实验室入选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名单,并成立了理论科学研究院、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等瞄准前沿方向的创新机构。
之江实验室主攻智能感知、人工智能、智能网络、智能计算和智能系统五大科研方向。日前,之江实验室基于光动量效应的量子精密测量大科学装置完成了里程碑性质节点成果验收。立项至今不到2年,团队连续攻克了高真空光阱稳定悬浮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这一装置的最终目标,是突破多种物理量测量的理论极限,确立量子传感领域的“中国精度”。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助于杭州融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巩固区域创新发展的辐射中心地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目前,杭州已启动编制《杭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将进一步明确杭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域、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功能定位等。接下来,杭州将布局和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基础,重点打造以城西科创大走廊(未来科技城)为核心,一核多点统筹推进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
实际上,杭州的创新活力在国际视野上日渐清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2020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评价杭州位居全球前100个最具活力的科技活动集群第二十五、国内区域排名第五;自然出版集团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评价杭州位居2020全球科研城市排名第二十六、中国大陆城市第八;施罗德的世界城市指数2021(Schroders Global Cities Index)评价杭州位居全球城市指数第二十三、中国大陆城市第二。
2021年是“十四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将是全国由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国内外风险的明显上升,带给杭州科技创新工作巨大的挑战。如何实现“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即把产业、学术界、科研、成果转化、金融、人才、政策、中介、环境、服务等十方面因素融合提升,打造一个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是“十四五”期间杭州科技创新事业的重中之重。
未来,“五员”组成的科技铁军,将继续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投入杭州科技创新工作,以党建引领杭州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